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书喧的个人简介
郝书喧(1892~1945),山东东平人。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曾任山东省立第三中学暨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38年5月投靠日军,任伪山东省公署教育厅厅长。1942年10月,改任伪济南道公署道尹,1943年10月辞职。1945年4月24日在济南病死。基本资料
姓名:郝书喧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2~1945
时代:现代
籍贯:山东东平
职务:校长
国籍:中国
基本内容
现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4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及横向项目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曾获“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黄袁教职工创新奖”,2006年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骨干成员。
郝姓来源
1、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殷商王帝乙在位时,将其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市),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
2、出自郝骨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后简郝骨氏为郝姓。
3、出自他族改姓。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唐时南蛮有郝姓;西夏人中有郝姓;元时都噜别族为郝姓;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繁衍播迁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