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全期的个人简介
沈全(纾┢冢海656年―约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初唐诗人。青少年时代曾事漫游,到过巴蜀荆湘。上元中进士及第,后任考功员外郎,预修《三教珠英》,任通事舍人,转给事中。中宗复帝位,杀张易之,其幕僚被流放岭南。经儋州,过交趾,达州流放地。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作文学侍从。其诗多属应制,带六朝绮靡文风,然前期模山范水之作,及流放中感时伤怀之章,尚有骨力。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唐代五七言律体至沈宋而定型。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少年时代的沈缙诙凉芏嗍椋ㄈ寮揖浜褪芳约暗澜毯头鸾叹洌⑶矣泻芨叩囊衾植拍埽皇乃晔保髂嫌危馐保研吹孟嗟辈淮恚
由于他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年仅十九岁便中了进士;
38岁时,武则天称帝,沈缙诒徽侔菸ㄊ律崛耍馐撬胧送镜钠鸬悖
在以后的十年中,他平步青云,四次左迁;
后遭人陷害,在狱中及流放途中,写了不少诗,风格沉郁,富有真情实感,是沈诗中的上品;
706年,沈缙谟錾夥祷爻ぐ玻院蟮陌四曛醒唤ジ撸馐彼钠哐允衤烧橛诔墒欤
714年,沈缙谧洌樵帷
文学风格沈缙诘氖喙⒂χ浦鳎谌菘斩矗问交觥5诹鞣牌诩渲钭鳎嗍阈雌嗔咕秤觯缥槐洹H纭冻醮铩踔荨贰读氡矸旰场贰丁踔菽贤ひ雇返仁寄罹┗图沂遥榈髌嗫啵星檎媸担胗χ浦麇囊臁4碜鳌对邮啡祝此几居氡呷魅说牧降叵嗨迹蟹炊郧畋蛭涞囊庖濉K勾粗破呗桑缓胗跆破呗芍冢ā妒·内编》卷四)。其中《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名《独不见》)一首,语言流畅,气势充沛,沈德潜《说诗□语》评为“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沈缙谟胨沃势朊⒊啤吧蛩巍薄K堑慕迨衤山餮暇埽仿垡晕锹墒逯贫ㄐ偷拇硎恕V刑圃 短乒使げ吭蓖饫啥啪瓜得颉匪担骸吧蛩沃鳎辛肪校人成疲街墒S墒嵌螅奶逯浼伞!鼻荚瘛短埔羯筇濉匪担骸奥墒加诔跆疲辽颉⑺味涓袷急浮!痹形募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缙诩贰J录<隆⒕伞短剖椤繁敬
诗文评价
文学特色沈全期曾经被贬谪荒远之地,他所写的非宫廷应制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优秀的篇章。尽管沈全期还没有摆脱齐梁的影响,但这些诗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基础。语言的锤炼,气势的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沈全期对诗歌的贡献,主要是在声律方面。《新唐书·沈全期传》说: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全期关于诗律的言论,并未有所。但是,从现存南北朝、隋、唐诗歌来看,南北朝阴铿的《夹池竹》、《昭君怨》,徐陵的《关山月》、《斗鸡》,庾信的《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舟中望月》等约二十多篇诗,已暗合五律规格。隋及唐初以来,暗合格律的五律更增加了。至于七律,则庾信的《乌夜啼》,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江都夏》等篇已具雏形,到杜审言已完全合格。
诗坛宗师由此可见,沈全期在诗律上的贡献,并不在他们自己制定一套格律,而在于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自此以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确是“词章改革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
在俊才云蒸的安阳历史上,初唐时期的沈缙谑且晃晃按蟮氖杉壹媸耍胨沃室黄鹑范私迨母衤桑谥泄璺⒄故飞希鞒隽嘶贝庖宓墓毕祝俺剖匙谑ΑI缙冢衷魄洌癜惭羰心诨葡匚魃虼迦耍笤忌656年。少年时代的沈缙诙凉芏嗍椋ㄈ寮揖浜褪芳约暗澜毯头鸾叹洌⑶矣泻芨叩囊衾植拍堋J乃晔保髂嫌危馐保研吹孟嗟辈淮怼S捎谒对ú呕鲋冢杲鍪潘瓯阒辛私俊H欢缙诤屠飞闲矶辔娜艘谎て诨巢挪挥觥U庖皇逼冢送静淮锒ジ摺N湓蛱斐频酆螅缙诒徽侔菸ㄊ律崛耍馐撬胧送镜钠鸬悖馐保丫38岁了。在以后的十年中,他平步青云,四次左迁,后遭人诬陷,在狱中及流放途中,写了不少诗,风格沉郁,富有真情实感,是沈诗中的上品。706年,沈缙谟錾夥祷爻ぐ玻院蟮陌四曛醒唤ジ撸馐彼钠哐允衤烧橛诔墒臁714年,沈缙谧洌樵嵯缋铩I缙谠谥泄难飞献鞒隽撕艽蠊毕祝迨窃谏蛉谑种卸ㄐ偷摹I缙诘氖幸徊糠质欠詈陀χ浦鳎允鍪剿秸即蟛糠帧Sχ频淖髌罚膊欢际悄谌菘招椤⒏竦鞯拖碌摹R恍┟栊慈嗣嵌哉秸难峋耄郧兹说乃寄畹氖档梦颐且欢痢!鞍桌呛颖币羰槎希し锍悄锨镆钩ぁK疃啦患堂靼渍樟骰啤!鼻榫敖蝗冢肫嗔梗羁谭从沉四且皇逼诘纳缁崦芎腿嗣竦耐纯嗌睿晌Ч挪恍嗟拿洹
人物评价
文学贡献
沈全期的一生,虽有才华,但仕途却不畅通。他的诗作语言精炼,气势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体诗是在沈全期的手中定型的。可以说,没有沈全期,就不会形成唐诗的高潮。
沈全期其人,与宋之问齐名,被称为“南沈北宋”,他们一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性的意义。
代表作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解】:
1、闻道:听说。
2、解兵:撤兵。
3、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4、龙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现在蒙古境内。这里指敌人的首要地区。
【韵译】:
听说黄龙冈驻边的防地,
连年打仗一直未曾罢兵。
这团?可爱的闺中明月,
如今却常照汉家的军营。
少妇今夜思夫春心蜜意。
良人也在回想别离柔情。
谁能够带领一支好军队,
一举攻取龙城结束战争!
【评析】:
这首诗极写闺中少妇与塞上征人的两地相忆。起句先说卫戌黄龙冈边土,年年不休。接着写一对情人各自东西,同披月光:闺中营中,清辉共照,柔情相忆,彼此黯然伤神。共同的愿望是有个名将能率领军队,一举破敌,结束战争,使天下亲人团聚。
全诗抒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绪。情调凄怆,但不消极。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①卢家句: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此句用其意。郁金:郁金香,可浸酒涂壁,百合科,旧谓出大秦国,即今小亚细亚。
