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北衡的个人简介
施北衡(1893年-1961年10月26日)中将,原名机,字伯衡,后改北衡,别名汝福,浙江缙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5军军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缙云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基本资料
出生地点:大清浙江省缙云逝世地点:中华民国台北市
效命:中华民国
隶属:中华民国陆军
服役年份:1916年u20131952年
军衔:陆军中将
统率:第75军、西北补给区司令、汉口第二补给区司令、上海港口司令
参与战役:北伐战役、剿共战役、对日抗战
其他工作:国民大会代表
生平
施北衡于15岁时被保送进入浙江陆军小学,1911年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入学甫3月,遇辛亥革命,遂离校参加革命军,曾任浙军排长。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军校就读,1916年第二期炮科毕业。毕业后至上海参加讨袁军事活动,袁逝世后乃入浙军第2师,任连附。1919年,赴北京陆军部任职,同年冬,考入陆军大学第六期。1923年,施北衡返浙任军官教育团教官。1924年至1927年间,任炮兵营营长及中校参谋。后加入北伐,任新编第15师参谋长,第31师副师长。1928年北伐完成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及战史编纂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陆军第18军参议,后任陆军第59师参谋长,并以此职位参加江西剿共之役。但该师为共军围歼,施北衡与师长陈时骥都被俘。可能是化装冒充士兵,未暴露身份,不久被共军释放。1934年,任陆军第18军参谋长。1936年1月,施北衡晋升少将。
抗战爆发之后,曾参加淞沪之役,升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任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参谋长,旋改任第九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1939年8月,晋任中将。1941年,任陆军第75军军长,参加反攻宜昌之役。1942年,升任第二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后调远征军长官部参谋长,驻云南楚雄。1944年,改任第一战区长官部总参议。
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联勤总部西北补给区司令、汉口第二补给区司令及上海港口司令。在上海港口司令任内,回缙云参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并获当选。1948年,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之后随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任国防部中将参议,后聘为行政院设计委员。
施中将于1952年10月退役。1961年10月26病逝台北。
施姓起源
1。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2。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施父,他的后代便以施为姓,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