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芝(医生)

时间:2023-12-01 10:50:48编辑:小简

孙桂芝(医生)的个人简介

孙桂芝(1937年-),女,生于山东,196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现任广安门医院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

擅长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等各种中晚期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人物经历

孙桂芝,女,1937年12月生于山东淄博,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第二批博士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肿瘤科学术组织者和领导者。

教育经历

1956年,考入淄博第一中学。

1959年8月,考入山东医学院(现名山东大学)医疗系学习。

1972年3月,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进修,同期参加“第二届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工作经历

1964年,任教青岛医学院病理、病理生理教研室,开始病理生理学、病理学教学及法医鉴定工作。

1971年,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此后为中西结合医学贡献了毕生精力。

1982年,济南全国第二届胃癌会议,孙桂芝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大会发言。

曾经担任中国疑难病防治研究委员会理事、国际癌症康复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北京肿瘤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康复会理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委员和会诊专家、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编委等职务。

擅长领域

擅长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等各种中晚期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

广安门医院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北京分会理事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先后参加主持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中医肿瘤攻关课题及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原创性国家级课题研究共14项。

1972年开始至今,孙桂芝主任进行了扶正培本系列治法治疗中晚期胃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要包括:

扶正冲剂合并化疗治疗术后晚期胃癌。阐述中医脾肾同治,对肿瘤化疗增效减毒,提高疗效的理论依据。

扶正冲剂(健脾益肾方)合并化疗晚期胃癌(术后)扶正作用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胃癌化疗扶正作用的机理研研究。

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临床及中药复方研究。

健脾益肾冲剂合并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扶正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揭示了中药复方多靶点效应,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扶正防癌口服液合并化疗晚期胃肠癌临床与实验研究。

胃癌术后防复发转移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养胃抗瘤冲剂合并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带瘤)临床及实验研究。

活血药、益气活血药对肿瘤转移中Treg/Th17细胞漂移所致免疫编辑重塑的调控研究。

活血药、益气活血药对肿瘤转移中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重塑差异研究。

活血药、益气活血药对肿瘤转移干预作用及机制比较研究。

健脾补肾方对胃癌转移中Fas介导的凋亡信号转导调控研究。

项目成果

从医60多年,诊治肿瘤80余万人次,总结出了一系列抗复发、抗转移以及减毒增效的方药、方剂,尤其针对中医药治疗胃癌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系统研究,有效拓宽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方法和手段。

孙桂芝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可以说起步于1982年,在当年举行的全国第二届胃癌会议上,孙桂芝提出了中西医综合施策、应用中药提高患者免疫力、减毒增效等观点,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1983年孙桂芝肿瘤研究被原卫生部中医司列入国家“六五”中医肿瘤攻关项目当中。从“六五”开始一直到“十二五”,从1983年到2006年,这项中医肿瘤治疗研究从未间断。该项研究奠定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后来相关研究的基础,确立了该科在全国中医肿瘤界的地位。传承孙桂芝中医药治疗肿瘤理论和方法,提高胃癌临床治疗效果,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桂芝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就是免疫治疗、扶正培本,补先天与补后天并举,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王逊介绍,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路,孙桂芝针对胃癌不同阶段的临床特点和主要环节,提出了扶正培本系列治法。

孙桂芝肿瘤研究所近年来从整体细胞和分子基因水平不同层面,探讨了扶正培本系列方药在治疗胃癌不同阶段的疗效特点和作用环节,为中医肿瘤临床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水平。用临床和实验的翔实数据,阐述中医扶正培本治疗胃癌的科学内涵。从理论基础、治则治法、作用特点和可能机制,提出明确的理论依据,对促进中医药肿瘤治疗的现代化、国际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获院部级国家级成果奖16项,院级科技成果奖8项、部级7项、国家级1项。其中:

“六五”扶正冲剂合并化疗对中晚期胃癌临床与实验研究,此项研究在国内外首次阐述中医脾肾同治,抓住中医先天及后天之本在防治肿瘤中的科学内涵,提高疗效的理论依据。使扶正培本法成为治疗肿瘤的大法之一。

“七五”健脾益肾冲剂合并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扶正作用的研究。深入探讨扶正培本法的作用机理。

