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人望

时间:2024-06-24 04:29:39编辑:小简

黄人望的个人简介

黄人望(1880-1948),又名国华,字伯殉,后改字为百新,生于清光绪6年(1880年),浙江金华曹宅大黄村人。

基本内容

其父以上三代均为地方名医,常免费施医于贫民,倍受乡人称赞。 黄人望自幼受优良家风熏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年轻时经清政府岁科两试,成为 金华府学廪生。清末受 浙江同乡、民主革命先驱 章炳麟、 蔡元培、 陶成章等人的影响,很快接受民主及 维新思想,于1905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就读于 早稻田大学经济系。留日期间加入 孙中山领导的 同盟会,自此,黄人望就投入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学毕业,回国后,以清政府中书职务掩护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曾先后在 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堂、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讲师、教授。在北大,黄人望与著名教育家 马叙伦志同道合,立志改革旧教育,成为挚友。“五四”运动期间,黄人望积极支持爱国学生运动,并因参加学生游行而被军警打伤而住医院治疗。

黄人望对家人严格要求,对乡人却热心善良,他常出资接济穷人,众多乡亲得到他的资助;他支持公益事业,曾捐白洋1000元在家乡办学;他还带头倡修 金华曹宅 大佛寺,至今受到乡人追怀。 抗日战争时期,黄人望协助 吕公望办理 浙江 难民救济事宜,并担任难民工厂副总经理,中央赈济委员会浙江办事处主任等职,两人惨淡经营,以工代赈,解决了很多难民温饱问题。任 浙江时民政厅长的 阮毅成在20世纪90年代曾在台湾报纸上著文缅怀吕、黄2人。

晚年,黄人望对 国民党的腐败感到痛心和失望,1945年抗战结束后,他着手整理修改自已在北大用过的教材和讲义,准备离开政界重上教坛, 台湾大学闻讯后于1946年秋发来聘书,然而黄人望却因突发脑溢血病而偏瘫,无法应聘,两年后病情恶化而谢世。

上一篇:古桥达弥

下一篇:哈兴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