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青

时间:2024-06-22 03:06:14编辑:小简

胡少青的个人简介

胡少青抱节斋主号大容。1961年生于浙江桐乡。现供职于桐乡君陶艺术院。系中央开明画院画师、浙江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桐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胡少青

要艺术活动及作品参展:

● 1992年在海宁举办“胡少青画展”。

● 1998年中国画《窗边疏影》入选浙江首届中青年花鸟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 2001年中国画《竹林蝉噪》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展。

● 2002年中国画《芦塘月影》入选中国美协、省美协纪念毛主席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 2003年在杭州举行“嘉禾四人中国画展”。

● 2005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进行艺术考察。

● 2009年在安徽芜湖举办“水墨传情 ? 胡少青花鸟画作品展 ”。

● 2010年应安徽省书画院邀请,在合肥举办个人画展(安徽省美协、浙江省美协、安徽省书画院、浙江画院主办)。

● 2010年作品《千磨万击还坚劲》入选2010年全国中国画展。

● 2010年《又到秋意正浓时》入选“走进武当”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出版个人书籍:

《俄罗斯艺术之旅》

《台湾行》

《胡少青画集》

《2009中国画坛百家?胡少青》

《水墨名家?胡少青》

《当代中国花鸟画名家?胡少青》

文心融画魂 妙笔写清风

――记花鸟画家胡少青

吕雪冰

欣赏书画,感动我们的并不仅仅是作者过人的笔墨技巧,而是充盈在作品里的气局、格调、文化内涵和作者性情个性的流露,惟此才使我们心旌摇曳,陶醉其中而味之无穷。

花鸟画家胡少青就是一位以展露心灵世界为特征的画家。1961年胡少青生于桐乡,自幼受江南历史人文的浸淫濡染,少长负笈杭州先后获名师卢坤峰、何水法、吴山明诸贤亲灸,可谓法乳纯正,学山有路矣。少青聪慧过人,绝去庸凡俗务,远离繁华喧嚣,沉潜书斋,孜孜而不倦。他肆力诗文,究心史哲,致有《俄罗斯艺术之旅》刊行。朱樵先生评说:“从文学上说,《俄罗斯艺术之旅》叙述从容不迫,评议朴素生动,细节真实幽默,是一部很好的游记文集。从美术上看,又是少青在俄罗斯寻找艺术感觉、开拓艺术视界、探索艺术真谛的一段心理经历。在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胡少青在文学上是有天赋的,而他却说读书作文只是为了把画画得更好。这是他的聪明所在,画外求画。”

少青有此才俊,画画自然能得高致。其入手即宋元明清花鸟,继学昌硕、白石及当代明贤,间以沃游山川、相与嘘翕、心契手记。由师古人而师造化直至师法我心,因此宇宙万物、贮藏灵府,一旦画意来临,笔墨辄奔涌腕下,放笔直取而已。倏浓倏淡,忽巧忽拙,犹如急风骤雨、落花飞雪之自然,一吐胸中块垒而后快。少青于画其过人处,正在不为法窘,能得法外意趣,非知画者几若不能识之。但这是经过画家咀嚼酿化后的自然万物,是生机勃勃地烙印着作者审美情感的艺术创作,是体悟人生种种况味郁积胸中的真实情感的宣泄。

少青的画,品类繁多,除梅兰菊外,春花秋实蔬果游鱼,无不活色生香,引人顿生怜爱之情。在构图上他时出新意,既有传统文化内蕴又有现代构成因素,凸显出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他的用水,也有独到之妙,淋漓酣畅,氤氲如湿,非长期孜孜以求不能臻此。但令我叹服的仍然是他的写意墨竹。画家们常说“兰画半生,竹画一世”,可见画竹之难矣。少青能于难处入手,与难处得长处。诚如石涛所说:“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中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少青的墨竹具有独特的面目。宏观之,宏肆而潇散,以风神骨气者为其归旨;细察之,用笔活脱劲健,酣畅浑厚;远赏之,似浑融一体,点画纷披;谛视其笔墨来踪去迹,累累明晰,自有纪律在。总之少青墨蕴激情,任笔所之,一片大自然,而其势其气其韵其情皆流布其中,非斤斤于枝干叶箨者所能望其项背也。

