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相薰

时间:2023-12-04 04:24:35编辑:小简

沈相薰的个人简介

沈相薰(,1854年―1907年),朝鲜王朝后期大臣。字舜歌。本贯青松沈氏。

基本内容

沈相薰(,1854年―1907年),朝鲜王朝后期大臣,字舜歌,本贯青松沈氏。他是骊兴府大夫人闵氏的姨侄,因而又是朝鲜高宗的表弟、王妃闵妃的姻亲,所以他仕途顺利,并且是后来的“闵族之前卫”。1874年(高宗九年)参加科举考试,获增广文科丙科及第。1877年(高宗十四年)被特旨除授弘文馆校理。其后历任奎章阁直阁、户曹参议。是当时外戚权臣闵泳翊门下的“八学士”之一。

1879年(高宗十六年)三月,沈相薰被外放为成川府使。次年正月调任宁边府使,在任时“为民救弊,多有茂绩”,1882年(高宗十九年)壬午兵变发生后,沈相薰曾作为高宗的密使前往忠州长湖院,向在那里躲避的闵妃传达了清日出兵、大院君被捕等消息,他因此功劳被调回中央任同副承旨。1884年(高宗二十一年)被任命为吏曹参议、参议军国事务,七月特擢为礼曹参判,九月任京畿道观察使。同年十月十七日(阳历12月4日)夜,金玉均、朴泳孝等开化党人发动甲申政变,挟持朝鲜高宗和闵妃入景v宫,暗杀事大党大臣多人,沈相薰当夜在宫中值班,他伪装成开化党支持者,因此躲过一劫。沈相薰一方面在十八日晨将六大臣被杀的消息及关于向驻守清军求援的建议写成密信,放在给闵妃的御膳中,闵妃得知后则透过宫女命沈相薰火速出宫,与闵妃集团官员及清军取得联系;另一方面沈相薰对高宗说:“臣亦首领难保,出见诸逆,愿以言诱之。”金玉均等信以为真,便同意他出宫。完成任务后沈相薰又回宫。到十九日,袁世凯率领清朝军队前来镇压开化党,沈相薰则护卫闵妃及世子李p等逃出宫廷。甲申政变被镇压以后,沈相薰立下大功,获得了闵妃的信任。后来有不明真相者弹劾沈相薰支持开化党,高宗说道:“至于沈相薰,予所命送而侦探贼情者,则尤有何可疑之端乎?”

1885年(高宗二十二年),沈相薰转任忠清道观察使,次年五月回京任吏曹参判,其后历任户曹参判、协办内务府事,1892年(高宗二十九年)特擢工曹判书,其后历任协办内务府事、吏曹判书、刑曹判书、议政府右参赞等高级职位。1894年(高宗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日本攻占景福宫,推翻闵妃集团,扶植亲日开化派实行“甲午更张”,沈相薰因为是闵妃集团的重要人物而被革职。1895年(高宗三十二年)闰五月沈相薰告发朴泳孝叛逆阴谋,六月闵妃重新执政以后,他再度复出,任度支部大臣。然而同年八月二十日(阳历10月8日)发生“乙未事变”,闵妃在景福宫中被日本人暗杀,随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废闵妃为庶人,沈相薰对日本的暴行表示抗议,投书弃官,“痛哭言国仇未复,不可出仕”,遂归隐忠州乡下。他在忠州时,适逢乙未义兵运动兴起,沈相薰颇有与义兵运动相合之势,甚至有传闻说他是“暴徒(义兵)巨魁之一人”,但实际上他“始与义兵相闻,料其无成,走还京师”。1896年(建阳元年)2月11日“俄馆播迁”以后,沈相薰恢复官职,任度支部大臣。此后沈相薰成为亲俄派重要人物,他的儿子沈璋燮也去俄国留学。

大韩帝国建立后,沈相薰转任军部大臣,1898年(光武二年)8月15日被任命为特命全权公使,准备去中国前去与清政府缔约,不过其后清朝决定派徐寿朋前往韩国,沈相薰的出使之行也就作罢。这时韩国独立协会运动达到高潮,从10月起沈相薰作为7名守旧派大臣之一就屡次遭到独立协会弹劾,甚至他的家宅也遭到市民破坏。独立协会风波平息以后,沈相薰出任议政府参政大臣,相当于副首相。1899年(光武三年)3月,署理内部大臣闵丙汉私自任免一百一十多名地方官,沈相薰予以弹劾,竟至于在宫中相互斗殴,高宗因“纲纪之伤损”下令将闵丙汉和沈相薰分别免职,并下令将沈相薰流放智岛15年。不过数月后又命释放并“特免惩戒”。1899年(光武三年)12月被任命为驻华公使,但并未赴任。1900年(光武四年)3月出任议政府赞政,兼管量地衙门、典圜局。1901年(光武五年)2月赐太极章,6月再任议政府参政。1902年(光武六年)2月任度支部大臣,9月任元帅府军务局总长,当时高宗皇帝命所有军职人员断发,沈相薰虽然上疏劝谏,但无济于事,自己也不得不断发。1903年(光武七年)5月任忠清北道观察使,后又兼中央银行总裁。10月重新担任度支部大臣一职。1904年(光武八年)2月任议政府参政,8月底因第一次日韩协约(日韩新协约)弹劾亲日派而被迫卸下该职务。其后又随团访问日本。1905年(光武九年)5月重新出任议政府参政,8月卸任返乡。10月忠州义兵蜂起,欲推沈相薰为领袖,沈相薰遂逃到汉城。出任经理院卿。《乙巳条约》缔结前曾被伊藤博文叫去训话,《乙巳条约》缔结后与赵秉世、闵泳焕等人抗疏反对,但他表现温和。1906年(光武十年)5月任江原道观察使,后历任侍从武官长、宫内府大臣、经理院卿、宫内府特进官等职,1907年(隆熙元年)8月7日病卒,纯宗皇帝赐谥号“忠肃”。

上一篇:泉信吾

下一篇:苏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