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志的个人简介
郭庆志,安徽萧县人,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9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结业,师从刘怀勇教授。2011结业于国家画院林容生工作室,2012中国工笔画学会结业,2013在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学习。现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助教,北京万葫堂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天津京津徽画院副秘书长,上海工程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盛典副总编,安徽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京徽画院常务副院长,艺评网合作艺术家
参展记录
2012年
中国画《锦绣沱江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 入选
2014年
中国画《南庭清风》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入选
中国画《秦川印月》“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入选
2015年
中国画《万峰微雨润春山》2015“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 入选
获奖经历
2012年
中国画《清风》“荆浩杯”全国中国画双年展 优秀奖
2015年
中国画《徽蕴书香》中国梦.黄山魂”全国山水画(中国画)作品展 ? 优秀奖
中国画《秦川印月》“高洁品性 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优秀奖
出版著作
2010 《郭庆志作品集》 画集
2012 《郭庆志作品集》 人文与艺术出版社 画集
2015 《郭庆志作品集》 中国书画盛典 画集?人文与艺术出版社?2010.7.11
相关文章
写生写生的意义---随林容生老师太湖写生感
4月迎春,北京还有些冬天未尽的寒意,而江南早已是花团簇拥,春意正浓的时节。作为江南地域代表的苏州,尽是盎然笑靥,苍翠欲滴,更遑论太湖烟淼,洞庭西山、明镜春妆。作为一个迟到的学生,我在太湖西山(洞庭山)追上了林老师的步子,参加了此次为期十天的“林容生苏州写生行”,这段时间虽一直忙于京徽画院的开幕仪式与“徽风京韵”书画展活动,但这次在苏州美景中儆仰林老师的教诲与写生指导的机会,我还是牢牢的把握住了。
“到真山水里去”,作为以山水为创作题材的画家来说,“山水”所蕴含的意义不是简简单单的通过影视、图片等媒介传递来的图像音频,而是走进去,真切的通过感官去体悟的真山真水,而感受的自然山水。对中国山水画发展起着很大作用的荆浩先生,在其作品《匡庐图》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者面对着真山真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味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源身在此山中。”的意境,创作出一幅传世佳作,也正是因为其“饱游沃学,历历罗列于胸中”,在身游、目游、神游的观照中淬取眼前境域的客观艺术性,并赋予主观的艺术精神,通过这一过程在自然中提取创作元素而成就了一幅幅具有山水自然、旷古精神的作品。
正如林老师一再强调,“大自然的所有细节都可以细细品味,只有在写生的时候,我们才有这样的时间和心情认真的观察山石树木的微妙,欣赏和感受风景,体验自然山水的情调。”山水之所以成为我们所描绘的对象,即是因为通过身临其境的“观”而对眼前景色的认同与透过我们的理解所赋予的山水精神,继而用笔墨线条唤醒艺术作品的审美思想,对眼前细节形象的发现并加以创造,得其心源,夺其造化,“写”出具有个人艺术特色的作品,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便具有了写生意义。
而写生的益处更在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特性便是找不到两张相同的作品,正如我们所说的大自然中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因为我们的创作便是要取法自然,创作自然。透过不同的视角,发现自然春光中山水不同的形象、气韵,如此不仅自然的艺术特性可以作无穷的发现,而每一阶段的发现因为心中体悟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特性与精神,这也造就了艺术作品的单一性与不可复制性。这次的苏州行,同学们在相同地域、时间所创作出的大量题材、对象类似,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优秀作品也恰恰印证了此点。
在林老师的指引下,我与众同学在洞庭烟波,太湖春色中,摊开了画架,在这宜人的江南景致中感受挥笔弄墨的畅意淋漓,进行着情景、情怀、情感与艺术碰撞过程中的宣泄,期间更有林老师为我们注入他对即情即景的理解与作品的点评指正,这样一个学习机会的难得性与对个人创作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印证的过程,更是让在写生当中对“发现”---这一体悟心理有了更广阔的实践印证。在连续数天的写生过程中,我与诸同学不仅收获了数幅写生创作作品,对山水画创作领悟,在相应的提高的同时,晚间的勾筹交错更是让同学间在笑语闲谈中互相增加了理解认识的机会。
因为个人因素,让我遗憾于此行耽误的五天时间,因此对此格外珍惜与专注。林老师时时不断的提点与注解,也让我在心理上稍稍弥补了这一遗憾。
4月29日于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徽风京韵书画展,我作为主要策展人的的原因,只得于14日仓促离开太湖,告别林老师与众同学,作为一个来的晚又走的早的我来说,深感遗憾的同时也很感激林老师在此次太湖行中给以的关怀指导与“徽风京韵”书画展过程中的支持与帮助。
(大鹄丙申孟夏于京)
写生的发现郭庆志
写生的发现---郭庆志于晋中宗艾镇记
2016-07-19?
