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鼎(烈士)

时间:2024-06-11 13:55:03编辑:小简

黄鼎(烈士)的个人简介

黄鼎,字甲三,甘肃省靖远县水泉乡人(今白银市平川区水泉乡),1938年初参加革命,同年入中国共产党加。历任部队文化教员、教育干事、副指导员、副教导员、华平工委武装大队副政委。1946年9月30日在平凉崔家山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生平

黄鼎,1918年3月29日(农历二月十七日)出生于靖远县水泉乡牙沟水村的一户农民家中。祖父黄登璧,祖母张氏,父亲黄仲善,母亲万氏均以农为业。1920年,黄鼎2岁时,西北发生大地震,房屋倒塌,父亲被压身亡,母亲在公婆的扶持下,辛勤劳动,扶养黄鼎成人。

黄鼎自幼聪颖,深得祖父母和母亲的喜爱。1925年黄鼎刚满7岁,就被母亲送入本村私塾读书。1928年在陡城国民学校上学3年。1931年秋考入靖远县敷文高小,在母亲和老师的教诲下,黄鼎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爱好体育,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受到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的喜欢。

黄鼎上高小时,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坚持革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1年至33年靖远地区相继爆发了民变、兵变和“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的土地革命。这些革命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给靖远播下了革命火种,激起了黄鼎等青少年仇恨旧社会、反抗旧制度的热情。1934年靖远的国民党政府县长敲诈勒索,搜刮民财,民愤很大,其县长害怕激起民变,携款潜逃,黄鼎等听到消息后,立即和同班同学张生强、黄基等人组织学生追赶,在半路抓回了县长。刚进城内,教育科长闻讯赶来调解,让黄鼎、张生强等人带学生回校上课,留学生代表李菁蔚在街口一个商人铺子里和县长进行谈判,谈判中李受贿白洋一百元,放走了县长。黄鼎非常气愤,又和张生强、黄基等人发动学生驱赶李菁蔚出校。

1935年秋,17岁的黄鼎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一中,他在舅父万良才的影响和帮助下,秘密阅读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还经常到兰州地下党员王彦升组织的青年“同仁合作社”。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和蒋介石的卖国内战政策,造成了整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同年,我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黄鼎也和同学们一齐涌上兰州街头示威游行,开展爱国救亡活动。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兰州一中学生联合各校学生,组织了“甘肃青年抗战团”,上街宣传抗日,发起了“抵制日货,不用日货”的活动,黄鼎加入了“青抗团”,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斗争。

工作履历

1937年5月,党派谢觉哉、彭加伦等同志在兰州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常为“同仁合作社”等进步组织提供我党的书刊、报纸,使黄鼎等一些进步青年得以学习党的政策,接受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机会。同年秋,学校为了制止学生的抗日爱国活动,故意制造事端,企图借故开除黄鼎、张生强等人的学籍,黄鼎闻讯后,发动学生罢课7天,进行抗议,迫使校方改变了原来计划。时隔不久,黄鼎得知“八办”要送第一批青年赴延安,立即找姑父岳秀山,要求去延安投身革命。姑父对他说:“延安很需要有文化知识水平的青年,你快要毕业了,还是好好学习,等毕业后再去”。黄鼎继续学习到1938年3月,“八办”又一次送青年学生赴延安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革命激情,决心辍学赴延安。黄鼎借口取学费,请假回家,看望了母亲和身怀有孕的妻子、未满两岁的女儿,带上母亲给自己积攒的学费,赶回兰州,和高中班的同学欧化远一起乘“八办”汽车,绕道西安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由于他十分喜爱武装,在“抗大”第三大队期间,认真刻苦地接受训练,很快提高了阶级觉悟和军事素质,不久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后季,黄鼎在“抗大”毕业后,分配到陕甘宁边区陇东保安司令部独立五营一连任文化教员,当时连队的战士,大多数都是二三十岁的贫苦农民,多不识字,黄鼎既给他们讲政治课,又给他们上文化课,结合实际,自编教材,反复讲解,耐心指教,还常利用休息时间,用柴棍在地上一笔一画地教战士们学写字。黄鼎说话和气,平易近人,联系群众,体贴战士困难,关心战士疾苦,战士们都相信他,喜欢他,有话愿对他说,有事愿找他帮忙。有些战士给妻子给丈夫的书信,也找黄鼎代写代念,把黄鼎当成自己的知心人,黄鼎借此教育战士们要认真学习文化,学习政治,提高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他在代写代念书信中,发现战士的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说服教育,战士有了病,他让伙房给做病号饭,亲自给战士端去。由于黄鼎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照顾,影响其他连队的战士也乐于和他接近,遇事找他商量。

