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华忠的个人简介
郝华忠,男,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媒体从业者,高级编辑。原《半岛晨报》总编辑,现任沈阳《时代商报》社长。著有《中国人的悟性》,《渴望激情》(随笔集)等。
基本介绍
姓名:郝华忠
性别:男
职业:媒体从业者
来源:山东烟台。
属相:龙
星座:狮子座
血型:B
代表作:著有《中国人的悟性》,《渴望激情》(随笔集)等。
个人简介
2005年沈阳《时代商报》由新华社划归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原《半岛晨报》总编辑郝华忠出任执行社长。《时代商报》内容则以实政新闻和焦点新闻为龙头,以房地产、汽车、家电、通讯等经济专版为支撑;以权威、客观、独立和风格及服务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特点,受到业界与读者的普通欢迎与好评,成为沈阳新崛起的“新时代新主流”媒体。在报纸发行上,开创了辽沈地区零售源街头售报的先河,月覆盖读者群超过一百万,成为沈阳报业市场上一份异军突起的好报。
精彩博文
争当公务员不是好现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苦苦追寻就业岗位的人来说,做公务员似乎是往高处走,至少那么多人是这么看的。记得十几年前,下海风盛,一些官员和公职人员舍弃铁饭碗,投入到经商的队伍里,也有人投奔到我们新闻的行列,那是一个社会的进步。现在,更多的人试图回流到公务员的行列,考公务员成为这个社会最大的就业选择。这种转变值得回味。公务员收益可观而稳定,有发展,被人尊崇,怎能不热?千万人挤一座独木桥,被选中的应该是才俊,想必这些年轻才俊在入门的时候也是雄心勃勃。据说现在的面试已经有心理测试,了解新人的动机和心态,一项重要检测是看是否贪婪成性。我感觉这很不可信,人的本性里既有贪婪的成分,也有慈仁高尚的成分,走到哪一步,更多是环境使然。全社会的人都要去当公务员,并不说明都是要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多的是现实利益和投入产出比的考虑。令人担忧的是,假如才俊都去做公务员,谁去做实业,搞实体经济?谁去操作经济引擎?社会财富靠谁来创造累积?公务员成为这个社会唯一的人才高地,肯定不是一件好事,证明导向有误。天平严重倾斜,就应该调整一下砝码,别让一头过沉,现在应该考虑,公务员的诱惑力是不是太大了?要让人们却步,显然不是提高考试难度,而是把投入产出比降下来,一直降到当人们觉得做这个不如干点别的。要不然,人才都在一个地方叠加,肯定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太安全,太挤了,容易踩踏。
没有信仰就没有品牌企业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如果德国和意大利的品牌能成为产品巅峰,那是因为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在起作用。一个产品最终体现的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总想起二十多年前沈阳的沈努西和青岛的海尔,当时他们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都处在产品短缺的卖方市场,沈努西牛逼得不得了,号称“生产线的货都有主了”,而青岛海尔的张瑞敏在带头砸冰箱次品,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牛逼的沈努西死了,谦恭的海尔成了世界品牌,少有的中国造世界品牌。在工业社会,人们看到的都是有形的原材料,有形的工业成品,其实,这背后无不包含人和精神乃至信仰。麦当劳本来是百年老店,风靡世界的大品牌,在芝加哥的麦当劳总部,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大机关,而是一个大厨房,整个总部都在研发世界各地的口味,所谓总部其实是一个研发基地,在这里看到的不是层层管理,而是一条条生产线,恰恰,这体现的是麦当劳的管理理念:要把世界各地的产品控制做到严丝合缝毫不走样。但是,最近麦当劳被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发现问题,他们用了过期的原料。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与其说是麦当劳的声望受损,莫不如说是中国人的声望受损,人们会觉得连麦当劳这样严苛的产品管理在中国的土壤里都变味了――别的地方麦当劳没这样的。一些世界名牌在原产地质量好好的,到了中国的生产线就质量不保――尽管现在好多了。都是一样的螺丝,到了中国工人手里,拧得就不那么紧,问题就出现了,这就是态度问题。中国的一些产品在国外声名狼藉,中国的食品险象环生,世界人民没法不把帐算在中国人头上。都想一夜暴富,没人想踏踏实实地把螺丝拧紧,那能走多远?百年老店?梦!中国公司已经把一些世界大品牌买断了,但是我很替这些大品牌捏一把汗:它们会不会在这里滑倒?产品的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是精神的问题,是信仰的问题。
入选全国四个一批
近日,中宣部公布新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名单,时代商报社社长郝华忠等37人入选。
郝华忠同志被确定为全国“四个一批”人才,表明了中宣部对其个人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体现了中央对我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是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等部委在宣传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领域推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为更好地适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又相继将宣传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纳入“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整个工程拟用5到10年时间,选拔培养1300名国家高层次人才,其中理论界200名,新闻界300名,出版界100名,文艺界400名,经营管理和专门技术人才3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