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希敬

时间:2024-06-18 11:05:56编辑:小简

何希敬的个人简介

何希敬,1924年出生于江苏涟水县。1942年,他参加黄克诚将军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开始革命生涯。

人物简介

何希敬,1924年出生于江苏涟水县。1942年,他参加黄克诚将军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开始革命生涯。渡江战役后,他随组织到常州工作,开始任常州市委组织部长,1964年任常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分管工业经济工作。1965年,任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1966年,任苏州市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省委、省政府为加强苏北经济工作,调他任淮阴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此时,他感到苏北解放30多年,在这样一个面积5万平方公里,4000多万人口的广大区域没有铁路实难理解。1983年3月他退居二线,但仍留任淮阴市政府顾问,兼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他更深刻体会到“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苏北经济之所以落后于苏南,原因之一是交通不发达,这里虽有一些普通公路,且航运密度并不比苏南低,但缺少铁路,造成苏北运输时间长、效率低、效益差。他提出要兴建沂淮铁路的设想(即从陇海铁路新沂站到淮阴市的地方铁路)。

何希敬与苏北铁路

1984年3、4月间,已退居二线的原省委常委、副省长周一峰召开会议,与各市原抓经济工作的退二线的领导同志座谈。会上周一峰说:我们已退居二线,不能再像一线同志那样整天忙于当前工作,我们可以更多地研究一些长远的经济战略问题。这次会议上,何希敬大胆阐述了淮阴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一条快捷的与外界连通的地方铁路。这一设想当即得到与会的有关同志的赞同。会后,他进一步调研,到陇海铁路新沂火车站、徐州铁路分局、济南铁路局及在武汉的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等单位请教,得到济南铁路局工程师何德增等的具体帮助,并帮助制订了沂淮地方铁路选线测试方案(即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时恰巧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来淮阴视察,时任淮阴市委书记李绶章当即汇报了苏北要在沂淮线上兴建沂淮地方铁路的计划,总书记当即表示:“苏北要搞条铁路,你们已提出几年了,我是不反对的,你们有能力就搞嘛!”于是,市里对兴建沂淮铁路的决心也更大了。

历史上,淮阴要修建铁路并不晚于沪宁(1906年)、津浦(1911年)的铁路线,许多有识之士早在清朝就提过建议,如1888年,康有为就主张“宜用漕运(京杭运河)之便,十八站大路之地,先通南北之气,道近而费省,宜先筑清江浦(淮阴)铁路”。(《戊戌变法史》)更早的还有李鸿章在清同治十三年曾上书朝廷:“积陈铁路利益,请先清江(即淮阴)至京,以便南北传输。”(《铁路知识》1977年第二期)由于那时清朝政府的腐败及淮阴当地封建势力的阻挠,因而未能与沪宁铁路同时在淮阴建设铁路。

1984年11月间,省领导要求对兴建沂淮地方铁路进行技术论证,由省科协主持在淮阴市联合举行论证会,应邀到会的有铁路及交通部门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省级和徐州、扬州有关部门的人员共50多人。

会上何希敬代表市政府就建设沂淮地方铁路的设想作了汇报。大家一致认为,这项工程“是必要的,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没有铁路,铁路修建到哪里,哪里经济就繁荣,中外皆然。兴建沂淮地方铁路如再向南延伸,就可与沪宁铁路贯通,这对苏北以致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何希敬提出此项工程的具体建设方针为:“地方为主、国助为辅、三级(省、地、县)集资、两级(乡村)以征用土地兼入股、保息分红、不搞平调,徐州与淮阴两市共建。”与会代表对此极为赞赏,认为这是兴建地方铁路的一个创举,只要贯彻“固本简末、先通后备”的原则,从新沂到淮阴110公里的地方铁路,有8000万到1亿元的投资就可以建成。大家都认为:兴建这条铁路“运量可靠、技术可行、效益明显”。

会后,淮阴市向省政府提出只要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当时省长顾秀莲说:“论证很好,意义很大,要兴建苏北铁路,省内不能一毛不拔!”同时亲笔写信给铁道部长请予支持,时任省委书记沈达人同志也指示何希敬同志去北京向全国计划会议作具体汇报,争取列入国家“七五”计划。

1985年1月26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何希敬关于兴建沂淮铁路设想的文章,省委《参考资料》也全文刊载。

1985年1月,省政府派出调查组,经调研基本同意淮阴市的项目建议书,并上报铁道部。吕正操同志于3月底前后两次来江苏,与省委、省政府领导研究。后由省计委上报国家计委争取立项,铁道部也上报了兴建沂淮地方铁路项目建议书。为了报告能顺利批下来,何希敬又求得原省委书记、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同志的帮忙,并找到国家经委、计委和铁道部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反复解释说服。国家计委于当年10月11日批复:你省提出修建沂淮地方铁路的项目建议书,资金和材料全部自筹,应予支持,有关设计任务的审批和其他具体建设工作,均请你省自行确定。这一批复前后经历5个多月,终于得到解决。何希敬为此事10多年间经常奔走于省和中央有关部委,当时铁道部负责地方铁路的同志开玩笑说:“何专员,你真有一股韧劲!

淮阴首倡兴建沂淮地方铁路,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淮阴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而且推动了整个苏北地区的4000多万人民的建设热情。淮阴市随即与相熟的黑龙江林业设计院签订协议,进行初步勘测设计,该院提出只要7万元初测设计费用(别家单位曾要120万元)。当时地方财力紧张,市委讨论时何希敬说:“省里批准我在苏州安家,建房费至少也要七八万元,初测设计只要7万元,这就算作我回苏州的建房费吧!”当时的市委书记李绶章、市长徐燕都很感动。会上一致通过决议,动员市属单位捐款、捐物,市机关管理局运粮车队、航运处都无偿提供车辆,市木材公司提供木材,省驻淮水文队和市水利局钻探队、公路管理处、地质处均无偿为建铁路提供地质资料,石油公司也无偿提供运油。更为动人的是铁路沿线的广大群众以被征用的土地入股,还有不少群众包括沭阳县城的中小学生为建铁路捐物或由老师带领收集废铁皮、牙膏皮变卖为建路捐献。

国家计委批准兴建沂淮地方铁路的消息震动了邻近的盐城、扬州、南通市,都争取与淮阴连片兴建盐、淮、通铁路。1998年3月5日,在淮阴召开由沂淮延伸通向盐城、海安、南通甚至过长江与无锡、宜兴等铁路线相连的协调会,何希敬等为顾问。建成后的新长铁路,形成国家的沿东海线的陆海大通道,整个华东铁路都活起来了。

何希敬为发展苏北经济、兴建沂淮地方铁路,前前后后吃尽了千辛万苦。2004年8月8日,他刚刚入住苏州的新居后不久就因长期操劳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上一篇:胡应华

下一篇:行者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