与林容生老师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白墙黑瓦”福建民居三坊七巷系列不同,宗艾镇的民居具有着晋中民居黄墙灰瓦的特点。明清时期的艾商富蔗的经济条件容许了他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持了晋中建筑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经商过程中丰富的见识,渐渐地出现了由精致的雕琢和石刻、高高的塔楼、四合院、多进的院子甚至是联通的院落,组成了一个个城寨式的建筑群。
更能说明宗艾镇建筑特色的是:就地取材的黄土与煤炭,烧制而成的瓦片与砖成为了坚固砖墙与瓦顶的原材料,富有的晋商在通过累积财富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居所提出了精微美观的需求,中国传统的小农意识与家长制度,使他们把自己房屋当成了代代相传的遗产,薪火相传。一直到今天,被我们所发现。
刚来到这里,我激动的称赞这里是为“沉睡山中的布达拉宫”,掩不住这份心情,感觉面对这层叠于山势上的建筑,是这座山头最美的植被。未待支好白琳兄送的写生架,便拍了一组不同角度的照片,实在是太美了。面对此情此景的写生过程,我的笔下是按捺不住对大自然这份美的敬仰,而我的写生作品也恰恰是对于它的敬礼。
“搜罗奇峰藏胸中”,作为一代宗师的李可染先生,强调走进山中,走进自然去发现祖国山川谷壑的熊秀壮美,发现江海溪渠的蜿蜒跌宕特点,这是对于山水画家基本要求。祖国地域广阔,名山诸多,而每座山峰同样都有着它的山势、形象的特点。同样,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的不同,民居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山西干旱多风,民房建筑就在满足了生活需要之后,尽量的矮短;而墙面上涂上就地取材的黄泥,即封堵了砖块间的缝隙,又加厚了墙体增强了房内与屋外的温度隔绝作用;屋顶瓦面更多是为了美观形式的需要,渐趋平缓。
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经济、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形成差异巨大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先祖在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遵循着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生存法则。
这也正是真正走进大自然才能发现的人文哲学,跟随林容生老师在一年内数次走进大自然,进入最接近原始的生活状态中去,切身体会经历的同时,感受大自然所给于的这份最原始的情感状态,同时在写生的同时汲取、发现创作的素材,积累经验。
在山西阳泉宗艾镇这段时间所收获的写生稿,都是与所面对的真山真水进行情感交流的产物,真实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建筑、人文特色。因为每次的写生都是取材于面前的具象物体,而又艺术表达于作品之中的过程。把某些引起了写生欲望的具象通过艺术化处理,寻找着情感共鸣,在升华的过程中自然发现了大自然与生活的和谐,苍穹、远山,点缀在其中的林木、民舍随着山势蜿蜒曲折,层层叠叠,怀着一份归来的心走进去,自然会发现面对的景象就是最美的画面。我会因为这样的发现,而鼓舞雀跃,呐喊沉醉于期间,勾勒线条去诠释最流畅的舞步,挥笔晕墨书写着自然音符,韵律这一份美。
殊不知,远处的人也把这样的我当成了画卷,他们围拢、观看、拍照,但是从不惊扰到我。
一如我的骷拧#ü熘/文200)
坐看云起时郭庆志
《坐看云起时》
一路安徽、江苏、闽北的奔波,终于在南平歇下了脚步,与林容生老师一起走进了大山。当然,这一次的目的依然是写生。
写生的地点选择在了后源村――一个掩映在武夷山中的美丽村落,因为位置偏僻尚未经过过度的开发,人文的凿作也大多只满足于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房屋还保持着土墙瓦屋的风貌,村前的小溪潺潺流过,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也长满着青苔,村外的梯田是一条条凹凸错落的地平线,种植的作物把大山装点的充满了亲近,只有远处的山头才会用眼睛眺望,云烟在天际晦明阴暗。
9月的南国,总有让人迷醉其中的理由,特别是此时深处的武夷山。一场微雨飘过,或者湿润的晨暮间,山雾蒙蒙,弥漫散淡,恍如置身云里雾里,醉心期间,秋天的一点薄凉,引得一番烟花易冷的纠缠。这才幡然醒悟,此时已是深秋,而武夷山葱郁依然。
大自然里有太多的生命状态值得身入其中去细心感悟。只有真正的置身其中,才能真实的察觉生命的状态在大自然每一份玄微与情感。寻一处风景,支起画板,坐看云起时,忘却尘世的熙熙攘攘,专注于眼前烟云浩淼、青山巍然,溪谷人家、草木纠缠,在这其中汲取属于中国文化深邃的精神韵律,探索生命的哲理,写出自己的情感笔墨,让眼中所观的象跃然于纸上时澄明、清澈,让心中所觉的意动随着笔墨的节奏韵致、深远。
国画山水作为一种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艺术形式,自古注重的即是对形象真实的感受即以再创造,“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郭熙)也即是入其内,取其形,“师造化、得心源”,透过笔墨构造出符合中国哲学理念的山川草木。而这个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取象、造景,依靠于现在摄影的技术或者以古人范本临摹所能得到的,从一个平面空间里所体会的形与象只能说是程式机械化,或者说倾向与西方哲学理念的科学思想。不符合于自然规律(道)的再创造,与空间构图上不协调,扭曲中国笔墨文化,刻意的构造出一份不舒服的形式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林容生老师对这种现象只是委婉的说道:“中国艺术的美感即是追求给人以舒服的情感状态,并不是东施涂抹了浓妆艳抹后的惊艳。”