②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③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④丹凤城: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凤阙之意。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简析】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
尝闻天女贵,家即帝宫连。亭插宜春果,山冲太液泉。
桥低乌鹊夜,台起凤凰年。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
紫岩妆阁透,青嶂妓楼悬。峰夺香炉巧,池偷明镜圆。
梅花寒待雪,桂叶晚留烟。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钓竿篇》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逼楫时警透,猜钩每误牵。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垂钓诗,格调流畅、谐趣横生,内容朴实无华、清丽隽永,既洋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又饱含人生哲理。前八句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绿川垂纶、鱼跃人欢的游钓图,使人读来妙趣横生。“猜钩每误牵”的情趣,惟有钓者能体味得到;“潭静欲留船”,正是钓者首选最佳处,非常符合钓鱼选址一般原则,这也是他为后世钓鱼理论提供的很好注脚、为现代钓鱼运动作出的突出贡献。沈全期巧妙地以鱼喻人,为官者敲响警钟:“为看芬饵下,贪得会无筌。”包含无限的哲理,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这是沈全期在流放期间写的诗。字句清丽,情景并茂,还开了咏银杏诗的先河。
作品详解
【作品简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由沈全期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也名《独不见》、《古意》,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作者:沈全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解】
补阙:官名。职司规谏。乔知之同州冯翊人武后时任右补阙。迁左司郎中。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
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
堂:一作香。
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
玳瑁:属海龟,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
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
戍:驻守。
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凤阙之意。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谁为:即“为谁”,一作“谓”。
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对”。
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韵译】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独自怀思不得相见;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评析】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讲解】
此诗题目一作《古意》,一作《独不见》,都是乐府旧题。
这是首乐府诗。格式仍属七律.主题是写闺怨,这类题材在唐代诗人笔下屡见不鲜,具有时代特征。这首诗在同类题材中被诗评家誉为“体格丰神,良称独步”(胡应麟《诗薮·内编》),是唐代七律的奠基之作。
全诗从多侧面塑造出一位空阁独居的少妇形象。诗一上来就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写“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以玳瑁装饰的画梁上双栖海燕的亲昵自得来反衬深居郁金堂的那位卢家少妇生活的孤单和内心的寂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中间四句用两两对称形式刻画这对少年夫妇生离死别的哀愁:丈夫远戍辽阳,妻子独居长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一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隐约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零,少妇很自然地想到别家团聚的欢乐,自己独居闺中的凄楚,从而对长期应征戍边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更何况“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南秋夜长”!远征辽阳的丈夫长久没有音讯,存亡未卜,独居长安城南的妻子又遇上深秋的漫漫长夜,无法入睡。这两联前后呼应紧密:“白狼河北音书断”呼应“十年征戍忆辽阳”,“丹凤城南秋夜长”则呼应“九月寒砧催木叶。”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勾联,明写长安的妻子,暗写辽阳的丈夫。地点由长安到辽阳,万里迢迢;时间则分别十年,音书断绝。长安的妻子空闺独守,秋夜忆念良人,这是明写的。而征戍辽阳的丈夫,音汛渺然,是死是活,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可能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已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也可能是“城头铁鼓声犹振, 匣里金刀血未乾”,还在鏖兵苦战中……
最后两句更从正面一点,对表现全诗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卢家小妇在深秋月夜,思念久别远戍的丈夫。愁肠百结,情景是够凄惨的了。谁知这时夜空的明月却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她的罗衣上,显得格外的柔和、静悄! 多美好的少妇形象!又是多不幸的身世!
