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腊根

时间:2024-06-19 07:34:21编辑:小简

龚腊根的个人简介

龚腊根,男,江西南昌人,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南昌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下水管道清淘工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简介

龚腊根同志在排水疏浚岗位上工作了整整36年,不管是炎热的酷暑,还是刺骨寒冬,始终工作在第一线。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清淘本领,被誉为“活地图”、“疏浚能手”。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6年来,他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无论是白天和黑夜,哪里有堵塞,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热情为民不收分文;拒绝吃请。他在工作中,冲锋在前,无私无畏,特别是在困难,危险面前能挺身而出,充分体现了―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用实际行动表明,愿毕生献身于下水道清掏事业。

人物事迹

他,在又脏又臭的下水道里一干就是36年;他,对城市31条主要道路下水道管网了如指掌;他,上了南昌市的“劳模一条街”,成了南昌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只要逢雨或家里下水道堵塞,人们就会想到他;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被誉为“活地图”、“疏浚能手”的南昌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下水管道清淘工人――龚腊根。

在作下水道清掏工之前,龚腊根是个农民,在江西省赣抚平原的南昌县向塘公社(现向塘镇)务农。1969年9月,时年22岁的他是在接到公社的一纸招工进城令后,才“有幸”成为南昌市政工程管理处的清掏工的。当时和他同一批被招用的有20多个青壮小伙,但是很多人因为吃不了苦,不到一个月就“溜号”了,后来也有很多人相继转行,至今仍然坚守“清掏工”岗位的,几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下水道清掏工作,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是一项“不屑一顾”的简单体力劳动,“是人都可以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说很多人对这项工作的“瞧不起”,甚至是“鄙视”,就是工作的特殊性,便值得“一提”。下水道被堵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是单纯由淤泥造成的,简单的疏浚就可以了。但如果是住户将袜子、刷子、短裤等扔进了下水道,或者饭店将筷子、抹布、菜渣等倒进下水道而造成的堵塞,则往往需要花时间一点一点地突击,甚至需要用手一点一点地抠。遇到化粪池堵塞,就需要用手在大便里“作业”。如果堵塞发生在冬季,那就要冒着刺骨的寒冷“作业”!龚腊根就是这样工作着!

地下管道阡陌纵横,清掏、疏浚工作主要依靠铁勺、竹片和板车等工具。很多老城区的下水道是烧陶管、砖拱管,直径只有二十公分左右,人只能“猫”在里面,清掏起来格外费劲。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市对部分道路的下水道进行了更新改造,换上了大口径的水泥浇注管,作业条件才稍微有所好转。无论是在地面上用竹片作业,还是“猫”在管道里清掏,亦或是站在下水道里工作,都要面对各种臭气、污水和淤泥,工作一天下来,不是满手污水,就是满脸污泥,浑身上下常年都透着一股难闻的异味。龚腊根就是这样工作着!

味精厂的下水道,水泥管已经被腐蚀了,露出了钢筋和卵石,龚蜡根说“我先下”;化工厂的下水道,污水沾上皮肤就会过敏甚至溃烂,龚腊根说“我先下”;八一公园北侧的下水道里全是污秽之物,龚腊根说“我先下”;聚集着沼气的下水道,被住户私自倾泻了液化气残渣的下水道,龚腊根说“我先下”……有困难、有险情的地方,龚腊根总是说“我先下”。他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给予别人,把方便留给别人。这就是龚腊根!

36年来,龚腊根爱上了清掏这个职业,喜欢上了与下水道打交道,他把疏通下水道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他常年在南昌市31条主干道210公里长的下水道和11000座窨井之间奔波着、忙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清掏着、疏浚着。36年来,无论是白天和黑夜,无论晴天下雨,哪里有堵塞,哪里有积水,哪里下水道不畅通,哪里就有龚腊根的身影。31条主干道的下水道走向、管道的结构、哪里容易出问题,他都熟记在心。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开挖道路,要铺设有关线缆,都要问计于他;一些单位和个人一有下水道堵塞问题,也都要点名请他。他总是有求必应,能帮必帮,他说:“能为人民做事,能为他人解忧,是我最大的快乐。”这就是龚腊根!