所以写生作为对中国画精神的溯求过程,我们应持一种“青山常作伴,坐看云起时”的情怀,真实的把自己写入山水间,在丹桂飘香的秋风看“南山南”,在云起时望青山依旧,在观与察的写生锻炼过程中经营出一份山河画卷,以积累自己艺术之路上的创作经验,而不是在自己笔墨技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依然“困于斗室”,期望与古人斗法。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或者过渡依附形式,又怎能得“形神俱意”的境界。
其实中国画深邃的精神追求正如中国道家文化所追求的是一个“超脱”的世界,注重的不是单单的一个超脱的结果,而是超脱的过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的神通还是他们过海的过程,对于他们过了海在做什么,没人理会。我理会的是在这武夷山的薄雾之中,安安静静的搬起了我的小板凳,坐看云起时,静谧在这难得的清静中,写生。(10.23南平.后源村卧云堂门人)
坐看云起南山南、丹桂飘香香两岸。
秋风不揽江南月,唯有青山常做伴。
山水美----- 郭庆志新作谈丁丁
《得闲且闲》、《暮徙碧山》、《坐忘》、《静观》《留香溪》、《挂月拂翠》、《碧山归路》、《红霞潋滟》等作品在初看时我并未有多大认识,在简单认识下以一贯的观念予以判断的同时,忽然一句话涌上心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顺着这个思路看了下去,方意识到作者郭庆志的艺术语言的魅力!在这批作品中,一条贯穿隐藏在其中的状态:闲、徙、坐、留、归、静、拂,不同的状态把重山顽石的图像赋予了生命的动态。
清笪重光在《画筌》中提出:“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被王朝闻先生引为对艺术美学辩证法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的论点,也是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的矛盾与魅力形象说明,以此作为审美主体去看郭庆志近期作品,与笪重光所提出的国画所要表达的境界,郭庆志借用笔墨语言为方式的印证,把国画语言阐述在“师造化”经过“心源”过渡到“图像艺术”,从而完成自己的艺术价值的表现。
郭庆志于11月初方从福建写生归来,一路奔涉安徽、江苏、福建,当静下心进入创作的时候,这期间的所见与其艺术语言的调和,表现在其新作中侧重于笔墨语言的同时,对其作品的要求更注重的也正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认识,溯源于自然生命的生致与苍颜。深秋的季节,山峦显现出的郁净气韵,古木丰草因为经历了一个完整生命愈显华英,这时候的天地在他的眼里所呈现的形象不再是因为万物即将复苏的新鲜活泼,而是深秋所应有的因为经历了生命的成熟稳重秀润。而在这样的世界中画家即是一位对自然的观赏者,又是一位对自然具有审美要求的判断者的眼里,大自然给予了他艺术构思的源泉,又让他在转化在纸上的同时重新给予塑造。
从其艺术造形出发,气韵一直是郭庆志所追求的画面感受,所以他在登山期间多追求云起时的直观情感感受,以求表现于山水画作品中。天地浮动在冥冥的云雾缭绕,置身期间,坐看云起时,思索生命的意义,眼前的凝聚的云雾是流动而不僵持的气韵,而跃然于纸上却因为郭庆志审美意志的表现而具有了玩索不尽的意趣,增添了观者对这份意趣灵动审美感受。
作为一位成熟的画家,在艺术生命成长、塑造期间“不拘”,是艺术家的情怀的不羁,更是在新时代中笔墨语言创新的前提。郭庆志不断把生命的韵律通过在行的过程中所增长的认识在笔端予以重新创造,“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间密叶纽干、清溪曲径掩映在峻山顽石间,林木繁茂延伸到远山苍茫,丰草华滋调剂着大地沉郁,荣枯相反相成,增添着生命的厚重也在其艺术价值的深度上述说着对大自然意志的尊重。
《得闲且闲》、《暮徙碧山》、《坐忘》、《静观》《留香溪》、《挂月拂翠》、《碧山归路》、《红霞潋滟》,观山、望山,行于山间、归于山间,山水画正因为其独特的审美感受成为了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不断追求。(200丁)
修身齐德 志在高远----为郭庆志画集序刘怀勇
画说三生?2016-10-14 15:37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余非鲲,亦非鹏也,但可以早餐在北京吃豆汁、油条,午餐却在四川绵阳吃火锅、品老酒。何耶?飞机直飞也。嗟乎,当年庄子不是胡思乱想,确是先见之明。
《佛光天外天、清幽见南山》郭庆志2016年10月新作
庆志老弟,才思聪颖,于艺术独得天赐。室内外装饰设计,总能独出心裁,获得客户的认可,在设计界成为了精英人物。及近不惑之年,豁然开朗,重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阵营。一支毛笔,一块墨,一张宣纸,在至简的语境里,探索与创造着至繁的文化意象,这便是中国画朴素而玄微的道理。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尺幅大、效果好、数量多、语言统一完整,有传统、有创新,在时下美术“赶大集”式的创作中,独树一帜,多件作品在全国大展中入选获奖。然而,这神话般背后的故事却鲜有人知道,常常有同学跟我说:“郭庆志凌晨四点了还在画画……”“郭庆志昨晚从单位回来都12点多了,又开始画画……”等等。他是拿出超乎常人的精力和体力去学习的,我们往往标榜自己画了多少年、学了多少年,回头算算,真正下的功夫又有多少?所以,我常说,中国画比功夫,不论年不论月,论课时,论废纸三千的韧劲儿,废纸都三千了,可想创作有多少。庆志用功,一年顶三年,三年顶九年!如此的用心,如此的用功,加上天赐的才情,不出成绩才怪呢。
