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汾的个人简介
郭宗汾(1901--1969)字载阳,河北河间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晋绥军智囊参谋。朱绶光退休后成为阎锡山后期的参谋长。官至陆军中将。作为军校毕业的高才生,地道的步兵科班出身,使郭宗汾一直向往着带兵打仗,驰聘疆场。而特殊的机...内容概要
郭宗汾(1901--1969)字载阳,河北河间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晋绥军智囊参谋。朱绶光退休后成为阎锡山后期的参谋长。官至
陆军中将。作为军校毕业的高才生,地道的步兵科班出身,使郭宗汾一直向往着带兵打仗,驰聘疆场。而特殊的机缘却使他在参谋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几年。
智囊参谋
河北省河间县人,生于1901年。郭氏书香门第,虽因遭遇天灾,家道中落,但仍设法使子弟读书学习。幼年的郭宗汾依靠兄长务农和母亲纺线所得,在勉强度日的同时,接受启蒙教育,由私塾而县立中学。1915年冬,受生活所迫,郭宗汾于读了一年中学之后,辍学务农。次年春,由于不甘现状,郭宗汾投身军旅,入同乡、江苏都督冯国璋主持的江苏陆军学兵营。1917年,在入伍一年,具备了初步的军事素养之后,郭宗汾考入清河陆军中学。两年后毕业,入边防军第二师第一工兵营当上等兵。1920年,19岁的郭宗汾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科,继续深造。 1923年,郭宗汾以优异的成绩从保定军校毕业。随即,经保定府同乡、时任晋军第一混成旅旅长的商震介绍,进入阎锡山的督军署,在参谋处任少尉参谋,负责军事档案的管理事宜。这时的郭宗汾虽然阅历不浅,但却仍是翩翩少年――年仅22岁;既年轻气盛,又满腹兵学。天赐良机,使他得以一出校门即踏进名震一时的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幕府之中,少年郭宗汾踌躇满志,决心干出一番事业。很快,郭宗汾就凭借他的勤勉、机敏和精于本职,得到了阎锡山的关注和重视。阎锡山习惯于突然索取档案资料,郭宗汾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出来,即使是在夜间也不例外。郭宗汾成了阎锡山最能够依靠的参谋之一。因此,在一年的时间里连升几级,1924年已是督军署参谋处的中校参谋兼作战股长。1925年,郭宗汾奉阎锡山之命负责调查山西省的兵要地理。接受任务后,他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考察,几乎走遍了山西境内所有的险要关隘。在深入细致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郭宗汾理论联系实际,执笔编写出了《山西兵要地志》,及时地弥补了山西军事的空白,为今后的作战指导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郭宗汾的突出表现有力地证明这个年轻人是堪担重任的,基于这样的认识,阎锡山对他越来越放手。1925年、1926年山西相继发生两次大的战事,这就是抗击樊钟秀建国军和“讨冯”(国民军之役)。这两大战事都是以晋军的胜利宣告结束的,而其作战方案的具体制定者就是年轻的作战股长郭宗汾。在参与制定作战方案的过程中,郭宗汾原来从书本上学到的军事理论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他的军事才干得到了初步的展示。两次战役下来,崭露头角的郭宗汾在晋军中已经小有名气。1927年,郭宗汾再升一级,成为阎锡山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中校处长。两次北伐讨奉,郭宗汾都以参谋处长的身份,随阎锡山在前线指挥作战,出谋划策,并因此而赢得“智囊参谋”的美名。
儒将师长