在工作中,龚腊根冲锋在前、无私无畏,充分体现了―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在生活中,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常年穿一件洗得泛白的解放装和市政职业装。他不仅自己对清掏工作进行仔细琢磨,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且还手把手地向年轻一代传授技术和做人的道理。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他愿意为南昌市的下水道清掏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今天的龚腊根,微驼的肩背、古铜的面庞、花白的头发,走在人群里,就像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一样厚道、老实。虽然有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的荣誉和光环,但龚腊根还是那么平实,还是那么低调,还是那么忙碌。他说:“我仅仅是是南昌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下水管道清淘工人而已,我的工作就是清掏下水道堵塞。

这就是下水道清掏工――全国劳模龚腊根。

相关报道

南昌工程学院经济系荣辱观教育系列活动之六――与劳模龚腊根的亲密接触

经济系为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活动,5月15日晚6点10分,我系在北C104举办了以“相约成长对话”为主题的活动。本次活动特邀请了2000年全国“五一”劳模奖章获得者龚腊根同志为我们做报告,对话由刘义杰老师主持,经济系学生党支部书记李玲副教授,辅导员胡薇老师等也参加了本次活动,近200名同学聆听了报告。

现场气氛和谐,温馨,座无虚席。轻快的音乐和着热烈的掌声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首先,龚腊根同志做了简短的报告,从他的演说中得知,他是一位在排水疏浚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6余载的市政工人,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这个岗位上,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把危险留给自己,以集体利益为重,起模范带头作用。面对人们的冷眼,家人的不支持,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劳动做光荣,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

接下来龚腊根同志和刘老师的对话中,他讲述着自己在工作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谈话一次次被感动和钦佩的掌声所打断。龚腊根同志的光辉事迹正是饯行了“八荣八耻”的精神,他的胸襟,无私和奉献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

一滴水,能映射太阳的光辉;一根火柴,能点燃生命的火花。通过龚腊根同志的事迹,我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劳动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楷模作用是巨大的,让我们认真贯彻荣辱观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辉煌55年·共和国脊梁

开栏的话:劳动模范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工人阶级的骄傲,是广大职工学习的楷模。在共和国55周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特别推出《辉煌55年·共和国脊梁》栏目,向读者展示工作在各个行业的劳动模范的风采。

又一次以劳模身份进京参加活动,龚腊根安顿下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北京的大街上转转。看看北京市政环境的变化,仔细研究一下北京市下水井盖怎么防盗,这些,龚腊根的心里都有个小本本记着。

作为江西南昌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的下水管道清淘工人,龚腊根总喜欢每次带着问题上北京。

今年57岁的龚腊根被喻为南昌市下水道的“活地图”。在城市排水疏浚一线干了整整35年。每个月巡查全市下水道两圈,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些埋于地下的复杂管线分布。

如果以为下水道里的工作仅仅是脏和累,那就低估了它的分量。以前的居民厕所离不开淘粪工人,清理起来又脏又臭,这才有了受国家主席接见的光荣。现在,这份光荣转给了下水道清淘工―――成千上万户的厕所直接接通下水道,给龚师傅他们增加了成十倍的工作量不说,还有沼气的危险。

一次,一位年轻工人被井下的臭气熏得难受,忘了不能吸烟的安全规则。刚一打火,一条绿色的火龙便凶神一般倏然蹿起。危急时刻,龚师傅镇定地组织工友们离开险境,自己却最后一个才撤离到安全地带,眉毛和两鬓的头发都被烧焦了。

每次天下大雨,龚腊根都是最忙的人。去年,南京西

路大雨积水1米多深,积水路面400多米。他二话没说,一干10多个小时,直到雨水退去。龚腊根敬业成癖,不仅在工作时间分管区段,不干完活不下班,就是休息时间,在街上看见下水管井出了问题,一样前去望闻问切。

现在,穿着明显水洗多次的白色棉衬衣,龚腊根提起市政处的设计人员向他请教管道情况的时候,颇有专家风范。但是,当龚腊根35年前第一次被师傅领着参观市政工人的工作场景时,心里惟一的想法是:这个工人当得还没有农民强。

同来的人有的走了,有的转干了,而龚腊根一直坚守在一线。其实,他有两次离开的机会,但都放弃了。一次是1972年,领导提出让他学习开车,这样就不用总是下井了。但他知道,清淘工作脏、累、苦,很多人不愿意干,便留了下来。还有一次是1984年,龚腊根被提拔为干部,担任支部副书记和副队长,没多久,龚腊根看到,一批老职工退休,新来的年轻人都不愿干清淘,他便辞干转工,乐得当回他的清淘工。

这些举动,在外人看来说不上伟大,也够崇高了,可龚腊根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从22岁参加工作成为工人的第一天开始,他就被劳模精神所鼓舞着、感动着和教育着。

在龚腊根的理解里,劳模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脏,不怕累,别人不愿干的我来干的吃苦精神。这样的理解质朴而单纯,但支撑起这句话的背后,是龚腊根牺牲400多个休息日、疏通300多公里管线、填补井盖300多块的骄人工作业绩。

还有3年就要退休的龚腊根可不愿意吃老本,还想再多掌握一些新知识,还想多了解别的城市同行的先进经验。这不是,下午吃过饭,他就打听起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的电话。

“人家说,等明天星期一上班了再来电话,那时候,市政处的领导在,大家可以交流一下。”龚腊根告诉记者:“不然,这趟进京就不够圆满啊!”

上一篇:黄秀仙

下一篇:红谷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