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南的个人简介
邵子南,1916-1954,原名董尊鑫,字聚昌,作家。四川资阳市雁江区凉风乡人。1926年在村里读私塾。1931年考入寿民中学初七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基本内容
邵子南,原名董尊鑫,字聚昌,作家。四川资阳市雁江区凉风乡人。1926年在村里读私塾。1931年考入寿民中学初七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至1944年6月,邵子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干事、专职团委文艺队长等职。创作了《告诗人》、《英雄谣》等诗和《李勇大摆地雷阵》、《阎荣堂九死一生》等作品。参与写作了现代戏剧史上的名著《白毛女》。曾任延安鲁艺教员、《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新华通讯社晋绥分社副社长。1947年以后,参加解放战争,转战南北。1949年,随解放大军进军西南。重庆解放后,抱病担任西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兼重庆市广播电台台长。1950年到1954年间,他创作了《木工做机器的故事》、《哥哥回来了》和《赵巧儿送台灯》等作品。历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副社长、重庆广播电台台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重庆市文联副主任兼秘书长、重庆市文联副主任兼秘书长、西南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5年12月24日,白血病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1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邵子南创作集》。
邵子南,资阳县凉风乡人,原名董聚昌。自幼天赋颇高,极好思索。1926年在村读私塾,1931年考入寿民中学初七班。入学后,埋头苦读,同学叫他“书呆子”。在初中二年级时,得到进步教师的指导,开阔了眼界,关心祖国的命运,对时局发表自己的看法。1933 年秋,初中毕业的作文考题是《三年读书之回忆》,邵子南从学贵有恒着笔,立意切题,结构谨严,行文流畅,名列全班第一。
邵子南初中毕业后,上成都找做帮工的叔父谋生,在“利昌字号”当伙计。他用微薄的收入购买中外名著,工余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一次,他去九眼桥收贷款,适逢川大举办文学讲座,便前往旁听,不慎将本票遗失,被迫流落嘉定(今乐山市)、重庆,拉人力车,作水手,颠沛流离。 经过3年漂泊,他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白天,出卖劳力;晚上,在窝棚里写作。1936年春,他和作家丘东平、欧阳山、草明等人交往频繁,从人生理想到文学见解,无所不谈。后在左翼作家联盟的帮助下,当上了文艺杂志的编辑,所写的小说、剧本,在《光明》等进步刊物上发表。“七?七”事变后,邵子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4月至年6月,邵子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政治干事、专职团委文艺队长等职。他投入火热的战斗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写出了《告诗人》、《英雄谣》等岩头诗和《李勇大摆地雷阵》、《阎荣堂九死一生》等作品,歌颂了人民的英雄气概,揭露和打击了敌人,鼓舞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志。以后,又深入陕北民间,体验生活,写出了《白毛女》诗稿,由此产生了现代戏剧史上的名著――歌剧《白毛女》。继后,党派邵子南回到重庆,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他出任《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进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斗争。 1947年以后,邵子南参加解放战争,转战南北。1949年,随解放大军进军西南。重庆解放后,抱病任西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兼重庆市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西南文联和重庆文联成立后,他又担任这两个组织的副主席。 1953年,全国作家协会成立,他便从事专业创作。195年到1954年间,他写出了《木工做机器的故事》、《哥哥回来了》和《赵巧儿送灯台》等作品。 1955年3月,病魔夺去了邵子南的工作能力,他只得抱着长篇小说《周全宝》草稿住进医院,是年12月24日,白血病竟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1986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邵子南创作集》,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