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乃泉

时间:2024-06-26 15:49:40编辑:小简

官乃泉的个人简介

宫乃泉(1910―1975),辽宁省营口市人。一九三七年参加新四军。一九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卫生处医务主任,江北指挥部卫生部部长,第二师卫生部部长,新四军卫生部第一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兼白求恩医学院院长,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山东省卫生厅厅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5年4月20日抑郁成疾,不幸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生平简述

宫乃泉,1928年毕业于沈阳第一工业专科学校,考入奉天医学院,1935年毕业后到国民政府卫生模范实验县山东邹县工作。1936年到福州协和医院当外科医生。同年到汉口,找到新四军办事处,要求参加革命。1937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医务主任,参与组建新四军军医处。1938年负责筹建小河口后方医院和南堡医院。在消灭虱子和治疗疥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在军医处举办了三期卫生干部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医疗骨干。宫乃用比较高的标准开展工作,取得了成效。1939~1944年任江北指挥部卫生部部长,新四军二师卫生部部长,新四军卫生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1947年,他创办了山东第五国际和平医院,成为华东的医疗中心。济南战役,部署医院靠前抢救伤员,使死亡率由3%降低到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参与领导了华东地区医务人员思想改造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和防疫运动。组建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兼任两院院长。

1951年中央军委决定在上海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出任第一任院长,负责筹建这一中国军事医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任务一是研究我军需要解决的医学技术问题,二是成为军委卫生部的技术参谋,三是担负部队高级卫生干部的进修、教育工作。军事医学科学院由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法租界卫生所改建而成,后迁到北京。

1952年赴东北和朝鲜开展反细菌战调查,这次调查得到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承认,该委员会向全世界公布了“黑皮书”。1953年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7年整风期间,针对我军业务建设、业务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写了三篇文章,被划为右派分子。1959年下放到西藏军区卫生处任副处长,经他建议,总部派遣一批知名专家进藏为平叛斗争中的伤病员进行专科治疗。

1960年负责筹建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具体工作。1961年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62年任部长。在人才培养和装备更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十分重视医学图书馆的建设。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宫乃泉被停止工作,精神陷于错乱的边缘。1975年4月20日抑郁成疾,不幸逝世,终年六十五岁。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他平反,恢复名誉。

军医生涯

宫乃泉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医学家、军事医学教育家、战伤外科专家、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的创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奠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及军队专科医院的创建者和组建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少年立志,学医救国

宫乃泉祖籍山东省莱阳,1910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因为是家中的独生子,深得父母的疼爱。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少年聪明的他勤奋好学,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奉天医学院(英国教会创办的医科专门学校),学习医术。在学校期间,他除了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著作和革命书籍、进步刊物。在同学中是一位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积极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反日集会,对日本人侵略东北三省的行径义愤填膺。他立志将来要投身到革命中去,学医救国。

投身革命,创建新四军军医处

1935年,宫乃泉以优异的成绩从奉天医学院毕业后,他首先来到山东省邹平县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转投奔福州协和医院任外科医生。七七事变后,他决心到抗日前线去。作为一名倾向革命的青年,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1938年2月,在江西南昌,他和沈其震一起组建了新四军军医处,沈其震任处长,他任主任。1938年春,宫乃泉随军部从江西来到皖南岩寺和云岭,与沈其震一起创办了南堡村前方医院和小河口后方医院,宫乃泉兼任南堡村医院院长。

重视军医教育,为新四军培养医务人员

1939年9月,宫乃泉奉命到江北指挥部组建军医处。由于当时军医疗水平低,医务人员少,药品药材也缺少,组建军医处的工作千头万绪。宫乃泉审时度势,从关键处入手。他认为,要解决部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支医疗队伍。他决定开办卫生干部训练班。经过紧张的筹划,11月份训练班就开学了。江北指挥部的领导对宫乃泉的工作非常支持,张云逸亲自参加开学典礼。据不完全的统计,第三野战军的4万多名医护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宫乃泉培养出来的。

创办《医务生活》及医学图书馆

宫乃泉对医学技术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千方百计地将自己所得到的新技术、新理论,及时传授给广大医护人员。为了有一个传播渠道,他在淮南根据地的“大柳郢”创办了《医务生活》医刊。该刊旨在交流部队的卫生工作经验,传授新的医疗技术,主要是有关军队的卫生后勤、防病防治、战伤治疗方面等内容。宫乃泉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每期撰写有关战伤和疾病诊治等实用性极强的文章,他发表的《战伤外科麻醉》、《膀胱的战伤》、《破伤风的治疗与预防》等文,成为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入门文章。

此外,宫乃泉注重医学理论的积累。为了使医护人员能及时了解战伤治疗的经验和最新的医学科学信息,了解中外医学动态,掌握先进的医学知识,他多方搜集有关医学著作,在艰苦的环境下创办医学图书馆。他千方百计的从上海和敌战区购买一些急需的中、外文医学书籍,并指派专人保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二师卫生部图书馆于1942年夏成立。宫乃泉亲自领导图书馆的工作,他将图书分类、分箱,实行借阅者登记制度,形成了后来军事医学图书馆的雏形。

创办白求恩医学院,为军办高等医学院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42年,宫乃泉与当时的军卫生部部长沈其震一起创办了华中医学院,后因日寇“扫荡”和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该院决定停办。这所医院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却为军创办高等医学院、培养军事医学人才开创了良好的开端。1944年,宫乃泉调入新四军军部卫生部担任第一副部长,他到军部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了军卫生干部训练班,共分医训、药训、化训三个班。同时,在此基础上,他积极筹划建立一所正规的军医学院。1945,在军领导的支持下,他终于创办了华东军医学校(后改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实现了他多年来想办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民军医的理想。