北伐结束后,中原大战前,阎锡山将晋军扩充为十个军又四个保安纵队。随着编制的扩大,对带兵官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适逢其时,郭宗汾终于如愿以偿,出任第七军第十九师少将师长,驻扎河东运城。在郭宗汾两进军校、三次投军的丰富阅历中,作为领兵官这是第一次,这年他27岁。初次领兵即身居要职,郭宗汾不能不恪尽职守,全身心地投入。说到治军,郭宗汾认为:“兵不斩不齐是严;视士兵如子弟是慈。也就是说军事上要严格,生活上要关心,而后士兵方能用命,纪律才得整饬。”因此,他治军主张宽严相济,恩威并重。郭宗汾颇具口才,善于演讲,兼之常年手不释卷,读经史研兵学,时有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树立起了众口一词的儒将形象。 中原大战爆发前,有感于阎锡山在过去的作战中常常轻于变更部署,致使将领无所适从,作战计划不能很好贯彻的不良影响,郭宗汾专程赴太原,面见阎锡山,犯颜直谏:在随后可能发生的战争中,一定慎重选择指挥官,建立健全幕僚机构,不要过多干预下级的指挥。令人遗憾的是,阎锡山根本没有听进郭宗汾的忠告,依然我行我素,并形成了严重的后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加派张荫梧为第二、四两路联军总指挥,激化了傅、张矛盾,以致直接影响了战局的发展。假如阎锡山能以郭宗汾的忠告为戒,辅之以用人不疑,那么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 1930年4月初,郭宗汾奉命率部作为阎锡山第三方面军先遣师,开赴豫北前线,占领阵地,构筑工事。中原大战打响,蓄势待发的郭部负责进攻曹县,与当面之敌陈调元部激战,锐不可挡。正当郭宗汾准备强行攻城,扩大战果之际,接到于次日黄昏撤退的命令。这时蒋介石的增援部队已集结于曹县十几个村庄,恶战在即。次日晨,战斗打响。在奉命负责掩护任务的晋军彭毓斌骑兵师的配合下,郭宗汾指挥所部先以猛烈的炮火压制住敌方的进攻,然后与骑兵两面夹击,打退了敌方从右翼发动的进攻。午后,战况更趋激烈,双方不惜以白刃相见。苦战至黄昏,郭宗汾不敢恋战,乃以总预备队投入,全力拼杀,按照命令撤出阵地,辗转抵达兰封。在中原作战的整个过程中,郭宗汾所部由于敢打硬仗,伤亡惨重。因阎锡山偏爱肯打仗的部队,所以兵员总是从后方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部队始终保持了高昂的斗志。郭宗汾首次指挥一个建制师作战,实实过了一把前线指挥官的瘾。在实地指挥作战中,郭宗汾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儒将、骁将的风范集于一身。 中原大战后,郭宗汾一度兼任运城警备司令。1934年,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期间,蒋介石有意留他在南京任职,郭宗汾婉言谢绝。训练结束后,他如期返回山西,在向阎锡山汇报训练情况的同时,将蒋介石所赠之五千元现款及景德镇瓷器一套悉数上交。阎锡山见他开诚布公,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不加计较,一番抚慰之后,又嘱他赠款赠物不必上缴,留下自用即可。受到阎锡山的礼遇,郭宗汾感念不已,自然是更加尽力地做事。抗战爆发,第二战区部队编成,郭宗汾仍任第七十一师师长,隶属于孙楚第三十三军,同时兼任阎锡山的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8月28日,阎锡山设长官部行营于代县雁门关东太和岭口,并亲自坐镇行营,部署大同、雁门关、平型关作战。郭宗汾以参谋处长的身份率僚属随行,承担“大同会战”作战计划的拟定。阎锡山判断:日军进犯晋北有两种可能:一是“以一部兵力由蔚县向广灵行佯攻。以主力沿平绥路西进夺取大同,以图切断我晋绥之联络线。”二是“以一部兵力向天镇行牵制攻击,以主力向广灵进攻,企图截断我雁门后路”。据此,郭宗汾等制定出了具体的作战方针,这就是“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为目的。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于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之战斗相机移转攻势。”然而战争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向山西方面攻击的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除在伪蒙军的配合下,继续沿平绥线西进,其先头部队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推进至柴沟堡,直指天镇外,又兵分三路向南向西挺进,对大同乃至晋北形成包围之势。由于敌情的变化,郭宗汾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大同会战计划,无法实施,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