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华(学者)的个人简介
黄明华,男,1961年5月生,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同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刊》编委、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专家委员会城乡规划专业组专家、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基本信息
黄明华教授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迄今为止已经先后主持完成二百余项各类规划设计项目,项目所在地包括陕西、宁夏、甘肃、新疆、辽宁、福建、广东、山东等地区。十余次获得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二等奖以及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以第一作者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国际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Review》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及学术演讲50余次;培养博士、硕士100余人。多次被评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学术成果
专业研究方向以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为主。
黄明华教授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总体规划只考虑以远期为重点的总体布局合理,但对近期到远期发展缺乏结构上的动态考虑,以及经常出现的远期后城市布局与远期相矛盾的问题,于1997年提出了“分期规划”(《分期规划:持续与接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观念与对策》,城市规划汇刊,1997.5)。2006年,黄明华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中小城市u2018生长型u2019规划方法研究(50678147)”。该课题是对“分期规划”思想与方法的延续。“生长型”规划的核心在于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充分体现具有生长特征的城市“生命体”的发展过程,即动态性和生态性,其发育生长过程是针对这个“生命”整体而言均衡进行。与此同时,这个生命体在其生长过程中,还需要适应于其生长的内部及外部条件。课题以西北地区中小城市为研究重点,探索了符合该地区城市现实情况和发展可能的、能使城市从小到大均衡、健康发展的、同时具有生态和动态特点的“生长规划”理念及方法。代表性著作有《生长型规划布局》、《生长规划论――西北地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模式探索》,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西北地区东部中小城市发展基本状况分析》(城市规划汇刊,2004.5)、《构建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调控理念――对我国当前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8.1)等。
县城作为最基层的城市行政单元,既属于城市的范畴,同时又服务于整个县域范围内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县城公共设施、尤其是公益性公共设施的配置既要满足县城自身的需求,也要为周边城镇和农村地区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但现行的编制办法、规范对大多数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量化标准。作为“生长型”规划的后续研究,黄明华教授于2008年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县域中心城市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模式研究(50878175)”对影响面广、涉及人口多却缺乏关注与研究的西北地区县域中心城市的公益性、准公益性公共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县域中心城市公益性、准公益性公共设施规划的理念与目标,初步建立了具有地方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规划方法。代表性著作有《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城乡联动与适宜性指标》,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适宜性指标体系研究――以关中地区渭南市典型县城中小学为例》(城市规划,2011.4)、《县城中小学教育设施规划指标探讨――以陕西洛川为例》(规划师,2012.1)等,指导完成的博士论文有《西北地区东部县城公益性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指标体系研究》(2013)。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从1980年代发展至今,其编制、尤其是开发强度指标的制定方法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集中体现在控制指标确定往往凭经验或“照搬现成”、确定的容积率指标既无法为开发商的最大合理利益提供依据,更无法保障公众的利益(如绿地、停车位、中小学)等问题。对此,黄明华教授于2010年前后提出了针对容积率指标确定的全新概念以及相应的方法――“值域化”控制,即开发强度指标应该是一个“区间值”而非“固定值”。具体而言,通过建构保障土地使用效率(包括土地价格、区位、环境等)和公共利益(包括片区层面的托幼、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公共设施以及地块内部的住宅建筑日照、绿地面积、停车位等)的双向因子与容积率数理关系的模型,科学确定地块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的上、下限。上限值主要为了防止过高的开发强度对公共利益的损害,而下限值则为了避免开发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囤地”现象,从而体现土地使用的综合绩效和容积率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黄明华教授目前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绩效视角下的西北地区大中城市新区开发强度“值域化”控制方法研究(51378413)即是对“值域化”控制概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值域化:基于公共利益的城市居住地块容积率控制》,代表性论文有《值域化:绩效视角下的城市新建区开发强度控制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3.4)、《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双视角下的独立商业地块容积率“值域化”研究》(城市规划,2014.6)等,指导完成的博士论文有《基于公共利益的城市新建居住用地容积率“值域化”控制方法研究》(2013)、《基于公共利益的大中城市居住地块开发强度绩效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