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筠的个人简介
湖北省武昌府武昌县(今属湖北鄂州市华容区)人,清朝政治人物。
胡毓筠(1829 1892), 字子青,号介聊,大湾武城人。22 岁中举,1859年中进土,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历任功臣馆篡修、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1862 年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次年回京,充翰林院攫文。1865年投江南道监察御史,此后10 年间,曾先后奉旨巡视南城、北城、中城事务;轮查外城七门:稽查储济仓、兴平仓、海运仓等。1867 年调掌河南道,第三年授礼科给事中,1873 年转吏科掌印给事中,部充顺天乡试癸酉科同考官、乙亥恩科监试。1876 年简放浙江督粮道,加按察使衔。1878 年在京都顺治门外捐资购置房屋三大间,作为武昌新馆,专供本县举人赴京应试时聚会寄宿。次年主持浙江乡试时闻讣,奔父丧,服未满,母又亡,遂延至1884年3月赴京报到,5月外放山西雁平道,曾兼山西乡试文武闲监试,后授布政使司衔,卒于任。
基本资料
姓名:胡毓筠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29年
国籍:中国
时代:清朝
籍贯:武昌府武昌县
民族:汉族
身份:政治人物
经历
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举人。
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第二甲第二十三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
十年(1860年):翰林院散馆,授编修。
十一年(1861年):翰林院编修,充功臣馆纂修、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
同治元年(1862年):翰林院编修,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二年(1863年):升翰林院撰文,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三年(1864年):五月十五日奉旨记名以御史用。
四年(1865年):三月补授江南道监察御史。
五年(1866年):江南道监察御史,八月改江西道御史。
六年(186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十月改河南道御史。
八年(1869年):河南道监察御史,内授礼科给事中。
十一年(1872年):以礼科给事中稽察兴平仓。
十二年(1873年):升吏科掌印给事中,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十三年(1874年):以吏科掌印给事中巡视中城。
光绪二年(1876年):以吏科掌印给事中稽察海运仓,外授浙江督粮道。
四年(1878年):浙江督粮道,加按察使衔。
五年至九年(1879年-1883年)丁父忧接丁母忧。
十年(1884年):起用山西雁平道,后加二品衔、二品顶戴。诰授资政大夫。
胡姓起源
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的后裔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河南淮阳)后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四散,有的以先公之名“胡”为氏。
2、出自“归”姓。以国名为氏。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被楚国所灭。其国人有的以“胡”为氏。
3、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胡”氏。
4、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
5、李改胡姓。大唐王朝皇室后裔,因家族皇权败落,最后一位太子在于幼年逃亡于江西途中由家臣托付寄养与一对好心的胡姓夫妇,自此隐姓埋名。并为其后祠立下家规,不得与李姓通婚等,后祠子孙兴旺,分支甚广,于元末明初时期自江西鄱阳湖瓦片坝一带逃避战祸至今安徽、湖北、陕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