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振捷的个人简介
庞振捷,男,1970年生于河北沧州。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艺评网合作艺术家。
教育经历
199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200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助教班;
2015年中国油画院访问学者。
参展记录
1997年?
参加第二届中国静物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
2002年?
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4年?
参加[错落? 组合]――河北青年艺术家七人作品展,石家庄;?
2006年?
参加风景风情――首届全国小幅油画作品展,优秀奖,上海美术馆;
2007年?
参加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银奖,西安美术馆;?
2008年?
参加艺术中国―全国画展,北京;?
2009年?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湖北美术馆;?
2010年?
参加河北省水彩画艺术展,金奖,河北美术馆;
2013年?
参加2013全国油画展,上海美术馆;?
2014年?
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展,山东美术馆;?
参加沃土中原――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山东美术馆;
参加2014国际青年艺术沙龙邀请展,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
2015年?
参加“丝绸之路绚丽甘肃”第九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6年?
参加“美丽河北 走进太行”河北美术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评论
现实主义的归来在日益复杂的当代艺术语境中如何找到一条表述精神世界的通道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很久以来,在当代西方艺术思潮的遮蔽下我们的思想总在不自觉的学习借鉴,或拿来或坚守或干脆附庸山寨。思想在种种匪夷所思的问题之间游弋徘徊,日复一日的纠结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渐渐地,本应自由而纯粹的绘画变成了一种投机一种负累,绘画也失去了它本有的光泽。终于有一天现实主义绘画重又回到了我的视野,对经典绘画的向往重又点燃了我将近熄灭的激情。绘画又一次回到了它的本初――描绘与述说。
有了这个想法内心也就踏实了,身体回到了地面,精神也再次沉淀下来。滤掉浮躁与虚妄的想法后重新审视曾经无视的客观世界,找回绘画本该有的那种最朴素最真挚的美感。以前的日子大多对日常可见之美是视而不见的,对绘画的技能更是“恨之入骨”,在标榜“当代”的解构氛围中绘画技能成为我绘画“当代化”过程中的绊脚石。然而这几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没有技术是不能谈论艺术的,绘画往往伴随着对语言材料的驾驭和成熟艺术感才会逐步显现。同样一幅作品,同样一个创意,画得好即为艺术品画得不好则沦为垃圾。绘画实为视觉艺术,好的作品固然需有好的点子好的创意,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要看如何表达,即语言是否精炼迷人,笔意色彩是否足够引人入胜。平淡无奇的小景小物若出于高人之手也能成就妙品神品。因此技与艺之间万不可割裂而谈,更不能一叶障目的“当代”下去。颠覆之后如果不谈建设那将最终走向毁灭,尤其在东西文明碰撞交锋的时下,我们更要多一份坚守,我们的当代艺术不能沦为对西方文化的拙劣模仿品更不能中了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圈套,任何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都应对其进行冷静的思考,正视和珍爱自己的文明。
油画虽为西方语言媒材但用这种媒材去表述什么则是另一种概念,它只是一种语言系统并无碍于对东方文化的思考,因此立足与本体文明洋为中用是最好对策。我认为最好丢掉“当代”去寻找发掘自身文明的价值所在,更不应该借用“当代”的名义来掩饰脆弱的内心。艺术表达有其自身审美上限,超过一定界限则会不伦不类。在泛当代主义的情境中我们应该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原创,少一些流行多一些经典,少一些戏虐多一些庄重,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诚,重新去尊重艺术的规律,尊重一种文明体系的存在。绘画不能总在追逐流行样式的表层游弋而更应该直指内心。一方面画绘画源于自然万千的物象,是艺术家所思所想的寄托,它有区别与自然,虽不能说高于自然至少要有一部分改造加工润色,也能体现艺术家其中的一份劳作。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只一味的追求写意,得意而忘形。写意往往是小我的表现,在自然大美面前我们不妨放下一些艺术家的身段,多一些对自然的尊重和聆听,重视一下画面本身语言的存在。绘画本身是视觉的,画面是一扇窗,是通向一切观念的载体,更是艺术家立足于自身文明体系和审美习惯的一种价值判断。
