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仕武的个人简介
何仕武,男,1937年生于四川万县,1956年入伍,1959年前往新疆罗布泊西北核试验基地司令部,任警卫营4连副连长,1997年退休,现居重庆。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前,率队徒步巡逻罗布泊原子弹爆炸试验区4000公里,在原子弹铁塔下站完最后一班岗,临近爆炸前两小时,随吉普车撤离。原子弹成功爆炸时,何仕武就站在离爆心70公里的沙丘上,见证了这神圣的时刻。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担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现场总指挥的张爱萍将军为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亲自前来检查工作并看望巡逻的战士, 何仕武向其汇报完巡逻情况,临走前,张爱萍将军特意为何仕武题诗并合影留念。
人物简介
何仕武,男,1937年生于四川万县,1956年入伍,1959年前往新疆罗布泊西北核试验基地司令部,任警卫营4连副连长,1997年退休,现居重庆。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前,率队徒步巡逻罗布泊原子弹爆炸试验区4000公里,在原子弹铁塔下站完最后一班岗,临近爆炸前两小时,随吉普车撤离。原子弹成功爆炸时,何仕武就站在离爆心70公里的沙丘上,见证了这神圣的时刻。
人物生平
1964年4月,在新疆罗布泊的西北核试验基地司令部指示警卫营4连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一支精悍的"打猎队",副连长何仕武为队长,副排长王万喜为副队长,战士王俊杰、司喜忠、丁铁汉、潘友功为队员,王国珍是卫生员。
说是打猎队,其实是一支巡逻小分队。出发前,基地副司令员张志善在马兰指着地图向他们交待任务:"这次巡逻将要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完成。距离:8300里;行进方式:徒步;时间:180天;衣、食、住、行全部自理,不带任何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
为了保密,这支小分队取名为"打猎队"。
4月13日,小分队来到了孔雀河的支流铁板河,并把这里定为他们的生活点。在河边的土丘上,他们挖了一个存放粮食等物品的土坑。连队每月用汽车往这里送一次给养,放在土坑里用沙子埋上,再插上红柳,做小分队返回时取食的标志。这里没有房屋,没有帐篷,小分队即使巡逻回来,依然是天当房,地当床,半年都是野外露宿。
4月15日,"打猎队"正式开始巡逻。他们荷枪实弹,每人肩背着被子、毛毯、雨衣、两个水壶、270发子弹、8个手榴弹、一支冲锋枪、行军锨镐,还有粮袋和简易炊具,平均每人负重37公斤。向导是一个指南针和一张军用地图。
由于地形复杂,为了前后照应,队长何仕武指定司喜忠、潘友功担任巡逻尖兵,在前方开路,呈三角战斗队形前进。队长和副队长则时前时后指挥。
大约到了下午5时,小分队到达了第一天的目的地。大家刚想坐下休息,队长又发出了继续搜索前进的命令。原来,在他们左前方的芦苇塘中,队长发现了异常情况。过了一会儿,只见前方有几个模糊黑影在缓缓地移动。队长用手势通知大家做好战斗准备。等黑影靠近一点,才看清是一群觅食的野猪。他们刚想放松一下,又突然意识到,有野猪出没,就不能排除有人活动的可能性。于是,大家小心侦查。在确认四周没有敌情之后,队长决定赶走这群野猪。不料,这一行动惹恼了野猪。领头的野猪向他们扑来。紧急之下,队长下令开了枪,头猪当场被击毙,群猪见状四散逃去。
大家刚想冲上去,没想到这时隐藏在芦苇之中的另一群野猪又向他们扑了过来,大有为死去的同伴复仇之势。新兵潘友功一边端枪,一边向野猪喊:"别过来,别过来,我枪上有刺刀!"正在这时,枪声又响了,那群野猪只好落荒而逃。
经过清点,死伤两头野猪。"打猎队"真是名副其实,出师未见特务的影子,先与一群野猪打响了遭遇战。
几天过后,大家都指着对方不约而同地说:"你瘦了!"
小分队为了节约携带用水,第一晚宿营时就地取水,做了一顿饭。不料大家端起碗,把饭放进嘴里时,谁也咽不下去了。因为做饭用的是又苦又咸的水。队长发动大家到周围寻找好水,结果是一个个无功而返。于是,队长向大家下达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吃饭!
任务是完成了,可麻烦也来了。谁会料到,用这种盐碱水做成的饭比泻药还灵,饭后不一会儿,大家都拉起肚子来。队长想召开一个总结会,7个人就是召集不齐。这个拉完了,那个又跑了。有的连裤子也提不起来,一蹲就是半个小时。这一夜,可把小分队折腾苦了。俗话说:"好汉禁不住三泡稀",再加上蚊虫的叮咬,队员们浑身都起了大疙瘩。几天过后,大家都指着对方不约而同地说:"你瘦了!"