《花村外、草店西》 125*125cm 青绿山水 纸本 郭庆志
我常说:“天分高,后天勤,学养厚,人格正,是成就大画家的四项基本条件。如此的激励自己、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我想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环境下,定会有所建树。
(《南山清幽》 155*165cm 青绿山水 纸本 郭庆志)
“大鹄”,是我给庆志起的笔名,称之为号也可,字也可。一是与其名相因也,二是大家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化而为鹏”,振翅高远,跨山越海,直抵艺术的圣殿,不枉天赐之才,不枉父母、师友殷切的希望,也不枉自己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皇藏金顶》1800*3600cm 青绿山水 纸本 郭庆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余为老弟取号“大鹄”,意在励志也,并无讥笑燕雀之意。相反,燕雀的知足与谦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知足,尔后知不足,无为,尔后无不为,还有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是人生的修为与智慧,中国画是人文的艺术,做人尤其重要。惯看当今画坛,“会做人”就名重画贵,不会做人,只能等到百年以后了。
《天柱流云》 1800*3600cm 青绿山水 纸本 郭庆志
大鹄是块好材料,是一块上好的璞玉,为人为艺皆受人尊重,这一点非常重要,亦非常难得。更为难得的是,这上好的璞玉,没有被任何人雕琢过,我没有,林容生先生也没有。我们只是发现了他,给他以启迪,给他以光明,抑或是在通往艺术圣殿的路途上,我们带了他一程……终究,这块璞玉靠他自己打磨。
《秦川印月》 240*165cm 郭庆志 2014年
我相信,大鹄老弟在勤于中国画学习与创作的同时,不断加深生活与读书的修为,使学养蒙于品格,使品格蒙于绘画,假以时日,定当会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优异的成绩。
(为郭庆志画集序 刘怀勇 2012年 )
萧县的山200丁
偶然展示了一组山水题材的国画,一位多年未联系的中学同学看到后,突然感慨了一句:“萧县的山真是好看!”我有些莫名其妙,这组山水画表现的多是名山大川,家乡萧县的那几座小山头,又怎能相提并论!
对他这种愤青心理有些鄙夷,质问他:“哪里看出来这是萧县的山了?”
“那些题跋不都是萧县的人吗?”他的回答很迅速,也让我幡然惊醒,是啊!这一张张出自于我们萧县画家笔墨之下的山山水水,印刻着属于萧县的人文情怀,不就是属于“萧县的山”吗?
其实萧县有山,龙山、虎山、凤山、皇藏峪,大大小小十几座绵延在萧县境内的山头,装点在萧县的风土人情之中,孕育了淳朴、智慧、勤劳的萧县人民。然而与真实的山相比萧县更多的还是纸上的山,那些丹青妙笔下的名山大川,享誉国内外,也为萧县的风情增多了一层装扮,受这位同学的启发我也称之为“萧县的山”。
因为萧县有一批热衷于书画艺术的艺术家们!“龙城画派”,中国美术史中的一颗明珠,在近几百年内出现了一位位在中国画发展进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画家,特别是在新中国解放后王子云、朱德群、刘开渠、萧龙士等大师,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更为萧县的书画成就坚实了基层力量,从而出现了全县人民热衷于书画创作的现象。1993年文化部授予萧县“书画之乡”的称谓,2010年中央文史馆创作基地选址于县内皇藏峪原始森林公园,这也正是萧县的文化艺术氛围得到了普遍认知的表现。
所以一个百万级别的县城拥有了近4万的书画爱好者,一个村级的农民书画院(刘套书画院:全国第一个农民书画院)拥有会员过千名!这之中大多数属于农民、匠人、商贩、老师、学生,或者闲散的妇孺老人,不同的身份相同的爱好,成为了一个聚会的目的。挥毫泼墨,随形赋彩,对于自然山水认知的不同,也让使用着相同笔墨的纸张上出现了一幅幅不同视觉效果的国画作品。也许限于文化学识的不足,或者更多的人没有机会亲临其境,感受三山的恢弘跌宕,五岳的险峻雄秀,最多的是走进萧县的山,感受、臆想,继而用自己手中的笔墨赋予那些山水具有个人情感的表现方式。作品不免出现参差不齐,甚至拙笨幼稚的现象,然而这样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已经结结实实的存在了萧县的文化血脉之中,是不能再改变的了。正如萧龙士老先生,在1926年由原名萧品一易名为萧龙士就是甘愿做龙城(萧县县治所在地)的一士,对于萧县的山留恋的情怀。
而同时期的李可染先生,其出生地即与萧县相距不远,他提出山水画的目的是“为国家河山立传”的口号,俨然成为了当代国画山水表现的目的。而在同时期走出去的萧县籍画家,也在“为国家河山立传”的过程中,把更多的萧县书画特点带到了全国各地,以朱德群先生为代表的海外画家,甚至在法兰西学院最高成就(终身院士)上面刻下了属于萧县的烙印。
近年来萧县书画创作处于一个繁盛时期,涌现出一批具有深厚功力与学识的书画家,使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文化形式未出现断层的情况,更用其个人影响力为推动中国画的发展贡献着一份属于萧县的力量。郭公达、吴燃、尹沧海等一批优秀的画家,在其作品中彰显出的笔墨情怀具有着明显的萧县龙城画派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他们笔下的水墨打下了萧县的山的记号。
