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波(主编)的个人简介
黄林波,1972年生,福建上杭人,青年教育学者,被网友誉为“教育领域的一匹黑马”和“传播古田会议精神的网红”,《好教育点亮人生》主编。代表作品有《从平凡到卓越的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好教育点亮人生”主题报告演讲词》、《从古田会议精神再探“钱学森之问”》、《教育最大的缺失,是没培养孩子“财商”》《中国人的英语梦真的很遥远吗?》等。
教育理念
精心创作“好教育点亮人生”主题报告,首倡用“品德、思考、创新、阅读”四大教育理念点亮人生,阐明了青少年从平凡走向卓越的根本途径。主张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现代教育理念并积极尝试。
代表作品
《从平凡到卓越的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好教育点亮人生”主题报告演讲词》、《从古田会议精神再探“钱学森之问”》、《教育最大的缺失,是没培养孩子“财商”》、《中国人的英语梦真的很遥远吗?》(微信公众号刊发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学不好英语?》)、《中国教育的尴尬在于不敬畏老师》、《中国教改不妨从改革教材和考试内容入手》等。
名家评价
2014年6月,作品《临川弑师案,谁来纠偏失衡的舆论导向?》获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网2013年年度“十佳评论”。
评委、知名评论家刘洪波评价该文“直指浅薄而时髦的媒体狂欢,将问题拉回正常认知”。评委、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评论部主任谢宗贵认为该文“指出了悲剧的根源,观点深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黄芝晓评委称赞作者“敢冒天下之u2018大不韪u2019,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评委、知名杂文家评论家鄢烈山直呼“说得好”。
社会事件
2015年11月,黄林波主编的《好教育点亮人生》一书中,其创作的《从平凡到卓越的梦想 离我们并不遥远――“好教育点亮人生”主题报告演讲词》一文,涉嫌被苏州“明星校长” 曹伦华抄袭演讲。
为此,黄林波将曹伦华告上法庭,称曹伦华侵犯著作权和名誉权,引发扬子晚报、澎湃新闻、江苏电视公共频道、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中新网、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环球网、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2月16日下午,这起著作权和名誉权纠纷案在苏州市虎丘区法院开庭,澎湃新闻等媒体记者参与了旁听。庭审结束,主审法官表示,相关证据仍需进一步核实。法院没有当庭宣判。
社会言论
黄林波在接受《欧洲时报》就“蓝领高薪”和“中国考生放弃本科增多现象”采访时认为:
“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受读书做官、权力至上的封建观念影响,整个中国社会习惯以官位高低来评价个人的价值、身份和社会地位。而蓝领由于难与官位沾边,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职业荣誉感的缺失,让蓝领失去了专业进取的动力,技术精英成了社会稀缺资源,蓝领高薪是市场的必然选择。
制造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而蓝领阶层则是制造业的中流砥柱。蓝领阶层有机会成长为中国的中产阶级。要想解决制造业“高级技工荒”,迎接“高薪蓝领时代”的来临,一方面要提高蓝领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学校教育需改变将考试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的观念。
蓝领高薪现象是市场“倒逼”人们转变观念的表现。劳动价值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技术精英将越来越受尊崇。
得不到社会尊重是蓝领最大的苦恼,目前,转变重管理人才、轻技能人才的观念是关键。
教育演讲
2012年11月――闽图论坛
2013年5月――龙岩一中
2013年5月――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2013年12月――龙岩学院
2014年5月――武警龙岩支队
2017年5月――全国“名师之路”讲坛
2018年1月――沙县教育讲坛
2019年7月――古田干部学院
教育著作
主编《好教育点亮人生》。本书出版后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图书信息作 者:黄林波(主编)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修订版)
ISBN: 978-7-5615-3763-3/G.620
开本: 16开
页数:400
定价: 69.00元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教育指导精品图书。新形势下,引领孩子从平凡走向卓越有什么根本途径?针对这一长期困扰广大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难题,本书采用故事和实际案例说理,通过融合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记者作家的思想精华,并比较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理念,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阐明了“品德、思考、创新、阅读”四大教育理念是青少年“从平凡走向卓越”的根本途径。
图书目录代序一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代序二不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人生
从平凡到卓越的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好教育点亮人生”主题报告会演讲词
第一篇 从故事中感悟教育新思维
1.“小故事,大道理”老师和家长要学会讲故事
2.小学生发明“专利”的故事
3.从一个问号里挖掘出60亿商机的中学生
4.怎样才能小赚4.75亿美元
5.语言的魅力6.让思维转过身来
7.把木梳卖给和尚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8.两个皮鞋推销员的故事与启示
9.一位公司总裁的用人奇招
10.凭什么“几句话”就能得到一艘船?
11.两位富翁的“致富秘诀”
12.值钱的是手艺
13.三个泥水匠的前途为何迥然不同?
14.管理之道重在具体落实
15.富翁为何需求助妓女
16.一朵玫瑰花引发的效应
17.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
第二篇 百家争鸣教育新理念
18.请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19.请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20.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1.缺点是个营养不良的优点
22.莫等“吃堑”才“长智”
2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改口”!
24.让孩子体验失望
25.“标准答案”正在磨灭最好的天性
26.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粒种子
27.有爱就会有一切
28.孩子跟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怎么办?