一路上,"多情"的风雨总在紧紧地追随着小分队。第二天夜晚,大家正准备休息,寒流突然袭来,荒凉的戈壁滩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小石子刮到脸上,无遮无挡,打得疼痛难忍。一马平川的沙漠,连个避风的地方也找不到。只好一人放哨,其余6人用被子把头蒙住,紧紧地依在一起,整夜无法入睡。第二天起来,他们几乎被埋成土堆。掀被一看,个个变成了土人:满脸是土,头发、眉毛是土,鼻孔、耳眼钻进了土,连牙缝也钻进了土。
戈壁滩上的风,三天两头地刮,小分队艰难地走过了芦苇塘的那天,一阵大风刚过,倾盆大雨跟着就来了。大家赶紧找出雨衣,把武器弹药和粮食包好,然后7个人背靠背地坐在3个背包上,打开3床被子顶在头上,再盖上雨衣。就这样一阵紧折腾,还是个个都被淋透了,冻得直打哆嗦。到后半夜,才雨住风停。天亮时,打开雨衣一看,几床被子和几个背包也全湿透了。队长决定回生活点休整后再战。在返回的路上,他们背上的湿东西已重达百斤。
又有一次,队长写好汇报材料,让王俊杰和丁铁汉返回连队汇报小分队的行踪和勘察结果。
两人接受任务后,马不停蹄地出发了。因为地图留给了小分队,为了使返回时不迷失方向,他俩一路走一路做着标记。当他们向连队汇报后,就迅速地返回了。不料,回来的路上险些要了他们的命。
此时正是盛夏,暑热难当。由于气候干燥,风沙大,致使河水水位迅速下降。仅两三天的时间,原来很大的一条铁板河突然消失了。留下的标记不见了,生活点不知去向。最怕迷失方向的事还是发生了。于是他们就在这一片沙地上东一趟、西一趟、南一趟、北一趟地转悠开了。又急、又渴、又热、又累与汗水已经把他们体内的水分耗光。疲惫的王俊杰迈不动步了,对丁铁汉说:"别管我,你先回去报信,能回去一个就是胜利!"然而,丁铁汉缺水也成不了"铁汉"了,前进不过50米,就一头栽倒在地上,爬了几次都未能站起。王俊杰赶紧赶到丁铁汉的跟前。因为地面被晒得像热铁片一样,坐下就烫屁股,他们脱下自己的军装,用腰带捆成一团垫在地上,然后才敢坐下休息。
他们休息一会儿,又向前走了几步,最后在一个小土坡上,终于因体力不支停止了前进。这时天也黑了。
天无绝人之路。他们坐在那里,施展了最后一招:放枪。他们连放了3枪,听听动静。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了回声,远处也传来了枪声。他们顿时高兴起来。于是又放了一枪,远处也传来一枪,他们连放3枪,远处也传来3枪。枪声就是救命的信号,没过多久,小分队就找到了他们,两拨人胜利地会师了。
小分队带来的8壶水被这两位渴急了的战士"咕咚咕咚"全喝光了。像久旱逢甘雨的小苗,两个小伙子一会儿就精神了。当他们深夜赶回宿营点后,两人又喝了一锅稀饭才慢慢缓过劲儿来。
整整半年的时间,这支7人小分队,在罗布泊最荒凉的地带,徒步巡逻了8300里,每个人穿破了12双布鞋。虽然没有抓住一个特务,但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一位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担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现场总指挥的张爱萍,曾为他们每人写了一首诗。
后来这支小分队在托举中国原子弹的铁塔下站了一夜岗,完成了他们的巡逻任务,就复员转业回到了各自的故乡。
相关事件
行动内容是:确保核试验成功,围绕罗布泊徒步巡逻。
地点:罗布泊;距离:8300里;行进方式:徒步;时间:180余天;衣、食、住、行全部自理,不带任何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
小分队有3项任务:防止敌对国空投空降破坏核设施;查清场区外围地形;清除场区范围内流动人员。为保守秘密,部队首长决定由7人组成小分队,对外宣称“打猎队”。
1964年4月21日,小分队向罗布泊进军。副连长何仕武为队长,副排长王万喜为副队长,战士王俊杰等7个人肩背被子、水壶、270发子弹、8个手榴弹、一支冲锋枪,还有粮袋和简易炊具。向导是一个指南针和一张军用地图。
半年时间里,他们历时180多天,风餐露宿,忍受大沙漠里风沙、严寒、饥渴等的严峻考验,最后仅靠三支葡萄糖维持了7名战士的生命。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徒步巡逻了8300里,相当于从东海岸走到了帕米尔高原,每人平均磨破了12双鞋,历经千辛万苦,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担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现场总指挥的张爱萍将军为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亲自前来检查工作并看望巡逻的战士, 何仕武向其汇报完巡逻情况,张爱萍示意让他边走边聊,步行了约一公里。临走前,张爱萍将军特意为何仕武题诗并合影留念。将军写给何仕武的诗是这样的:人民战士不怕难,巡逻戈壁保江山;沙岭连绵逐细浪,罗布泊洼没膝间;饥餐野肉饮苦水,风雹露宿促膝眠;四千公里路艰险,主席思想首当先。
何仕武老人1970年转业到工厂(重庆华渝电气仪表总厂),先是在万县,1993年随厂搬迁到重庆。
何仕武老人在接受马兰电视台《寻找英雄》拍摄剧组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是祖国和人民让我们做了点不平凡的事”。2008年10月,中国核试验基地组建50周年,作为长期奋战在戈壁滩的英模代表,何仕武老人也应邀出席了纪念活动。
影视作品
讲述我国“两弹一星”研发历程的29集大型纪实性主旋律革命史诗大片《国家命运》2012年10月7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史诗大剧讲述了“两弹一星”及其信念 o记录了贫困经济条件、薄弱的技术基础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o60年代的科学家们以惊人的智慧与毅力o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
在最新展开的剧情中,为了保卫科研基地,七位战士徒步进入荒漠执行巡逻任务,不幸迷失其中,历经80天绝境,最终巡逻长度达4000公里。其中,在水粮断绝的绝境下,警卫连副连长何仕武为了救助生命垂危的战友,咬破自己的手以血代水的一幕深深的感动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