正如新晋青年画家郭庆志所说:“每个人对山水都有着自己的理解,而画家的指责即是把心中的山水形象以笔墨的形式表现于纸上。”在其最近为萧县高铁站创作的一幅《福天洞地皇藏峪》之中,即是以自己的理解接合萧县笔墨的特点绘出一幅表现萧县的山俊灵挺秀的特点,通过与画面内容、形式的情感表现又透露着浓浓的乡土情怀,所以在此幅《福天洞地皇藏峪》一经划出后,引起很多惊叹:“萧县的山真是好看!”正是因为萧县的画家,对山水的启蒙多依靠于那些没有名山大川险峻浩荡的萧县的山,对自己艺术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表现出来了具有萧县的山特色的艺术情怀。
所以我再去重新欣赏《敦煌莫高窟全景图》(王子云),《复兴的气韵》(朱德群),《黄山朝晖》(郭公达),《福天洞地皇藏峪》(郭庆志)等一大批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画作时,深深的感觉到了“萧县的山”真实的存在了情感波动之中,正如站在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刘开渠)面前时,我自豪的说这是属于我们“萧县的山”一样!(200丁)
舒气怡情,自得心骨---郭庆志的山水哲学200丁
很早就见过郭庆志的山水画,但是基于自己对中国画认识浅薄不敢妄加言论,只是感觉他的画有一种视觉亲和力,在观看赏析的过程中非常舒服。直到受他的影响接触到中国画领域,并且深深迷恋上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再回过头来看郭庆志的中国画作品,依然感觉到的还是舒服。
中国画具有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期间一直在经历“形”、“意”表现形式为主导审美追求的争论,但是中国画存在的价值是给于大多数人在审视赏析的过程中一种美的享受与艺术感知力的观点却是未曾改变的,这就要求画家在其表达的内容与形式中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以这种审美视角去看郭庆志的作品,在发现这一个特点后,依然可以透识到他个人艺术特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一种舒服愉悦的感情,郭庆志的作品就具有了在这个时代中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在其作品中能找到五代关仝、宋代郭熙为代表的中国画兴起之初与繁盛时期精神内涵与笔线造诣,还是师于当代大家刘怀勇形式基础,卢禹舜的构图造型,林容生的色彩明淡,刘立勇的结构对比等特点,郭庆志在学习创作的领悟过程,都具有着在融汇于己所用后衍变成个人手法创造出一个新的表现形式,再通过自己不停足的游历见识,深得中国画“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精髓见解。
一如在郭庆志的山水画中,对胸襟意象的表达,始终抓住名山大川或奇或秀的特点,在绘的过程中形于手,绘秀骨、通奇意、丰腴其神再辅以亭榭人家,村树云烟,显其气韵,见其深远,自然得山水自然灵性,使观者有一种宛见真境,欲入其景的心理感受升华为对他大山情怀有一种一见如故的舒畅。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画家,郭庆志在作品表现形式更是不局促于一种手法的表现,正如李可染在写生时所说:“中国的山山水水很多,历史上的画家也很多,可是没有人重复去画一幅相同的画。”郭庆志的作品很多人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但是其作品在具有着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又存在着幅幅非一般的感觉。或于形式上调整、或于色彩上变幻,或于结构上颠覆,仔细去看郭庆志的作品,会发现每一件都是在透过他不同的审美视角进行着演变。但是画面的协调与舒服的感触,因为郭庆志对中国画的深究与掌控能力使其作品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而又具有高格的个人魅力。
“中国画最伟大之处是其哲学思想的表现能力。”,当代著名青年画家刘立勇在看过郭庆志的一系列新作之后的感慨,是欣赏郭庆志作品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也是所有中国画必须具有的中国特色,中国艺术具有的共性,或者说是“立之本”。特别是在强调新人文主义的今天,郭庆志的中国画作品并不止步于“形而上”或者技艺的炫耀,以其体悟的中国画精神内涵和哲学观念支撑其作品的丰富性,赋予其作品的深度,使欣赏者才会在愉悦的观看过程中获得心理共鸣,有着去更进一步了解他的欲望。
艺术一直所强调的是传承,但是根基在传承中的时代创新,一直被一致认知,特别是中国画领域。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郭庆志做的恰恰好,透过其山水气韵的观照会发现无论郭庆志什么时期的作品,他所表现的内容都会自然而舒服。很容易想象得到,在他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钩勒皴染、还是描写擦晕都有一种随性的逸致,笔锋必定深得翩翩起舞的意趣,这便是郭庆志山水画的特点:师而不拘。在其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对新东西的吸收和理解,都是在透过主观思想选择性的融汇与自己的山水元素之中,而真正的成为属于自己的艺术理念,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的艺术真经,使得郭庆志的作品在符合了这个时代审美价值观点的同时又具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当然一个艺术家风格真正的塑造过程是冗长而久远的,需要艺术家本人通过在生活与创作过程中不断地积淀与新视角的发现,丰富和锤炼自己的表达形式,通过郭庆志一直以来对学习和创作坚持的态度,深信他将会精彩呈现在明天的艺术之路。
