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谋的个人简介
黄大谋(1726―1799),字圣筹,号石庵,江山市张村乡人。少年聪慧异常,善诗文,工书法,习制举艺。24岁时,弃文习武,得入邑庠生。乾隆壬申年(1752年),中乡试第二名。乾隆甲戌年(1754年),中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供职于京都内廷,后调任直隶天津都司。
人物生平
天津营制,初无战粮,又值洪涝灾害,兵民不安。黄大谋在责令军队严守防区的同时,想尽办法筹募粮食数百担,既保障军队供给,又支援了饥寒灾民。因军令严肃,筹粮及时,兵民大和,黄大谋调升到江阴任职。
江阴原为长江下游重要门户,粮田广阔,商业发达。然一些乡村偷卖滥杀耕牛频繁,一些集市每日宰牛近百头,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黄大谋得知,立即发布严禁屠杀耕牛的公令,凡屠杀耕牛者以千金罚之。由于令严查禁,在其任职期间,江阴一带再未出现窃牛之案。朝廷得知黄大谋的功绩,除褒奖外,又调升其为直隶固关参将。离开江阴时,军民依依不舍,送行者达数千人,有的含泪勉励,有的送之百里。此后,黄大谋多次率军打仗,与当地政府维持社会治安,由于功绩显著,先后任为山西杀虎口副将和甘肃泰宁镇总兵,为中蒙边境的社会安定和边贸繁荣作出了贡献。
黄大谋在各地任职期间,多次赴京汇报军情防务,常利用职余与在京的江山籍官员和学者相叙。为加强乡谊,方便家乡人在京赴考、讲学、旅行、经商等活动,决议募资建立江山会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黄大谋带头捐助节省下来的俸薪百两,加上其他乡人的捐助,在京都宣武门外购置徐姓房屋一所,计22间,修葺一新,作为京都江山会馆,供乡友聚会、食宿、娱乐之用,同时为不幸去世的乡友提供施棺、停棺服务,为江山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曾中甲辰年探花、编修的邵玉清,专为此作《京都江山会馆碑记》,以彰黄大谋等人的善心、大爱。
人物作品
黄大谋酷爱书法,喜吟诗词。他先后为张村周氏宗祠题“清白流馨”,为琚源寺题“千江明月”,为太阳山寺庙题“神仙福地”,为江山郎峰祝祠撰写4幅楹联。
人物评价
嘉庆四年(1799年),黄大谋以足疾辞任回故里张村,奉旨以原品享受俸金,诰封武显将军,后不幸去世,享年74岁。嘉庆年间,江山籍著名诗人刘侃作《挽黄石庵总戎》一诗。诗云:
身作长城二十年,一方专闲肃兵权。
牙旗寒卷千跹砬绯疚辶胙獭
垂老功名真矍铄,还家痼疾尚林泉。
风流端合称儒将,妙墨相看万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