庞振捷
2015/8/25
对几张画的自述1《百草畔》
劳作的人一直在我的主题中不断出现,无论他们在做什么或在想什么。重要的是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他的社会存在,都有各自的社会分工无论高低贵贱,有的人一生精彩有的人平谈无奇。我则更观注那些平谈无奇却蕴含着无尽能量的劳作。他们朴实无华自然而然,为了生存或活得更好一点不断重复着看似单调的劳作,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劳作本身是一种价值体现,也是赋予人生之意义的基点,说到绘画其本身也是一种劳作,一群热爱并掌握相关技能的人所生产的产品。显然在信息化与大工业标准化生产大背景下的今天它显得更为小众化。但是绘画这类附带人类创造力与智慧的小作坊式的劳动之所以没有在泛当代艺术和大工业化的冲击下消亡,一定有它强大的内因。一言弊之,劳作与生存的本能与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审视本身就是一切艺术创造的原动力。
2.《返乡》
写实绘画对于人物表情的刻画在所难免,这也是人物创作中最难搞定的一点。在创作中我习惯于做一个旁观者,追求的是一种不被打扰的自然的生命状态。当一群人看着镜头傻笑时你还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然状态吗?显然不是。你是一个闯入者一名不束之客?,是你打扰了他们的生活,无论你的闯入给他们带来的是恐惧、是喜悦、还是愤怒,总之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自然的而是一种扭曲的变形的生活状态。因此,我的创作中尽力去避免自己的存在感,尽可能还原一种人物与场景合二为一的自然状态,尽可能展现他们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专注于自身的悲喜场面。自此时也许他的对你的存在已熟视无ぃ蛘吒久痪诺剿恰
3.《那边的海》
一种生活方式的沿续证明着一种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妨以一个地域为例,某种生产方式的形成一定要以适应当地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前提。何时渔猎,何时耕种,是人们在与大自然长期磨合相处中学会的。找到了规律也找到了适应规律的生存法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一种模式也可称为传统。
我的家乡离渤海沿岸几十公里的路程,因此画过一系列渔民以传统方式出海和收获的作品。儿时的记忆中时常有小商贩用老式的自行车驮来鱼虾售卖。可见那时的渔产还是非常富饶的,直到有一天人们一网撒下竟然无鱼无蟹了!一切都在改变,变得如此之快,儿时清澈的小河已污浊不堪,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己变得满目疮痍!这种改变意味着人与自然亿万年以来所建立的和谐将被打破,生态环境面临失衡。自然生态的平衡被打乱了,我们也只好学着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不得不近海养殖或到更远的地方去捕捞。一次一次的失衡,一次一次的改变甚至被迫迁徙。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决定了即使再好的传统如果肆意而为也将面临失去的危机。
4.《热土依旧》
这幅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二十几年前的一次云南之行。泸沽湖畔朴素的普米族妇女在收获土豆的场面。记忆中的那片湖水蓝得不可思议,那片土地仿佛都是未开发的,处处散发着一种原始的美感。世世代代生活这里的人们已然与这片土地建立起不可分割的深厚感情,他们在这里生长在这里劳作,在这里欢乐也在这里悲伤。我们常说绘画要源于自然,当我看到这里的人们与这片土地浑然一体的生动场景时心中的创作热情瞬间被点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对那次的经历记忆尤新。虽然在这之后先后经历了现代形式主义、表现主义以及当代观念主义的探索,其中不乏得意之时,但更多的是苦心思虑和煎熬。我常常问自己绘画的快乐到哪里去了?我所追求的倒底是什么样的艺术?每每回望来时的路,却唯有那一刻的艺术之美令我感动令我刻骨铭心!因为它们纯净、质朴、自然、真实。
庞振捷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