“七五”完成国家中医管理局课题:扶正防癌口服液合并化疗治疗晚期胃肠癌临床与实验研究。

“八五”养胃抗瘤冲剂治疗晚期胃癌(带瘤)临床及实验研究。养胃抗瘤冲剂是治癌“扶正祛邪”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结果阐释了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内在机制。

研制出减轻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健脾益肾冲剂、防复发防转移的扶正防癌口服液、减毒增效的养胃抗瘤冲剂以及抗癌Ⅰ号、抗癌Ⅱ号、益髓胶囊、软肝煎等。特别是在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癌、鼻咽癌等探索出一套疗效较好的抗转移防复发的治疗方案及中成药制剂。

主要著作

主编:

《孙桂芝实用中医肿瘤学》

《常见肿瘤诊治指南》等

合编: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有效病历选》

《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

《中医肿瘤学》

《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分册》等

期刊论文

1.孙桂芝.扶正培本系列方药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9,50(06):553-555.

2.孙桂芝,余桂清,张培彤,吴志奎,李杰,卢文屏.扶正培本系列方药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临床与机理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05):695-700+702.

3.孙桂芝,李东涛,李杰.益气活血软坚解毒法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5(08):598-599+607

4.孙桂芝.癌症患者的中医心理康复和饮食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06):5-7.

5.孙桂芝,王桂绵,陈长怀,宋莉,张培彤,潘小明,候炜,张培宇,杨宗艳.扶正防癌口服液合并化疗治疗晚期胃肠癌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5(05):266-270.

6.孙桂芝,林帮全,陈长怀,宋莉.中晚期大肠癌92例远期疗效观察[J].浙江肿瘤通讯,1987(02):129-132.

7.孙桂芝,林邦全,陈长怀,宋莉.中晚期大肠癌92例远期疗效观察[J].实用肿瘤杂志,1986(02):63-64.

8.孙桂芝,林帮全,王宗涛,陈长坏.脾肾方对胃肠癌化疗反应的临床及实验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1982(06):30-34.

获得荣誉

1986年,获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1986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9年,获得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乙等奖。

1989年,获得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三部委重大科技成果荣誉奖。

1989年,被评为“七五”期间在中医药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

1996年,获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第一完成人。

2012年,获得首届西城区百名英才突出贡献奖。

2014年,获中医科学院岐黄奖。

2015年,获中医科学院唐氏中医药发展奖。

2018年,获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

人物事迹

学术思想

根据肿瘤的形成病因病机,孙桂芝教授对健脾补肾法、软坚散结法、益气活血法、清热解毒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提出的扶正培本治疗胃癌及消化道肿瘤是广安门医院有特色的项目,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以扶正培本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针对中晚期胃癌术后化疗副作用与复发转移、晚期带瘤生存等不同阶段临床特点和治疗环节,在扶正培本治则指导下创立系列治法和方药:健脾益肾法(健脾益肾冲剂)、健脾益肾清热解毒法(扶正防癌口服液)和益气健脾滋补肝肾活血解毒法(养胃抗瘤冲剂),对胃癌治疗三个主要靶点:对化疗减毒增效、术后抗复发转移、及晚期的延长带瘤生存期与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进行了大宗病例临床观察。在如何使用活血药又不造成肿瘤转移的新途径上,即活血药与益气药同时使用,不仅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而且具有抗转移防复发的作用。上述多项研究均在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应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研究手段,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对扶正培本系列治法治疗胃癌的客观性及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

基础研究从化疗后保护骨髓作用与免疫调节作用、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凋亡信号转导基因、癌细胞增殖周期、造血刺激因子表达、细胞免疫功能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该系列治法的疗效。

所创立的系列治法与方药,一直指导中医临床对胃癌的治疗,临床应用四十余年。

传承图谱

孙桂芝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把临床技能奉献给了广大患者,为国家培养了优秀的中医人才。

孙桂芝以临床带动科研的思路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弟子们。目前孙桂芝已经培养15名硕士,8名博士及博士后,200多名国内外的进修生。

沈仲圭、余桂清、段凤舞→孙桂芝→张培彤、王逊、卢雯平、杨宗艳、李杰、卢金玉、李东涛、吴洁、唐晓颇、吕文良、陈瑞雪、何立丽、王振华、于明薇、刘永衡、顾铬波、赵杰、唐开天、王辉、刘声、王靖思。

上一篇:乔志强(教授)

下一篇: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