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清的个人简介
华国清,字鉴溪,四川泸州(今泸州市)人。曾与田秀粟、施泽久合纂《直隶泸州志》。生平
华国清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进士。以即用知县签分云南,转授大关厅同知。咸丰三年(1853年)署镇南州知州。同治六年(1867年)擢广南府知府。年七十余岁因病免归,主讲川南书院。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 共3名
张之万-袁绩懋-庞钟璐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共110名
许彭寿-孙观-徐树铭-曹登庸-周德荣-袁希祖-刘其年-沈桂芬-陆秉枢-苏仲山
郭祥瑞-鲍源深-吴斑-孙颐臣-陈元鼎-徐申锡-陈毓祺-李德仪-蒋兆鲲-刘鸿恩
崔荆南-李培祜-伍肇龄-谢煌-李宗羲-刘嵩骏-胡寿椿-帅远J-尹泗-潘斯濂
萧铭卣-华祝三-邓清淦-刘廷鉴-李品三-李鸿章-黄彭年-张增道-沈葆桢-叶士焕
郭椿寿-吴慰曾-戚天保-金寿萱-唐壬森-李德增-喻怀恭-陈浚-周振U-彭嘉炯
黄瑞图-龙元俨-何Z-白恩佑-贺桂龄-周悦让-张炳-尹国珍-李湘萼-郭嵩焘
汪先R-张青筒-福全-陈鼐-刘润-刘秉厚-骆利锋-朱寿康-章倬标-陈秉彝
薛湘-曹鸿举-沈B-李士瑞-王友端-李友梅-粟增??-宋肇昌-蔡应嵩-孔广泉
李仁元-林之望-文启-杨书香-华国清-许利宾-来煦-刘有铭-郝应宿-周
宗室载铿-裴季芳-侯树衔-庄心庠-叶毓祥-张培仁-丁斌-杨文熙-耿灼然-黄金韶
李明埙-余汝侗-车汝建-王揆一-庞公照-张国士-王宏谟-张希仲-瑞明-张清瀛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共118名
李森-左骏章-薛铭-谢佳玉-廖宗元-马新贻-冯E-沈镐-张修府-冯森
叶维藩-徐振墉-郭种德-李孟群-扬仪韶-孙家醇-朱奂-陈钟芳-周鸣鹿-延龄
伍奎祥-霍为-方学苏-周道治-胡长新-黄淳熙-段培元-汪有恭-沈墉-匡庆榆
武元鹤-任瑛-辛本-李灿-张汝弼-陈心-马纶笃-徐家杰-王序宾-赵廷铭
朱麟祺-王玉-熊其光-万良-周云翥-增禄-彦昌-丁寿昌-高化鹏-张今第
马先登-敖国琦-陈兆凤-姚继勉-蒋培-吴怀玉-文玉-朱鬯侯-吴佩陶-王平格
李国瀛-宗室兴苍-张晋-陈星焕-马益臧-赵开元-祝垲-成善-陶-杨延俊
张殿宾-陈乔荣-白润-阮寿松-雷-瞿绩凝-朱孔模-周坊-万年-郑奎龄
杜滋-贺际运-杨T-禹建钧-陈秩五-黄光彬-德恒-郑士蕙-樊丙南-毛玉成
锡荣-詹锦堂-王廷才-傅培峰-张韶南-冯峻-李得春-王汝铨-刘熙敬-阴昌庚
刘郇膏-丛坛-杨师震-任国桢-罗家颐-阿克丹-许亦嵩-马象奎-吴应宽-王元治
陈椿年-邓培槐-袁铨-朱次琦-刘铠-卢日新-郭定柱-姚体备
华姓起源
华姓有两个分支,实际上只有同一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可见,华姓人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只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有一定的渊源,是无人否认的。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有具体的资料可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可见,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在春秋时代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华姓源自宋国已经是不争之论。不过,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书辨证》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记载:华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商纣之后代),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此外,清代爱新觉罗氏豫亲王,后人有改姓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