齐骥(教授)

时间:2023-12-04 16:41:26编辑:小简

齐骥(教授)的个人简介

齐骥,女,汉族,1983年11月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传播研究院,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青年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入选者;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城市新区文化规划与运行”课程负责人、慕课背景下文化产业课程创新项目负责人。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建设研究》,参与数十个国家课题。著有《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产业集群研究》《动画产业》《动画文化学》《动画行销学》等专著多部,在《现代传播》《现代出版》《城市发展研究》《光明日报》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集群管理;主讲课程: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研究。

人物经历

齐骥,女,汉族,1983年11月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传播研究院,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青年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城市新区文化产业规划方法与案例》负责人,《中国文化产业》杂志执行主编、《文化经济研究》系列丛书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经济、文化产业规划、文化资本运行与管理和动画产业理论与实践。著有《动画文化学》、《动画行销学》、《中国文化产业50问》(合著)、《白族百村影像民族志――拉萨大北郊》、《中国文化产业集群研究》、《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学术专著多部,在《现代传播》、《学术探索》、《电影艺术》、《光明日报》、《现代出版》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相关课题二十余项,先后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承担《云南省昆明市“文化昆明”战略规划》、《云南省曲靖市文化产业规划》、《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平泉县文化产业规划》、《河北省丰宁县文化产业规划》、《辽宁省沈阳棋盘山国际旅游开发区文化产业规划》、《江苏省镇江市文化产业规划》、《湖北省“文化襄阳”战略规划》等区域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二十余项;负责《河北省曹妃甸数字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集群设计十余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负责《区域和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我国版权产业集群研究》、《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调查与研究》等专项研究课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研究成果应用到文化产业管理和发展中见长,《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空间规划研究》等多篇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纳。

主要著作

《动画行销学》

《动画行销学》首次从文化产业市场规律和动画创作艺术规律双重视角探讨了动画行销体系的建构,是国内第一部从国家经济战略性调控与动画产业市场化运行视角系统研究动画行销的学术专著。《动画行销学》对世界动画市场的行销方式进行了应用性解读,开拓性地提出了动画行销的机缘和基础,动画行销的形态、要素与规律,对基于未来的动画产业发展与动画市场建设提出了导向性研究框架。《动画行销学》对中国动画市场的现实格局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理性的判断,并直指当前动画市场体系中的诸多症结,其深入的研究和犀利的视角均引入深思。

《动画文化学》

本书首次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动画影像的文脉,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动画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用优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影像背后的文化现象,诸如女性主义、种族问题、文化地理和文化传播形态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构筑起动画文化生态的理论框架。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诠释出动画文化的力量:文化是动画艺术保持鲜活的血液,是动画艺术创造奇葩的源泉,是动画产业振兴腾飞的翅膀。

《中国文化产业50问》

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50个核心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是对文化产业遵循科学客观的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归类,是在总结以往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判断,是文化产业学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时代命题进行理论回应的学术担当。《中国文化产业50问》系统归纳和梳理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旨在通过十组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依存的文化产业发展关系,阐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基本格局、发展战略、发展瓶颈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必备资源、未来路径及其快速成长过程中的理性思考等诸多核心问题。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本书旨在通过探讨文化产业集群的演进模式、形成机理、分布规律等,探讨和分析不同类别和不同形态的文化及相关产业选择和确定以产业集群这一空间组织发展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与集群成长的基本规律之间存在的共性及不同,不同范畴和行业的文化产业是否适合集群式发展以及它们各自的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对其路径选择产生的影响。本书以基于集群规划与发展的视角,结合数据及案例,从文化产业集群的演进模式、形成机理、分布规律等方面,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剖析,以期提出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议。

《文化产业规划理论与方法》

本书是基于区域发展与城市开发背景下,对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的思路、方法和路径全过程的系统论述。本书通过具体而翔实的文化产业规划案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导向,对文化产业规划的知识背景、基础理论、区域分析、定位与目标设计、空间模式与产业模式及规划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基于规划框架的流程解析。本书将“规划”作为一种工具,旨在通过倡导一种融纳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城市设计、区域开发的思想,使其贯穿在区域―城市总体―详细规划的各个阶段层次,以期对当前区域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