当代兰竹名家卢坤峰先生,观其墨竹后欣然题词:“喜得其清,少青君佳作。”如今佳作纷呈,岂一“清”字可概焉?个中内蕴,识者自可味得。

(作者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时空》执行主编、著名花鸟画家)

众家评述

卢坤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

少青君画的墨竹刚健秀逸,摇曳有致,气势恢宏。

1991年12月8日,在习作指导时说:“功夫不凡,年轻有为。”并指出:“落款之字不能马虎,平时要重视练字,再练竹子基本功二、三年,以更扎实。”1992年夏又作指导:“竹叶较密处要注意穿插、组合、正反、浓淡等,尤其在组合收稍处须画得较工整一些。”1993年8月11日,欣然为一墨竹画题词“喜得其清”。

吴山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

胡少青少年习画,今已成气候,用笔生动大胆,画面气足有鲜活之感,在近 年常参与的专业性画展之中,脱颖而出,颇受同行关注,是一位有发展潜力的实力派画家。

何水法(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

“艺无止境”,中国画艺术当亦如此。欲达更高境界,则需潜心钻研,孜孜以求。但倘若只在画画里打转,则会因底气不足而难成大器也。故得多读书多思考,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个人修养,方可厚积薄发,大作天成。弟少青深得其意。他不限于研习画技,更注重师法造化,广采博取,故能融会贯通,不断长进。“十年画竹,百年画兰”,出神入化者甚少。而少青之墨竹清秀高洁、飘逸灵动,令人欣喜;其花鸟画所作亦随意洒脱,颇见功夫。少青现供职于君陶艺术院,相信他在艺术殿堂耕耘不止,大有作为。

柯文辉(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评论批评家):

少年青青,老年铮铮。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

浙江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人文积淀丰富,书画传统悠久,现代丰子恺、钱君陶蔚为大家,彪炳画史。抱节斋主人胡少青先生胎息其间,诗书弦诵,修身守真。又负笈杭州,得中国美术学院诸名师指授,艺理均有精进。少青先生长于花鸟、山水,花鸟又工意兼擅,基础扎实,画路较宽。其大写意花鸟笔墨酣畅,富有生活情致与诗意,颇得自然生趣,读来沁人心脾。其山水擅用宿墨,也见灵动之趣。少青先生正当富年,好学善思如故,假以时日,当有更大作为。

■ 张耕源(西泠印社理事、著名书画篆刻家)

画为心迹,心惟自知。少青激情满怀,作品中已显然流露,故作画亦宜顺风顺水行之;进而取法乎上,道法自然。真、善、美之终极目标可及矣!

曹文驰(杭州画院一级美术师、著名山水画家):

胡少青先生善花卉,尤钟情于墨竹。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传统的笔墨上下过相当的功夫,所以他墨竹作品墨韵十足,笔力雄健。用笔之提、按、顿、挫,挥出墨之浓、淡、干、湿,轻轻松松地将墨之千变化表现于纸端,同时又显露出他内心的那种典雅、激动的诗境文心。

