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彤的个人简介
贺晓彤,女,曾用笔名肖同,中共党员。1950年农历11月出生于湖南省芷江县,祖籍湖南邵东县。
1968年,高中毕业,随着潮流下到老家邵东县卫家桥公社,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农村,她种过地,挖过煤,教过书,当过公社广播员。1970年8月,应招进入冷水江铁厂当工人。1973年就读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机械设计院工作。1988年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人物简介
贺晓彤, 女,出生年月: 1950年, 苗族,曾用笔名肖同,中共党员。1950年农历11月出生于湖南省芷江县,祖籍湖南邵东县。母亲系贵州省玉屏县的一位苗族妇女,从小十分疼爱女儿,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贺晓彤的影响较大。
1968年,贺晓彤高中毕业了,当时正逢“文革”和“知青潮”时代。于是,她随着潮流下到老家邵东县卫家桥公社,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农村,她种过地,挖过煤,教过书,当过公社广播员。1970年8月,应招进入冷水江铁厂当工人。1973年就读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机械设计院工作。1988年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短篇小说《笛笛》参加湖南省第一届青年文学创作竞赛,荣获了一等奖第一名.这是一篇以她学生时代倾心相爱的人惨遭横祸,不幸去世,因而给她带来了长时间的难言,痛苦与无限思念为典型而创作的小说,情真意切,言语动人,因而赢得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很快引起了文化部门的重视.这是她走上文学道路的一篇关键性作品,因而,她很快地从一位"钢铁战士"转为"文坛女兵".
1981年,调到湖南省《年轻人》杂志社当编辑和记者,这是她人生旅程的一个新起点.从此,她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对于各阶层的人们尤其是对青少年更有贴心的认识与理解,客观上也给她提供了一个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的良好环境与机会.这以后,她除了发表部分散文,特写和报告文学以外,重点攻小说创作.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从1981年至1990年的10年当中,她先后在《儿童文学》,《湘江文艺》,《丑小鸭》,《当代》,《新苑》,《文艺生活》,《延河》,《山花》,《女子文学》,《东方少年》,《巨人》,《民族文学》,《文学月报》,《文学青年》,《青年作家》,《啄木鸟》,《人民文学》,《风流》,《明天》,《花溪》,《文学少年》,《西部文学》,《小说选刊》等各种文学杂志上发表了《新伙伴》,《哥哥,我错了》,《病醒》,《稀奇古怪的大人》,《美丽的丑小鸭》,《铭刻心底的回忆》,《采访之前》,《叶绿素夹心糖》,《倍秀》,《妈妈,你听我说》,《爱的和弦》,《他得了那失去的……》,《梦》,《无声的对话》,《舞星的苦恼》,《雪地上,站着一个小女孩》,《父愿子成龙》,《相逢在梅峰》,《灿灿的担忧》,《爱,充满着这颗心》,《保密室的笑声》,《人生,一只灿烂的歌》,《监督》,《老朋友》,《笑微微说声再见》,《铁道边的孩子》,《因祸得福》,《樟树下的记忆》,《宝宝》,《少女的悔恨》,《樟树下的小乐园》,《爱的折磨》,《又一个跳崖的女人》,《见红兆头》等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有多篇曾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一举而成为当代苗族青年女子文学的佼佼者.
获得荣誉
贺晓彤是在新中国成长的第一位苗族女作家.她的起步虽然较晚,但是来势较快而且比较猛烈,犹如瀑水一般喷泻出来,颇有潜力.迄今,已发表的作品总计有2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如云》,作品集《爱,充满着这颗心》、《贺晓彤儿童小说集》、《爱的折磨》、《刻苦铭心的日子》,《人生,一支灿烂的歌》、《相逢在梅峰》等。《新伙伴》获1982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小说集《美丽的丑小丫》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报告文学《永远的蓓蕾》获第二届《芙蓉》文学奖一等奖,电视剧剧本《永远的蓓蕾》获1996年湖南省政府五个一工程奖、《我真想……》(均已录制播出)获全国第十七届飞天奖少儿短剧三等奖,其作品还获1988年庄重文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