对于不可估量的明天,我相信今天的鲜花依然芬芳。(200)
郭庆志:漫谈青绿山水200丁
一、青绿山水的传承
在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之中,青绿山水经过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周期。初唐前的中国画,受印度文化输入的影响,无论是以墙壁、陶瓷、帛、绢为载体,都赋以重彩,颜色艳丽,光彩夺目。直至唐中期后,受水墨山水的冲击,青绿山水在中国画的地位渐渐式微,更在宋神宗时期受郭熙一家独尊的影响,进入到了低谷期。宋哲宗时期中国文化进入到了一个高度成熟收获期,苏轼、苏辙、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大家在这个时节点亮了中国文化的光环。 传为赵伯驹所作《江山秋色图》,用笔细腻多变,设色亮丽脱俗;宋徽宗时期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以传统的青绿技法,用笔精细色调多变,代表了高度成熟的大青绿山水画。使青绿山水又重新占据了中国画主流的地位。
青绿山水的艺术巅峰出现在明代,仇英、张宏等一批优秀的画家,不断对青绿山水画法进行革新创造,使得以青绿山水题材的中国画,立足于传统中国画领域具备了发展的张力。清代张庚在谈及中国画时也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切多青绿。”中国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在民国时期,张大千、刘海粟等对青绿山水画进行了技法表现上的沿革,在蓝瑛没骨重彩山水画的基础上创立了表现热烈酣畅的泼墨山水,赋予了青绿山水画一种别样的情感。
近几十年来,青绿山水一度遭受着怀疑与批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思想在现实与理想的互相矛盾、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焦躁的情绪、沉闷的生活,思想、情感轻浮而虚伪,没有任何意义的做着生存法则上的规范,或者追求成为食物链上的强者。然而时代潮流浪头上总有几个弄潮儿不畏惧身后的险峰,郭关、林容生等工笔画家首先清醒了,返回中国画的源头重新寻找青绿山水所应该具备的价值,在保持了其朴厚清新的特点后,结合所处时代精神为青绿山水重新定义,让青绿山水具有了一种精神世界的探寻意义。简单的笔线构造,秀丽分明的色调,营造出一份鲜明的现代格调的青绿山水,也让青绿山水清静、自在的审美内涵唤起了现代人对宏大、悠远意境的向往。
这是处于中西文化交汇期他们对青绿山水的一次大胆尝试,是站在中国画精神之中对生命状态与人类意识结构的再思考,再以青绿山水的艺术形式呼唤出人性深处最原始的情感。
二、青绿山水的寄望
青绿山水这一传统题材在中国文化具备深厚的深度与发展,正是依靠着在不断传承过程中,一代代人不满足囹圄前人的格局之中,着眼于当下时代不断对画法推陈出新,为青绿山水长足保持在画坛上的地位提供了足够的人文积淀。而青绿山水的发展所要依靠着的正是传统笔线的深厚积累,在适应了多元纷化的文化交融期,艺术观念重新回归于理性,青绿山水更应该沉潜于对新文化特点的探索,以包容的心境面对时代,在艺术规律中寻找青绿山水存在的艺术价值。
自然、生活、理想永远是围绕在中国文化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这在传统中国画中表现尤其突出,也正是关注于它们之间所具备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碰撞,在与时代人文特色的契合才得以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青绿山水的艺术特色就来源于对此加以创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依靠的是一个观照体悟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继承青绿山水的艺术理念,走向自然,深入生活,在创作时不鹜虚心,真实于自我的践行,在作品中认真对待经过前人锻造的文化传统,更多承载当代的文化特性,彰显身处时代的审美理念,让中国画所具有的超然品格显现出亲和的性情,把中国画的艺术生命不仅仅止步于少数贵族之中。这就要求青绿山水在视域效果与笔线的律动上,首先要具备明澈的情景构造与融入丰富的自然元素得手法,才能打动全民素质在逐渐提升的同时对美学具备自我辨识能力的观众。这是一位画家得以存在于这个时代的前提,也是创作过程中必须清醒的认识,从而体现艺术最大的价值意义――时代潮流的导向。
而青绿山水的传统格式,即是为了对所遇到的山水精神体验的一次情景再现,目的就是呈现画家个人在身遇其中当时的心理历程,彰显出山水所给人的澄明与睿智,当然让某一视点具备着个人情怀的理想化感受。艺术生命的高度成熟不是漫无目的的空想,或者在前人作品前寻求形式的变化,而是走出去,在自己眼中的真山真水,寻找属于自己的观照体悟过程。局促于有限的素材之间徘徊,不仅限制自己的发展进程也是青绿山水所必须避免的尴尬。李可染先生为山水画创作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林容生老师也不满足于国内的足迹,他们在每一次写生后都会在作品中加入新的元素和变化。
丰富的生活经历是艺术家汲取艺术思想营养的位置,也是其创作的背景,更能真实体现其艺术价值所在。生活上保持尽善、尽美、尽真的积极入世情怀,不因俗流的导向迷失于生活,在青绿山水中给予生活认知的回归,体现艺术价值的同时反映出对生活思考的状态,将来不仅仅是中国画所应该具备的品格,更是整个艺术范畴内应该具备的哲学,而青绿山水在这之间应该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把高高在上的艺术精神暴露于生活面前,为全民艺术时代潮流的到来做一个前行的探索。