中国画笔墨“天象”之说

胡少青

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血肉。笔墨是中国画之生命底线,又为中国画最基本之造型方式,是衡量一幅中国画艺术水平之主要标准之一,亦为中国画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画种之主要特征之一。早在北宋中期,以苏轼、文同、米芾等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就已注重笔墨。他们将绘画作为一种自我表现的工具,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即在“笔情墨趣”之中披露自己的心境,在技法上注重于“写意”,讲究笔墨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和作品的天然意趣。故有“无笔墨痕,唐法也;有笔墨痕,宋法也”之说。直至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对“笔墨”的论述与实践,都渗透着中国道家与禅宗的哲理,其书画风格清秀淡雅,自立一宗。同样他提倡画家不以描摹客观自然为最终目的,宣扬以画托情,创造和追寻精良笔墨,从而使个体精神达到愉悦为宗旨的艺术主张。潘天寿先生还提出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可见中国画只有追求笔墨,方能体现中国画独特的价值,离开笔墨则无从谈起。因此,学画中国画者务必重视研究其笔墨,方可入门也。“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笔者运用笔墨喜与天象相联,现写成拙文与方家商榷。

自然万物,奥妙无穷。而一年四季富于变化的天气现象“阴、晴、云、雨、风、雪、雹、霜”与我们息息相关。在平时作画过程中,往往可感觉到画面笔墨的运用与这些“天象“神理相通。

“阴”者,乃画之宾体,墨色或重或轻,实为画之虚处,然欲虚中有味。黄宾虹博学多才,对画史画论有精深的研究,见解及画法独特,堪称画中高手。他善花鸟草虫,工诗文、书法及篆刻,尤擅山水。其山水实中见虚,细笔、粗笔、湿笔、渴笔互用,又以焦墨、宿墨,点之又点,粗看似乎墨黑团团。此墨团即为“阴”也。那墨团里透着不规则之亮点,给人一种透气感,一种内在精神,达到了清初书画家、画学理论家石涛所说的:“墨团里黑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的境界。画家李可染山水及姜宝林之满布局水墨亦属同类。另外,当然也有“虚实想生,无墨处皆成妙境”者。如一些名画家的大写意作品往往是以一当十,计白当黑,此其“白”既为“阴”之妙境。

“晴”者与“阴”相对,为阳,即画面之主体,当笔触清晰,求精细也。齐白石以虾为师,怡然沉醉于捉摸虾的浮游、嬉水、跃动、争斗等体态。在笔墨技法上,老人充分掌握了墨分五色的传统水墨功能,用淡墨画头部,次淡墨画身躯和尾部,用线条勾画虾须与附肢,并对虾钳加以夸张,随后又用浓墨点睛和脑,以求点、线、面的结合,使墨色互相交融,用笔奔放奇纵,挥写自如。白石老人所画墨虾,滋润透明,生动有致,似活虾在水中自由邀游,有一触即逃之感。这些墨虾作为画面之主体,可谓百看不厌。又如卢坤峰先生画的水鸟图,那水鸟张大嘴巴向着上面随风飘逸的兰草叶子,正从地面上飞起来,或许它在逗玩其叶子,或许发现了其叶子上有一只细得不起眼的小虫子。画面真正捕捉了那水鸟飞(跳)起来的一瞬间神态,笔墨又颇为精妙,可谓以神写形而得之。可见,名家作画与众不同,于“晴”中锐意图精,皆考究用笔用墨,又达形神兼备。他们的精心之作,确属“物理、物态、物情”三者皆备,又是“笔法、墨法、水法”三者兼得。

“晴、阴”是辩证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两者缺一不可。古人所云“用笔妙有虚实,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是也。

“云”者有艳阳天之朵朵彩云,有山雨欲来时之乌云,忽而暗,忽而亮。它们虚无飘渺,变幻多端。这赛如中国山水画中表演雾气时,其水墨在宣纸上的渗透变幻,可谓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如贾又福、周尊圣山水,场面广阔,气势恢宏。在笔墨运用上既有传统功底,又有他们独特的绘画语言,尤其是山水画中的雾气,墨色演变着,云儿流动着,增添了整个面的气势。而用线条来表现山水画中的云气,是画家陆俨少的一大特色。