《动画产业》

齐骥编著的《动画产业》为《高等院校动画专业核心系列教材》中的分册之一,共计24册。本书以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产业的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战略、产业与空间组织形态以及动画产业的制度设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介绍。 全书共8章,分别为:第1章动画产业发展概述;第2章世界动画产业发展概览;第3章动画产业的驱动要素;第4章动画产业的基本类型;第5章动画产业的发展规律;第6章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第7章动画产业的发展趋势;第8章动画产业的发展政策。 全书立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关注全球动画产业升级的时代环境,注重动画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和系统的分析,解读动画产业发展中的文化现象,解释动画产业运行的基本模式,解答动画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书读者对象为动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动画爱好者,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员。

学术观点

1.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近十年来,文化产业学术界深入研究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境,积累的经验,通过理论研究总结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成败得失,归纳文化产业市场建设中的经验亮点,提炼适应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需要把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加强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创意成果的孵化,通过知识转移平台、创新孵化平台、文化发展平台等搭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现实生产之间的桥梁,使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建设在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学术框架,构建了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

但由于“文化产业”的概念是舶来品,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认知、学科建设和学术构架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文化产业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更为多元化,这对于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整体构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其他学科研究转向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将文化产业学科与原学科进行嫁接,如人文历史背景的学者更关注与文化产业的历史研究和概念考证,经济学背景的学者则侧重文化产业资本运作及市场体系建设研究,传播学背景的研究者和艺术学背景的研究者更侧重从文化产业的行业门类及内容本体创作角度进行研究,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本身需要具有多学科、综合、交叉、渗透性质,学科背景的多元化提供了较好基础,但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研究者将跨学科背景的理论经验引入到文化产业研究中,拓展了文化产业研究的方法和领域,但对文化产业学术体系的系统化构建而言,文化产业本身学科基础的薄弱却影响了学术研究专业性的纵深化推进,这也致使跨学科的文化产业理论演绎难以深入到文化产业本体层面。

2.文化产业知识成果转化

随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人们对文化消费多元化的需求更加强烈,文化产业进入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而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却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速度,文化产业研究的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还难以做到完全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上而言,对文化内涵、外延、统计标准的划分难以完全统一,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范畴、标准和要素的不统一使其研究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第二,从文化产业的研究方法上而言,对文化产业研究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分析不足,难以将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经验判断有机结合。第三,从文化产业理论成果的转化上而言,文化产业研究的动态反馈机制缓慢,对实践的梳理,对产业发展中的成败得失的总结,对引领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探索不足,难以直接为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依据。第四,从文化产业的研究主体上而言,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快餐式”的研究者,学者往往盲目跟从产业热点和现实焦点问题研究,难以秉持“坐冷板凳”的研究精神,难以对文化产业进行跟踪式、长效性研究。

3.新型城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粘合剂, 也是族群认同的根基。文化的被消解,民族也将失去共同的价值信仰。大北郊城镇化过程中的探索和困惑进一步表明,城镇化是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求做出的战略调整,是为创造优化合理的生存空间、消费结构做出的发展布局,城镇化不应该泯灭文化特色、淡化文化传统、消解文化基因,而是在基于文化认同前提下,以文化自觉为内在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创造活力激发人们探索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的新城市发展空间的主体行为。

(1)以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将农民从个体生产和经营体制中解放出来,以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分工与合作,有效提高产业效率;(2)以城镇化促进要素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强城镇化的“软实力”建设,既要为农民提供生活安置和产业转移的地点,更要为农民提供安置的配套环境与配套政策,消除“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现象,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3)以城镇化加强需求结构的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提高资本、技术、人才的流通效率,以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着眼点,以文化自觉为内在精神力量,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4.动画产业

加强民族文化资源在动画产业开发中的运用,可以避免一些民族群体面临其文化主体地位不断被消解的社会风险。同样,以动画作品的传播作为民族文化表现的载体和平台,可以强化民族文化在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从而增强受众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或使古老、沉寂的民族文化朴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文化研究和主流价值认同中的显学。

