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杰的个人简介
郭清杰(苍娃),男1982年生于河南汝州,200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主攻山水,兼习人物、篆刻。2011年结业于中央美院陈平教授中国画山水语言研究班。201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专业艺术硕士,师从陈平教授。居北京,现为北京台湖国画院特聘入驻画家,安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获得奖项
全国第五届山水画优秀“四百家”。
第五届海峡两岸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河南展区)。
中国美协“和偕燕赵 红色太行”全国山水画大展优秀作品奖。
举办画展
2010“师法自然”中国山水语言写生展
2011“中得心源”中国山水语言创作展
2012“公望故里行” 陈平师生南雁荡山写生展
2012“采风林州” 陈平中国山水语言研究班太行山写生收藏展。
2013年6月陈平师生作品展 (山东青州)
2013年6月回乡举办题为:安之若素----郭清杰绘画作品个人汇报展(河南汝州)
2013年9月参加陈平学生作品苏州学生作品展(北京)
先后出版《郭清杰山水画集》,《学院派精英----郭清杰卷》,报纸,杂志,合集
数十种。
艺术理解
其作品结构清新俊朗,笔墨浑厚苍茫。是八零后年轻代卓有潜力的山水画家。画作多被政府画廊等机构收藏展出 。 郭清杰语录 苍娃清杰画语部分节录:
一:关于大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概念,不可取,艺术不具有那么大的包容性。
二:让绘画承载太多,就会弱化它作为视觉语言的纯粹性,我以为书法与绘画属于两个范畴!谁也不能诠释谁,所谓隔行如隔山正是此理!
三:关于传统、传承、线条、笔墨等都是手段,最终都是为了成就属于自我的画面!
四:具象与抽象完全不是造形,不是色彩,而是思维方式!具象也可以阐释抽象的内容,抽象有时也是具体的感受!
五:我一向对艺术相通的说法持保留态度,这也是“大艺术观”的产物,它有时会让你不知所措,还有可能对你解决基本问题产生障碍!使你会毫无自信的口若悬河!
六:“道可道,非常道”不是说“道”不能说,而是怎么说,老子两头堵的文字大多不适于你阐述所谓的艺术观,这看起来似乎抽象,实则再没有那么具体了!很多道理不是不清楚,而是说不清楚,所以才有绘画、书法、舞蹈等这些特殊语言!试问那一样没有标准与界限?
七:艺术诉诸于心灵,但一件作品决不是说明文,作品一经产生,它的独立性不容置疑,它要独立的经受褒贬是 非!你不把作品置于你之外那么作品永远不能让你认清它!
八:艺术家都是名利的,无论你如何标榜,都难逃你要证明自我存在这个事实,这个事实不是你空有理念,一切作为都出于欲望,在我看来这没什么好回避的,艺术家与其它任何行业都有相似的追求与需要,有时或许更甚!
九:没有伟大技法也没有持久伟大的精神,技术与艺术原本极其模糊,回到哪个本体到头来都不会脱离另一个本体
,这本身就是设限,回到古人也并不代表回到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是不能画画!没有四海皆准的道理!
十:材料有时候会唤醒你的欲望,也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多做尝试本身也暗含艺术起源于游戏之说!
十一:前后矛盾才可能是艺术创作的状态,始终如一是不可能的,笔笔生发也需要伸张有弛!创作思路也是随机的,不要对自己的激情过于自信!十二:绘画中的“一画”论是一个“浑”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还应该有句话“万物归一”,这并不抽象,所谓浑然一体是也!
十三:中国画是“含”字,代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融”,进而是“化”,最后归于“和”,实质上刻露多了也是一种和谐,也是一种浑然!不是表象上的圆与方,中与侧!进而西画何尝不是呢?
十四:关于绘画语言符号,我认为是一种天性使然,有的东西无需强化,你也回避不了,但对于画面是要经营的,绘画之初必有杂乱处,取舍之间的困惑是正常的!我把语言符号的理解为心性、个性 ,每个画家都有固有个性,即语言符号!至于风格也大概如此,人都讲“水道渠成”,我以为这决非是放任自流,有语言符号意识是决不能少的!没有自动跳出身体的个性,艺术无疑是调发你潜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天性便也有了表露的媒介!
十五:我一向以开扩的眼光看问题,并尽量做到不偏驳,但你不可能完全接受所有东西,所以一个艺术家干什么事情都带有他明显的标志,老师所谓“因材施教”其实也代有自我观念,这种自我的认同感,会涉及到生活各方面,还会有排斥,艺术之初广取博览是对的,最终你带着自我概念阐述一切,这也是必然的!
十六:艺术上不是逻辑思维,传统不代表因果关系!
十七:古人用符号概括自然并状物于笔墨!今人擅于钻营标新立异,自认开拓实则渺小加可笑,大多没有从思想上提升!
十八:演习古人之目的不是替古人代言,乃代山川造化言!学古人几乎等同于技法训练,古人不是笔墨底线,古人更不 是生活,古人也是从生活而来,我等今对山川而见古人之迹,此山川造化之功而非古人之功!今人大多以古为怀,忘生活而拜古人,此谬之谬也!古若如此何以有宋之李、范、董、巨,此皆因造化之功,如若陈陈相因何来大师丛立!
古人为今人打开窥视自然之窗,从古人中来既可端整笔路,又可承其精髓,掌其传承之变,察文之脉络,此为学习之法,非画之目的!我辈大多承其皮毛徒有其形,不解其意,大有替古人代言而非代山川言!其行犹如若鹦鹉学舌难求甚解!
十八:写“生”不是写“熟”,我对毫无情感的套路表示不屑!对刻意求新的狂怪也极为不满!我师有言:“中国绘画从始终以文心为重”古人又说“画者,诗之余也”!修文与技法训练是国画家每日必修,自然而成!空有符号必然丧失深度而流于浮华!是对“古人“等同于”生活”的曲解!
十九:先生有言:“笔墨问题是一生的问题”!而在当下,基本充斥着两种思维;要么置笔墨于物象之外,追溯笔墨本体 ,试图解释笔墨自身的无穷魅力,在水墨的浑化间扑捉笔墨本体之美;要么以古为怀,试图营造别于当下生活的精神家园,犹如陶渊明之“桃花源”所营造的一样。前者直面笔墨本体而陷入微观,左右在线条于水墨之间,基本属于绘画构成范畴,难求气韵。后者直面精神流于宏观,难有深度,空空如也!此皆因缺文所致。遂知老师重文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