“雨”者即“水墨淋漓”也。春雨芬芳,秋雨浸淫。暴雨犹如大手笔。而墨分五色又能达到“墨彩淋漓”,其作品确为上乘也。何水法之花卉,在他用笔不经意中足见写生功底,很注重画面气势与穿插,更善于用水。先贤有言“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何先生在画面中的花、叶之墨彩笔触依稀可见,尤为所画花卉之叶,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处处虚灵,非关涂泽。然其水晕真有点“水发”观之则叹之也。

“风”者为气候干燥,乃指用墨焦重,与“雨”对比,画焦墨山水的黑老虎张仃便是也。“风”又有微风、大风、疾风、狂风之分,其风速变化即运笔之徐疾。明代画家徐渭之大写意花鸟画,其运笔起伏真有风之节奏,达“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之境界。具有形成大胆泼辣、乱头粗服的画风,尤其是他的那幅《杂花图》卷纸连10幅,作水墨花木13种,整个画面纵横捭阖、随意挥写、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磅礴气势令人折服。而居于画卷中段稍偏后的葡萄,黛叶翻飞垂云雨,老藤腾空如玄龙,颗颗明珠,脉脉新蔓,纷纷攘攘,风驰电掣。不求形似,但无处不神似。“风”尚有乱风者,这却似石涛画墨竹时用笔顺逆自如也。

“雪”者玄妙神秘。雪花飘飘,遇冻坚硬,溶化即水,即用笔松灵、刚柔相济。吴山明人物画,用十载时光进行思变,摸索出了蚯蚓皴线条,他又喜用宿墨,运笔随意松动,线条柔中带刚。吴冠中之中国画其实也很重视笔墨功夫,其运笔颇求明快与灵动,曾提出的“笔墨等于零”或抑是标新立异罢了。

“雹”乃轻重缓急,雄浑遒劲,有份量,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气概;“霜”者凝重而滂沱华滋。南齐画家谢赫《六法论》中则提出“骨法用笔”,即欲有神则先要有骨。“骨法用笔”在“六法”中是相当重要一法。唐代张彦远在《历史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工书。”古人所说的“骨法”,即为“骨气”、“骨体”、“骨相(原是古代的性命哲学和星相学中的术语,后来发展为绘画的术语)”,它包括对象的精神状态和外形状态两个方面,尤在对象的气质`个性`精神状态方面其表现难度非人人能做到,这里的气质`精神状态等则似天象中的“雹”、“霜”。画家朱屺瞻之花卉、蔬果和谭建丞之松石,其用笔老辣,入木三分,苍劲浑厚,颇有此味也。

中国画的唯美审定标准则为笔与墨。以神写形为逸品,以形写神为上品,以形写形为下品。欲讲究画面之神形,则须先讲究其笔墨功夫。“笔墨”是中华民族抒发情感的理想方式、方法之一,是绘画艺术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反映。“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古代荆浩撰《山水诀》一卷,语入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无笔者,笔乏阴阳顿挫之法:无墨者,又缺阴阳向背之观。古人墨法之妙,无不以笔显而出之。一笔之中,笔有三折,一点之墨,墨有数种之色方为高手。可见,有笔兼有墨,最为美备。因此我们平时不能离开“笔墨”来谈中国画的发展,更不能舍“笔墨”而为中国画。笔墨仍然是大家需要共同关注研究的课题。而如上所说,国画笔墨与“天象”两者间确为相通也。研究了解中国画笔墨与这八种“天象”间的关联,可加深对中国画笔墨运用的印象,并在笔墨驾驭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在笔墨的运用过程中,这八种“天象”在一幅画中一般未必能全部体现,画家们的作品往往只侧重于几个方面,或者交错地运用,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提出此论述,但不知不觉地已在画面上体现其笔墨与“天象”的联系。这从上面的例举已足以证实。因此,学画者当多欣赏研究名家作品,并用用这八种“天象”之理来衡味中国画品位之高低,以使自己的作品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原载2004年第七期《浙博天地》

上一篇:黄思哲

下一篇:何基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