民族文化题材动画作品的创作生产和营销传播,如同民族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一样,一旦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而引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区域和民族资源的开发及在动画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为动画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为其走向市场创造良好条件,而且动画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很大,其本身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也将为“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动力。

5.产业集群

版权产业并非必须以地理集中为唯一空间组织方式,随着版权产业集群发展步入深水区,集群内企业不可避免的因为集群存在“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等一成不变的合作模式带来的弊病制约产业发展,集群的万能模式再一次受到挑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集群发展模式的成功与否是基于创新的引发或变革、知识的积聚和基于竞争的淘汰机制,仅仅靠企业之间的地理集中只能形成松散型空间布局,地理集聚固然降低了交通运输和能源成本,获得了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经济,但依靠压低成本的竞争模式难以无限制降低,并终将是面临淘汰的低端道路。而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推进,以核心版权为价值凝聚的虚拟协作网络将成为新的产业集成模式。

6.文化产业规划

文化产业规划旨在恪守每一个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真诚、力图激活每一个城市公民的创造力,致力盘活每一个城市的存量资产并释放改革红利的同时,并试图建立一种基于“规划”的文化秩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化产业规划旨在提供一种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的路径设计,文化产业规划是区域发展中对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战略性及整体性的运用。

文化产业规划是以国家和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区域内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发展基础为依据,在综合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资源基础上,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布局。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文化产业规划是一种工具,旨在通过倡导一种融纳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城市设计、区域开发的思想,使其贯穿在区域―城市总体―详细规划的各个阶段层次,从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决策指导。

项目策划

1.文化产业中心区规划

文化产业中心区的设计,往往与城市规划中心相关,因此,恰当的文化产业发展场地选址和文化产业和发展空间的留白,是文化产业空间规划的关键所在。其次,中心区往往是城市文化的门户所在,在空间开发时,必须规划主导,基础先行,整体推进,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精确的布局,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在城市文脉传承、轴线营造、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文化产业主体空间的设计和产业空气的营造以及重要接洽和主要节点等方面,进行科学、前瞻的设计规划。

2.文化产业发展轴规划

在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模式中,轴―幅系统的应用旨在通过文化产业要素之间的配置和流通,降低文化产品生产成本,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效率。文化产业规划中的轴―幅布局关键是找到区域发展中重要的文化节点。事实上,不管是“点―轴”还是“轴―幅”模式,两者是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两个发展阶段,随着文化产业节点在轴线延展中作用的增强以及对区域内其他项目或文化产业集群的拉动作用,由点及面的文化产业拓展,将最终演化成为“轴―幅”模式的区域格局。

3.文化产业功能区规划

文化产业功能区的设置,往往与城市发展特点和产业基础特征紧密相连。基于区位理论的空间布局,解释了文化产业发展中要素集聚和流通的基本规律。在文化产业空间发展中,区域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资源禀赋特征和人力资源成本等因素,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适度交叉、协调推进、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实现文化产业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是文化产业功能区空间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布局设置必须在尊重城市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为基本出发点,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等相关规划结合起来,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和产业重组,以文化产业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功能的发挥和产业的升级。

4.文化产业创意节点规划

创意节点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中具有空间相对独立、基本文化服务功能完善、与中心城区或文化产业核心区之间产业分工合理、文化联系密切的空间区块。创意节点的形成是城市文化产业组团通过科学合理的文化功能分工和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集群,它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支撑和提供文化服务,共同带动区域升级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是国内外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发展和形态演变的趋势。

以创意节点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补充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推进产城互动,形成以大带小、以小补大、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有利于整合文化产业空间资源,拓展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吸引文化企业和从业人员集聚,增强区域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激发组团区域经济内在活力,在更大文化发展空间和文化产业活力,在一定范围内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