青绿山水的魅力不可缺少的依旧是理想化的创造,画家个人对世界的思考,对美学的自我认知。依据真实的具象与理想的抽象关系进行色彩、构造、关系的调度,从而创造出一个“妙悟神合,形神俱佳”的理想化空间,这就需要画家在创作的同时,需要具有自己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一个“看山”境界的轮回,赋予青绿山水的艺术情感首先具备打动自己的力量。
郭庆志,号大鹄,安徽省萧县人,新派山水画家。2009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结业,师从刘怀勇教授。2011结业于国家画院林容生工作室,2012中国工笔画学会结业,2013-2014师从国家画院卢禹舜。现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助教;京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体悉其情,为用而裁――郭庆志皇藏峪创作谈200丁
窥目造化,体悉其情,为用而裁――郭庆志《福天洞地皇藏峪》创作谈
郭庆志出生在被誉为书画之乡的安徽萧县,受当地艺术文化的熏陶和自小与坚持,又相继经过刘怀勇、卢禹舜、林容生诸老师的教诲,渐渐在山水画领域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风格,并且获得了美术界的认可,成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一员。当年长发飘飘离开家乡,异地学习打拼,潇洒而飘逸,如今执著坚毅的坚持在北京从容面对生活,这中间的努力与付出,如他行万里路阅千般山一样曲折而丰富。
正是因为近二十年的社会阅历了太多,郭庆志对自己的家乡保持着最真实的挚爱,对萧县山山水水记忆的萦绕融化为一份浓浓的情怀,使他总时不时地感叹着:“最美的地方是萧县,最美的山是萧县的山。”即使他经常频繁于各地写生、采风:在泰山之顶他惊叹天水一线,揽星摘月,但他会对比萧县的山自有一份秀美;于黄山松烟时震撼物竞天择,云海腾跃,但他会想起萧县的山淡静空灵。萧县的山,其实只是一群环城的山,海拔不高,没有巍峨太行的连绵,不如华山险崖奇峰,如平原上偶尔一拢拱起的小丘,然而峰石叠嶂,自有一片安然的风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还是深藏在县城东南三十里的皇藏峪,所以在家乡萧县高铁站即将通车之际,邀请他做些贡献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即是皇藏峪。
皇藏峪在萧县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萧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山,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萧县历来就有着其丰富的底蕴,而皇藏峪就是因为传奇皇帝刘邦战事失利,在此躲避秦兵的追捕、休养生息而得名。皇藏峪内七十二处景点,都拥有着属于各自的传说,使得整个皇藏峪到处都拥有着美丽的故事。
郭庆志的山水画特点注重画面结构框架与自然的真实具象通过自己情感融汇,构造出一份属于自己心中的山水。当自己又一次踏入深山老林,想象着要真正的在笔下表现真实的故乡山水时,在对敬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对家乡的依恋的情绪又攀升到了脑际。其登山期间,恰逢一场小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尘封了千年的皇藏峪,掩映在叠翠欲滴的古树巨松之间,若隐若现。而密林间得新雨滋润的泥土,泛起了一阵阵浓郁的泥土味道,在山顶――淮河流域海拔最高的地方,一览无余淮海平原在烟雨朦胧中平静而深远,天水在眼底划出了一条饱满而流动的曲线。
(皇藏峪植物群落内百年以上古树1000多棵,千年以上300多棵,最年长青檀树距今3500年。此为千年古树石破天惊,树龄1700年,生于石缝,树基抱吞巨石,相为支撑)
属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永远是最美的!然而郭庆志并没有一味的追逐这一刻宁静的惊艳,在他铺开宣纸后首先取舍于胸,师造化于境提炼、精髓皇藏峪的特点,凝固于情怀、艺术、自然的因素互相撞击:化烟云为山,化情为水,更难得的是作为对家乡的了解,他深知皇藏峪更是享誉世界的灵璧石原产地之一,便决定加入灵璧石的元素,在挑战自己的同时也在胸壑中也为皇藏峪赋予了一个别样的美。
《福天洞地皇藏峪》在经历了这样复杂的过程终于呈现在了家乡萧县人民的面前,是郭庆志深谙山水画艺术表现形式的一次挑战,又是对家乡的一次精彩汇报!在这件新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画面区域结构具有稳固坚实的力量对情感进行着冲击,浓烈而不张扬,恰如游子对故乡的眷恋。而在色彩的运用,正是在把握了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表现出了皇藏峪浅淡的生命感。
皇藏峪内生长着的林木也被赋以重彩浓墨被推到了画面之前,沿着山势划出一条灵动的线,即是生机的轻盈又是生命的稳重。而作为重点表现的皇藏洞,赋有生命张力的石绿色,吸引了眼球让我们把关注力集中在了这:层层叠嶂的山石,在两翼岩壁拱卫下,即是掩映,又是聚合。聚合出一隅“洞天福地”皇藏峪,怪不得当年刘邦可以藏于此而未被发现!而在皇藏洞的后方,郭庆志又巧妙的用一道横空而出的线有力的隔开了眼前的山与心中之山,心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不用太高峻,不用太陡峭,更不用有太多装饰,如果有机会在萧县的城内环视一周就可以蓦然而惊:萧县的山从来不高,山势缓缓而上,正是天地间一道静静的曲线,他却被郭庆志装在了心里,慰藉着行走的远方。远方,尽头若隐若现的淡墨与右侧大尺幅的留白,让观者怎能不远方?为了生活、学习,暂时离却的故乡,在远方想念着家乡,乡愁恰是那一阙山势向上的眺望。
