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刚

时间:2024-06-17 23:06:06编辑:小简

侯树刚的个人简介

侯树刚是一名高学历的年轻党员,是中原油田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科技办公室主任、首席技术专家。另有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用电子学系教授同名侯树刚。

个人简介

侯树刚是一名高学历的年轻党员,他把事业之根深深扎在一线。他让普光气田钻井实现了大提速,却并不满足,又向新的目标冲刺。面对各种高薪的诱惑,他总是平静地重复这样一句话:“中原油田培育了我,我的根在中原、在普光。”

他就是中原油田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科技办公室主任、首席技术专家侯树刚。

工作经历

2004年10月,侯树刚从中国地质大学钻井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继续他的科研工作。当时,侯树刚是中原油田引进的第一位钻井工程专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值普光气田大规模开发,侯树刚很快就投入普光气田钻井技术研究中。

针对普光气田开发所面临的钻井生产时效低的问题,侯树刚确定了“普光气田空气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科研选题。他对普光气田复杂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大量现场调研,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地区气体钻井的技术手段。

2006年1月,PD-1井首次应用空气钻井技术。为了让钻井工人尽快掌握这项技术,侯树刚吃住在井队。井队房间不够住,他就在旁边的乡间小屋中搭张床。他制定具体的技术措施,排解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提前安排各项细节,每天工作到很晚。在侯树刚全程指导下,PD-1井比原计划提前45天完井,空气钻井技术取得了成功。有专家称,在普光气田应用的空气钻井配套技术,使我国与美国的同类钻井技术差距缩短了3~4年。侯树刚也因此被钻井工人誉为“普光气田的钻井提速机”。

工作情况

2007年3月,中国石化和美国威得福公司合作钻进P2-2井和P4-2井,侯树刚被聘为普光项目部甲方代表。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侯树刚精益求精,对每道工序、每项技术、每次衔接都亲自把关检查。一次,他上井检查,发现井控预案里有两个错别字,一处技术术语错误。他马上叫来队长和技术员,要求当场纠正。他每天都先于外方人员到达现场,认真巡视检查。有一次,他约好第二天和外方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检查和研讨。当天晚上,他准备了详细的检查方案和讨论要点,一直忙到深夜两点多。在第二天的检查中,他一丝不苟、坚持原则,对一些有争议的技术问题礼貌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据理力争。他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威得福公司专家的赞誉。外方专家说,侯博士凌晨还在工作,这让我们感到很紧张,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在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下,P2-2、P4-2井应用空气钻井技术取得圆满成功。

成就

2007年8月,侯树刚顺利通过了博士后出站论文答辩,答辩论文被评为优秀,并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答辩会结束后,侯树刚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扎根中原油田。

卓越的才能、忘我的奉献,侯树刚的事业一起步就写满了精彩,他也因此赢得了各方的青睐。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海外研究中心都以高薪和优厚的待遇向他发出了邀请,美国威得福公司更以年薪几十万元多次向他发出聘请书。侯树刚的家人也曾想让他回到大城市工作。但面对中原油田的热切期盼,面对自己研究课题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突破,侯树刚明白,是中原,是普光这片沃土培育了自己。他毅然说服了家人,拒绝了一个又一个诱惑,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中原、奉献给普光。

如今的侯树刚依然在不停地奔忙:研究新课题,总结经验,带徒弟……他紧密结合开发建设实际,不断集成配套、总结完善空气钻井技术研究成果并在普光气田和川东北地区推广应用60多井次,节约钻井费用超过2亿元。在中原这片热土上,他从一名优秀的博士后成长为科技带头人,先后被授予“中原油田优秀博士后”、“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浙江大学应用电子学系教授侯树刚

个人简介
侯树刚,男,1961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用电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3月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电气工程硕士学位;1989年6月获浙江大学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博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在航空工业总公司608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1991年获英国"皇家奖学金"赴英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作为访问教授曾于1997年和1998年在英国,2002年在澳大利亚从事合作研究工作。
担任职务
1997年以来,分别担任过浙江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工学部学位委员会委员,电工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应用电子学系主任。现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工学科十二五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IET Power Electronics Journal,“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编委等。
1999年10月成为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现为IET)Fellow。 2009年11月当选为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Fellow。
IEEE电力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会刊和IEEE电力电子学会会刊论文评审专家,IEEE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国际会议论文评审专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和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


研究方向
学科专长和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工业应用,包括大功率变换器与智能控制系统,特种电源及其网络化系统,电力电子的计算机模型和仿真等。
负责建立(完成)国际合作研究项目9项。主持(在研和完成)国家、省、部级、企业研究、开发项目30余项, 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人才专项基金和重点基金。2项国防型号工程项目。在电力电子仿真模型及功率变换器拓扑研究上的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在多电平功率变换器基础与应用研究,仿生学意义下的电力电子系统分布式结构,可再生能源功率变换系统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同时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有机材料处理工程领城,环境保护工程领域开展交叉学科方向的项目研究,并实现了产业化。


取得成果
国内外发表论文280余篇,170多篇被《科学索引》SCI和(或)《工程索引》EI所收录。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3项。
论文"大功率直接变频电路的简化分析"获1991年浙江省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主持完成的"电力电子器件仿真模型和无源网络拓扑缓冲技术"成果获1998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讯电源分布式监控系统"成果获199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另有"在重大研究课题中培养高质量研究生"获1998年浙江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8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专项,2000年入选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2002年获 “中达学者”(Delta Scholar) 荣誉称号。2004年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007年和2010年两次作为指导教师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1999年10月成为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现为IET)Fellow。 2009年11月当选为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Fellow。

上一篇:海鹰(教授)

下一篇:戈隆阿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