创办军队药厂

为了解决解放区医药短缺的状况,宫乃泉多年来一直想筹建一家自己的制药厂,军队领导对他的这一想法也非常支持。抗日战争胜利后,宫乃泉向陈毅军长报告,希望能从东北调拨一部分卫生材料,在华东建立自己的制药厂。陈毅非常支持,他亲自给罗荣桓同志写下一封亲笔信,要求将解放东北收缴敌人的医药卫生材料支援华东军区一部分。宫乃泉带着亲笔信赴东北,将这部分医药卫生材料押运山东后,主持建立了山东新华制药厂(即现在新华制药厂的前身)。

解放后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

1949年9月,宫乃泉调离山东到上海工作。1950年,宫乃泉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在和平环境下,他将军队的医疗建设向正规化发展。在他主持下,上海医学院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上海医科大学),他兼任第一院长,将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由他兼任院长。在上海工作期间,他更加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并开办农村卫生教学示范区,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由于上海刚解放,百废待兴,宫乃泉全身心的投入到军队的医疗建设中。面对着医药品严重缺乏,医药市场比较混乱,假冒伪劣药品泛滥的情况,宫乃泉成立了华东区制药公司和华东区医药公司,以解决对药品市场的管理和原材料的供应问题,缓解了当时药品短缺的情形,改善了药品的混乱局面。同时,他在上海成立了华东《医务生活》出版社,而将设在济南的《医务生活》出版社改为分社,并出版了他翻译的西格里斯著的《苏联的医学保健》,直到1953年该出版社并入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1年,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之初称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宫乃泉奉命开始了新中国军事医学最高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当时,因时间紧迫,条件有限,所需的仪器、药品数量是无法满足的,但是他以不折不挠的精神想方设法来筹建,并从国内外聘请了许多著名的专家来院工作,如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汤腾汉,外科专家沈克非、生物学家林国镐、生理学家朱壬葆、病理学家吴在东、化学家张其楷、寄生虫学家吴光、药理学家周廷冲、昆虫学家柳支英和陆宝麟、微生物学家谢少文、营养学家侯祥川和王成发、生物学家胡经甫等,并聘请沈克非教授为副院长,这些专家成为建院初期的业务骨干。后来,在他的申请下,陈毅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又拨给了太原路294号院址,使得医学科学院扩大了院址。经他苦心筹划,成立了一个包括化学、生理、病理、放射、生化、创伤、细菌、寄生虫、药物、流行病等在内的十余个系别。

1951年8月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在上海宣告成立。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全军军事医学最高研究机构。为了进一步发展医学事业,开展对外医学技术交流,1953年8月,由中央军委任命为宫乃泉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分管军事医学科学研究、医学教育、军事医学书刊出版以及解放军总医院及专科医院的组建工作。他领导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现为301医院)、黑山扈胸科医学院、北京整形外科医院、上海急症外科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多家医院。

1956年7月,宫乃泉组织了40余名教授,组成中国军医代表团赴苏联参观访问,他任团长。除了对苏联的军队医院进行参观和了解外,还对地方医院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苏联的特殊学科教研室,如苏联的“蠕虫、疟疾研究所、红军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伽马利亚微生物研究所的自然疫原病学系等医疗机构进行了重点访问。

1957年反右派运动后,宫乃泉的命运被抛入谷底。他背上“严重右倾的错误”的结论,受到留党查看的处分,并降职使用。1959年,他被下放到西藏军区后勤部卫生处任副处长。到西藏后,他一方面克服高原反应,一方面抱病投入到工作当中,建设西藏军区总医院。曾经与宫乃泉一起战斗过的张云逸和赖传珠等同志,深知他的为人,1961年,经赖传珠同志的积极推荐,他由西藏调入沈阳军区后勤部任副部长,后任部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宫乃泉遭到残酷迫害,于1975年4月20日含冤逝世,时年65岁。

1979年沈阳军区为宫乃泉彻底平反,恢复其名誉,追认为革命烈士。同年,中央军委政治部指示,为宫乃泉同志两次错误处理进行彻底平反。

功绩评价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新四军的宫乃泉后说:“我看过许多军队的卫生工作和军医院,你们新四军是其中最好的,我一定要向全世界宣传报导。”刘少奇说:“乃泉同志像一把利斧,多硬的木头,经他一劈,就裂为两半,任何困难环境都阻挡不了他进行工作。”宫乃泉是新四军的“四大名医”之一。1939~1944年任江北指挥部卫生部部长,新四军二师卫生部部长,新四军卫生部副部长。在江北指挥部卫生部,他充实加强了医疗卫生机构,开办卫生训练班,解决了卫生干部缺乏的问题。在新四军二师,他明确了培养医务干部、开展部队卫生工作、医院建设三大任务。1940年日寇扫荡时,刘少奇专门指示要保护好宫乃泉。1941年宫乃泉创办了《医务生活》杂志和出版社,坚持办了十二年。1942年和沈其震创办了华中医学院,三个月后因战争形势紧张停办。将华中医学院改为医务人员研究班,依托江淮大学继续培养人才。在新四军卫生部,负责培养全军医药专业人才。1945年组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兼任院长。

宫乃泉著有《战伤疗法》,译有《苏联的医学和保健》。

上一篇:郝春和

下一篇:侯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