5.文化产业项目设计与策划

项目与产业楔形融合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重大项目为导向,以围绕项目的配套建设和商业开发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另一种是以多个相互关联的项目支撑去与主导产业发展。第一种以行业领域以旅游演艺产业为例,第二种以区域发展层面的四川成都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业为例。前者丰富了文化旅游产业的业态形式,创新和延展了产业价值链,赋予文化产业更高的附加值,后者以相互关联的文化产业项目,以合纵连横的产业运行方式,支撑了区域文化主导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要注重全面协调和综合配套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项目的设计要系统分析项目定位及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分析基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及挑战,分析国际先进运行模式或相似案例与策划项目之间的差别或经验;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基于文化产业项目运行所需要的政策环境、产业空气、消费市场等因素,从而实现项目前瞻性与操作性并行,创新性与务实性并行。

规划实务

1.《“文化襄阳”战略规划》

“文化襄阳”定义

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兴业、以文咨政。文化襄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城市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襄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为灵魂,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兴业”、“以文咨政”的发展理念建设国际文化名城,通过“文化+科技+创意”的发展模式打造国家文化强市,通过“大文化”、“大战略”、“大开放”、“大资本”的发展思路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文化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高素质的襄阳人,建设高品质的襄阳城。

“文化襄阳”空间布局

整体布局以襄阳古城为核心构建以城市文化遗址涵养保护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以隆中新区三国文化产业区和东津、庞公新区现代文化商务区为“两翼”,通过历史与创意、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打造以隆中文化为灵魂的中央文化旅游区――隆中新区三国文化产业区和以现代文化为主题的中央商务区――东津和庞公新区现代文化商务区,两区共同构成支撑文化襄阳建设的“左膀右臂”;以“汉江――岘山为连接轴,西起老河口―谷城河谷新城,东至襄州新区的“一轴连两轮”哑铃布局构襄阳文化生态主轴。以一轴连两轮的哑铃布局为杠杆撬动“文化襄阳”整体发展;以鱼梁洲汉水文化旅游综合试验区、岘山文化生态区、鹿门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和高新区文化工业区构建四个文化发展功能区,形成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工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区域性文化集散中心,集中打造国家文化发展示范区。

2.《棋盘山区文化产业规划》

棋盘山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沈棋路“绿廊”和浑河“银带”为串联轴线,构建大“L”型文化生态发展轴,形成“一轴”;以秀湖风景区和泗水科技城为圆心,以文化旅游和文化科技为主题形成星状辐射区,构建两大文化产业增长极,形成“两区”;以北部森林生态主题体验圈、中部世博创意休闲观光圈和南部环新城商务宜居拓展圈为重点发展区域,与“一轴”相呼应,形成以文化生态、文化创意和文化商务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项链;以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要文化发展空间为空间支撑点,分别构建以商业娱乐、文化金融集群、会议度假和影视传媒为主题的四大产业集群,进而在全区形成轴线引领、星状辐射、珠链式串联、文化功能组团式领衔的区域发展格局。

3.《曲靖文化产业规划》

曲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曲靖市文化产业的资源分布,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运作规律和未来发展空间的角度,将曲靖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一带、两核、两翼、五园区”。即,以昆曲高速公路发展轴线形成的“昆曲高端文化商旅经济带”为超级杠杆,高起点、大手笔、有重点地构建珠江源大城市,在曲靖、昆明两市的结合部打造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商旅基地和文化服务平台;中心城区以沾益县珠江源文化旅游核心区为主体,构建大珠江源文化产业核心区,以麒麟区、陆良县独特的“爨文化”为纽带,构建“爨乡福地”文化产业核心区;北部以会泽县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版块;南部以罗平县为核心,打造生态文化与民族风情版块,两者共同构成“十二五”时期支撑曲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左膀右臂”;同时,着力构建麒麟区爨乡古镇(黄家庄旅游小镇)、爨都御园、宣威市火腿文化产业园、陆良县爨文化主题公园和富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五大功能性产业园区,作为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经济血库。

“一带、两核、两翼、五园区”的空间布局将开创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传承有机互动的新篇章,开拓城乡统筹化发展与产业深层次融合的新路径,开启城市群时代文化产业策划的新时代。

上一篇:秦仲

下一篇:泉镜花(动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