全诗通过一个少妇秋夜思念戍边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读者展现一幅战争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给一个原本可能是幸福家庭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形象画面,使读者很自然地对诗中的主人公一明写的卢家少妇和暗写的出征的丈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这首诗表现技巧也很出色,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以玳瑁梁上双栖的海燕反衬这对少年夫妻长年离别的不幸。中间两联对偶工致,不但句对,而且词组也对,“白狼河”与“丹凤城”均为地名,“白”和“丹”均为颜色、“狼”和“凤”均为动物,构成律诗中的工对。结束一联运用设问句式,“谁谓”、“更教”,一气贯穿到底,造成含蓄蕴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的意境,读来情味深长。
【作者介绍】
沈全(纾┢冢海656年―约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初唐诗人。青少年时代曾事漫游,到过巴蜀荆湘。上元中进士及第,后任考功员外郎,预修《三教珠英》,任通事舍人,转给事中。中宗复帝位,杀张易之,其幕僚被流放岭南。经儋州,过交趾,达州流放地。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作文学侍从。其诗多属应制,带六朝绮靡文风,然前期模山范水之作,及流放中感时伤怀之章,尚有骨力。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唐代五七言律体至沈宋而定型。
沈缙诘氖喙⒂χ浦鳎谌菘斩矗问交觥5诹鞣牌诩渲钭鳎嗍阈雌嗔咕秤觯缥槐洹H纭冻醮铩踔荨贰读氡矸旰场贰丁踔菽贤ひ雇返仁寄罹┗图沂遥榈髌嗫啵星檎媸担胗χ浦麇囊臁4碜鳌对邮啡祝此几居氡呷魅说牧降叵嗨迹蟹炊郧畋蛭涞囊庖濉K勾粗破呗桑缓胗跆破呗芍冢ā妒·内编》卷四)。其中《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名《独不见》)一首,语言流畅,气势充沛,沈德潜《说诗□语》评为“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 沈缙谟胨沃势朊⒊啤吧蛩巍薄K堑慕迨衤山餮暇埽仿垡晕锹墒逯贫ㄐ偷拇硎恕V刑圃 短乒使げ吭蓖饫啥啪瓜得颉匪担骸吧蛩沃鳎辛肪校人成疲街墒S墒嵌螅奶逯浼伞!鼻荚瘛短埔羯筇濉匪担骸奥墒加诔跆疲辽颉⑺味涓袷急浮!痹形募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缙诩贰J录<隆⒕伞短剖椤繁敬8嗵剖郎途辞牍刈跋肮盘霉钡奶剖偈桌改俊
沈全期曾经被贬谪荒远之地,他所写的非宫廷应制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优秀的篇章。尽管沈全期还没有摆脱齐梁的影响,但这些诗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基础。语言的锤炼,气势的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沈全期对诗歌的贡献,主要是在声律方面。《新唐书·沈全期传》说: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全期关于诗律的言论,并未有所。但是,从现存南北朝、隋、唐诗歌来看,南北朝阴铿的《夹池竹》、《昭君怨》,徐陵的《关山月》、《斗鸡》,庾信的《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舟中望月》等约二十多篇诗,已暗合五律规格。隋及唐初以来,暗合格律的五律更增加了。至于七律,则庾信的《乌夜啼》,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江都夏》等篇已具雏形,到杜审言已完全合格。
【英汉对照】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缙
卢家少妇郁金香,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BEYOND SEEING
Shen Quanqi
A girl of the Lu clan who lives in Golden-Wood Hall,
Where swallows perch in pairs on beams of tortoiseshell,
Hears the washing-mallets’ cold beat shake the leaves down.
...The Liaoyang expedition will be gone ten years,
And messages are lost in the White Wolf River.
...Here in the City of the Red Phoenix autumn nights are long,
Where one who is heart-sick to see beyond seeing,
Sees only moonlight on the yellow-silk wave of her loom.
【格律】
这首七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下平七阳(平水韵)。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