29.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
30.老师,您的眼里是否真有学生?
31.合理安排学生座位的奥妙
32.一味模仿耽误了天才
33.“遴选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
34.不要在必败的领域里和人竞争
35.坚持不一定非要到底
36.卓越来自对手的强大
37.美国“打小报告”的孩子为何反被惩罚?
38.出了问题少责怪别人多检讨自己
39.良好的言行举止是最优秀的简历
40.无解的题目,中国学生为何竟“解”出来了?
41.教育不能为培养少数精英而遗忘大多数
42.能写出10位科学家的小学生为何不到1%?
第三篇 教育热点事件思考
43.中国教育的尴尬在于不敬畏老师
44.答网友:我们凭什么要尊敬老师?
45.培育一流学生,教师需有职业幸福感
46.中国人的英语梦真的很遥远吗?
47.不能“光骂”中国教育而没“行动”
48.中国教改不妨从改革教材和考试内容入手
49.奥巴马的教育新规让谁脸红?
50.谨防校园“学霸”成教育管理“黑洞”
51.从“高中生杀死班主任”谈舆论导向失衡
52.“师生火拼”的困惑中国教育如何求解
53..十堰校园惨案,冰冷的家校关系是幕后真凶
54.“南平噩梦”呼唤建立社会心理救助机制
55.欺凌学生的汪局长为何是“纸老虎”?
56.“中国妈妈”有苦劳未必有功劳
57.“我是乌龟”冲突事件是教育经典活教材
58.中国“虎妈”震惊世界
59.“虎妈”触动了美国人哪根神经?
60.“虎妈”能教出有创新精神的孩子吗?
61.从“虎妈”看我们对美国教育的误解
62.不必效仿“虎妈”,教育孩子最好“中西合璧”
63.中美学生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第四篇 美国教育究竟“神奇”在何处
64.看似平淡实则经典的《美国学生品德规范准则》
65.为什么美国推行“平民教育”却精英辈出?
66.美国七岁小女孩“创业”引波澜
67.美国人怎么教育“富二代”?
68.为什么美国孩子的自立能力特别强?
69.美国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
70.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需要“互补”
第五篇 一个中国孩子在美国学校的成长故事
71.小学生作业类似竞选参议员
72.让人耳目一新的家长会
73.“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74.让孩子自我张扬来培养他的交际能力
75.老师布置的作业含有深刻用心
76.实现每一个目标都要靠自己努力
77.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爱心”
78.用诱导与强制两手塑造孩子的“高尚品德”
第六篇 日本、德国、犹太教育的特色
79.融东西方精华为一体的日本教育
80.中日少年在夏令营中的较量
81.比比中日历史试题孰优孰劣
82.为什么德国的技术工人世界一流?
83.为什么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比例全世界最高?
第七篇 若干实验和“效应u2019u2019对教育的启示
84.趣味教育理论八则
85.若干实验和“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86.“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87.“伤痕实验”告诉你心理暗示的作用
88.如何用好“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
89.利用“21天效应”促良好班风学风形成
90.教育的“鸟笼效应”和“数牛毛”
91.为什么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才群星璀璨?
92.为什么目标明确的人更容易成功?
93.马拉松冠军的夺冠秘笈:分段实现大目标
第八篇 阅读写作感恩励志和综合
94.毛泽东孜孜不倦读书给我们的启示
95.语文,不需要课本!
96.家庭没有书籍,犹如“房子没有窗户”
97.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98.老外为什么能发现中文的语法错误?
99.致考生:供材料作文如何出彩
100.中国人学英语最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101.年轻人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102.毛竹气度是如何炼成的
103.值得一读的“教子备忘录”
104.妈妈,你腐败
105.挫折教育哪去了?
106.低潮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107.习惯“被拒绝”让他成为亿万富翁
108.感谢――落榜!
109.伤口处能开出奇异的花朵
110.没有四肢的精彩人生
111.上帝啊,成功之门原来虚掩着!
112.我的“芝麻开门”的真实故事
113.大学生迷恋当官将影响中国的竞争力
114.谁来为月工资40元的代课老师说句话?
115.不科学的规划潜藏巨额浪费
116.规则面前无权贵
第九篇 求解“钱学森之问”
117.荣誉被张冠李戴人才如何不寂寞
118.创造性从哪里来?
119.没有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出不了大师
120.从政治文化视角思考“钱学森之问”
121.干扰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误区
122.从钱学森曲折回国看美国对人才的重视
123中国大学如何走向良性循环?
124.“潜文化”影响中国出大师
125.欲造杰出人才,根在基础教育
126.比较世界名牌大学的文化内涵
第十篇 守护教育之“魂”
127.古田会议精神对教育的启示
128.教育啊,别丢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129.“我爸是李刚”凸显中国转型期教育“软肋”
130.仇恨的怒火只会烧伤自己
131.善良的“蝴蝶效应”
132.改变自己,就可能改变世界
133.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什么?
134.好官当抬头想民生,低头思群众
135.告别“拜金主义”的路上我们依然挥汗如雨
136.从古田会议精神再探“钱学森之问”
附录一 教育经典箴言
附录二 网瘾话题 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猎物
附录三 青少年性教育 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困惑”?
附录四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附录五 安全教育 同学,请珍惜你的“千万财富”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