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荃(进士)的个人简介
任荃(1806-1853年),又名德喧,字景淇,号月坡。浙江余姚人(旧属宁波府慈溪县金川乡任徐村),清道光壬辰亚魁乙未进士。
人物生平
任荃(1806-1853),又名德喧,字景淇,号月坡,浙江余姚人(旧属浙江省宁波府慈溪县金川乡任徐村)
家境殷实,兄弟三人,排行老三,三岁丧父,母亲教育甚严,幼年聪明严谨,过目不忘,乡人异之。道光壬辰亚魁乙未进士,并与1835年6月1日以新科进士身份受清宣宗道光皇帝接见,即签发广东即用知县,丙申署三水(今广东佛山三水区),道光辛丑补实梅州大浦县,例授文林郎。据任荃《鸿爪集》自述,嗜好读书,癖好诗,音律、天文、禅道、经济、科技皆通。
个人经历
据《三水县志》记载,任荃一到任便倡导捐款,自己带头捐银一千两,筹款二万零八百两用于修缮三水县城及养济院、学校等。《光绪志》也因此有传:“署三水县,事守洁,理积案,多平反。有村农被盗诬,荃密召农,青衣杂徒役中,示盗,盗妄指他役,荃大笑立释农去”。他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很有一套办法。史书上还有南海侵占三水书院沙地与上司力争的故事,“三水行台书院沙地千二百亩,邻南海见侵夺,讼不得。直荃至,白制府邓廷桢请复按,邓以袒三水。怒之对曰,官三水袒三水情耳。公总制两广,皆赤子,袒南海何也。卒尽返侵地以养士”。一个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县官跃然纸上。道光辛丑年补实大埔县大埔任上,解救川生帮、以亲身试验教育百姓远离邪教,安心生产并亲编《蚕桑要术》一卷辅导当地种桑养蚕,史载:“大埔地瘠,民妇不知蚕,荃始教之,为作《蚕桑要术》……两县人刻之行于世”。任荃《鸿爪集》专门有诗记载此事:“山中简僻人多古,境内荒凉吏少恩;但得蚕桑勤妇课,无穷生计溢缫盆。”他当年对其传播的蚕桑业寄于很大希望,试图以此来改变大埔、三水的贫穷面貌。正当他要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不料大埔连年水灾,任荃体恤灾民,捐俸并倡导乡绅捐款赈济。当时县里有个李姓同知,司盐课,要求任荃报盐场淹,以免去当年盐税,实际欲私吞已经收缴的两万两盐税,被任荃严词拒绝。李氏遂怀恨在心,以他事中伤,直至罢官。任荃罢官之后,三水士民力邀他主讲行台书院,因此他在诗中写道:“为吏为师俱可患,何功何德永难忘。旧时桃李知无恙,重倚江楼醉夕阳。”对当地百姓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两年后离别三水时,两县百姓含泪送行,并分别立生祠祭祀。
任荃故居
余姚丈亭上徐塔旧称任徐村, 村东有一幢旧称“朝东屋”的乾隆末年的建筑,自道光间出过一位县官后,一直称作“官房”。官房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硬山重檐、穿斗式梁架,东西两边的封火墙基本完好。前进五间两弄,中进已经变卖拆毁,后进四间一弄,每进有前后天井,既相对独立,又有月门贯通。后进的西边少了一间一弄,大概是屋地基的原因,主人曾以为在西边镶接一间一弄只是时间问题,然而造化弄人,直至房屋倒塌、易主,仍是未竟之业。
与周围的现代建筑相比,如今的官房显得特别矮小、破败。正中的台门孤独地矗立着,砖制斗拱,砖雕门额,正面雕“竹苞松茂”,背面是“光前裕后”,寄托了主人希望家族根基稳固、枝叶繁荣、光耀祖宗、恩泽后人的美好愿望。台门两边的围墙已经坍塌,进门的甬道和两侧的石板也多破碎,长出了齐腰高的荒草。台门外立有一对梅园石旗杆夹,东边一副已湮没在草丛之中;西边一副紧贴着一户农家的后门,其中一块被敲断半截搁上一块石板当作洗衣板。进士匾还在,只是被人改作一扇板门,继续“发挥余热”。堂前里,乱七八糟堆放着各种废弃的如水车、犁耙、稻桶之类的大型农具。左壁贴着两张已经看不出本来颜色的、支离破碎的纸头,上面字迹漫漶,依稀有“钦命”、“捷报”、“高中”等字样。屏风壁背面贴有一张官报,因板壁改砖壁的缘故,只剩半截,“捷报,贵府令姻再侄相公张……”几个字倒还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