作为一位成熟的艺术家,郭庆志的确有着常人不可比拟的情感宣泄方式,他在此幅《福天洞地皇藏峪》作品中,依靠自己所掌握山水画技法的熟稔,游刃有余于虚实、浓淡、动静、有无、主观、具象与抽象之间,为自己、也为家乡呈现出皇藏峪的自然风光与艺术生命。在郭庆志一如既往地山水画理念中,这种对画面构图与意境,色彩与情感,形式与审美的处理手法,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滞留住流动的时间所蕴藏的艺术美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放大无限的思想内容,这是其绘画风格的巧妙,也是对山水画创作。
当然,此次《福天洞地皇藏峪》的精彩,更多还应归功于皇藏峪是一个幽静的地方,虽处中原,然安于平淡。不浮不躁,静然秀处,恰如郭庆志在《洞天福地皇藏峪》所表现的这样,窥目造化,裁出一片淡妆的秀颜,镶嵌在淮海这颗明珠上。(丁丁)
境与山水 思辨其上200丁
很早就见过郭庆志的山水画,但是基于自己对中国画认识浅薄不敢妄加言论,只是感觉他的画有一种视觉亲和力,在观看赏析的过程中非常舒服。直到受他的影响接触到中国画领域,并且深深迷恋上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再回过头来看郭庆志的中国画作品,依然感觉到的还是舒服。
中国画具有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期间一直在经历“形”、“意”表现形式为主导审美追求的争论,但是中国画存在的价值是给于大多数人在审视赏析的过程中一种美的享受与艺术感知力的观点却是未曾改变的,这就要求画家在其表达的内容与形式中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以这种审美视角去看郭庆志的作品,在发现这一个特点后,依然可以透识到他个人艺术特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一种舒服愉悦的感情,郭庆志的作品就具有了在这个时代中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在其作品中能找到五代关仝、宋代郭熙为代表的中国画兴起之初与繁盛时期精神内涵与笔线造诣,还是师于当代大家刘怀勇形式基础,卢禹舜的构图造型,林容生的色彩明淡,刘立勇的结构对比等特点,郭庆志在学习创作的领悟过程,都具有着在融汇于己所用后衍变成个人手法创造出一个新的表现形式,再通过自己不停足的游历见识,深得中国画“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精髓见解。?
一如在郭庆志的山水画中,对胸襟意象的表达,始终抓住名山大川或奇或秀的特点,在绘的过程中形于手,绘秀骨、通奇意、丰腴其神再辅以亭榭人家,村树云烟,显其气韵,见其深远,自然得山水自然灵性,使观者有一种宛见真境,欲入其景的心理感受升华为对他大山情怀有一种一见如故的舒畅。?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画家,郭庆志在作品表现形式更是不局促于一种手法的表现,正如李可染在写生时所说:“中国的山山水水很多,历史上的画家也很多,可是没有人重复去画一幅相同的画。”郭庆志的作品很多人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但是其作品在具有着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又存在着幅幅非一般的感觉。或于形式上调整、或于色彩上变幻,或于结构上颠覆,仔细去看郭庆志的作品,会发现每一件都是在透过他不同的审美视角进行着演变。但是画面的协调与舒服的感触,因为郭庆志对中国画的深究与掌控能力使其作品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而又具有高格的个人魅力。?
“中国画最伟大之处是其哲学思想的表现能力。”,当代著名青年画家刘立勇在看过郭庆志的一系列新作之后的感慨,是欣赏郭庆志作品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也是所有中国画必须具有的中国特色,中国艺术具有的共性,或者说是“立之本”。特别是在强调新人文主义的今天,郭庆志的中国画作品并不止步于“形而上”或者技艺的炫耀,以其体悟的中国画精神内涵和哲学观念支撑其作品的丰富性,赋予其作品的深度,使欣赏者才会在愉悦的观看过程中获得心理共鸣,有着去更进一步了解他的欲望。?
艺术一直所强调的是传承,但是根基在传承中的时代创新,一直被一致认知,特别是中国画领域。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郭庆志做的恰恰好,透过其山水气韵的观照会发现无论郭庆志什么时期的作品,他所表现的内容都会自然而舒服。很容易想象得到,在他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钩勒皴染、还是描写擦晕都有一种随性的逸致,笔锋必定深得翩翩起舞的意趣,这便是郭庆志山水画的特点:师而不拘。在其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对新东西的吸收和理解,都是在透过主观思想选择性的融汇与自己的山水元素之中,而真正的成为属于自己的艺术理念,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的艺术真经,使得郭庆志的作品在符合了这个时代审美价值观点的同时又具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当然一个艺术家风格真正的塑造过程是冗长而久远的,需要艺术家本人通过在生活与创作过程中不断地积淀与新视角的发现,丰富和锤炼自己的表达形式,通过郭庆志一直以来对学习和创作坚持的态度,深信他将会精彩呈现在明天的艺术之路。
对于不可估量的明天,我相信今天的鲜花依然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