1941年1月,黄鼎调营部当教育干事,战士们还是继续找他代写代念家信或交谈思想问题。黄鼎患胃溃疡,三年内曾吐过四五次血,还是坚持带病工作。

1942年,部队进行整编,独立营编为警四团三营,黄鼎仍在营部任教育干事。1944年元旦,他下到九连任连副指导员,1945年初,又调到七连任指导员,他却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九连到大凤川的野狐沟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时,他不顾体弱多病,积极带头,使干部和战士们深受鼓舞。

同年初,部队再次整编,警四团和警五团合编为警五团,驻驿马关,1946年春,黄鼎被提任为三营副教导员。

1946年夏季,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军队向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王震率领三五九旅从中原突围向边区转移。为了迎接王震部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西北局指示甘工委,抽调一批武装力量和地方干部,组成陇南、海固、华平三个工委和武装大队,黄鼎调任华平武装大队副政委,和工委书记兼政委张可夫、工委副书记李义祥、工委委员兼大队长段全才、副大队长张钧平、干部队长刘守贤等一起率领武装大队50多人,于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出发。经镇原、平凉进入华亭境内活动。黄鼎非常关心沿途情况和群众生活,每到一处都主动找地方同志交谈,了解知情,掌握地形,绘制地形草图,记录活动情况。武装大队宿营华亭庙岭时,由当地地下党员贺福荣口述,绘制了一张庙岭到关山的地形图,并标上了沿途村庄、路程和敌人分布情况,以此向战士作了介绍,鼓舞士气。次日武装大队袭击了龙眼(现名西华)乡公所,然后向西南进入关山一带活动,在海龙山遭到平凉保安团一、三中队及华亭自卫队数百人的围攻,在研究对策时,黄鼎分析敌我情况,曾提出敌人虽然人多,但没有战斗力;我们虽然人少,弹药不足,但只要集中力量,主动出击,攻其薄弱环节,一次打怕他们,我们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的主张,但一部分同志认为,敌我力量悬殊,主动出击会遭受损失,因而决定沿山北撤,到了关山的打虎台,武装大队被困在阴雨绵绵的山林中,地下党组织所筹集的粮食送不进来,处境十分困难,最后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四路进行隐蔽活动。

黄鼎带领一个班的武装和5名地方干部,随当地地下党员范仲元连夜赶到高山(现名上关)王家沟,由高山区委成员梁孝安排在吕家沟李生考的楼上隐蔽。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便衣队挨户盘查,黄鼎小队在土楼上无法行动,战士有情绪,恐怕住下去就有暴露的危险。黄鼎坚决地说:“党把武装完整地交给我带出来,我决不能丢下武装跑回去。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分散出去,人生地不熟就更危险,我一定要设法把你们带回去。”

黄鼎带着小分队趁天亮前的一场细雨浓雾,撤出庄外,过河上山钻进了一片青树林中,天黑后撤到塄坎的山梁上,高山区委书记张振威,派两名地下党员带路,巧妙地穿过敌人封锁线,连夜沿山路经石堡子到达平凉乱柴沟,计划按天亮前穿过宝平公路进入平东工委所在地潘家湾。但因天已大亮,不便穿越公路,就宿营在距公路约三四里地的僻背小山村――崔家山。

崔家山是一个只有五六户人家的小山村,村民全住窑洞。窑前只有四五米宽的窄道连接东西两头唯一的出村路口,村南一片陡洼下边向南延伸着一条峡谷。村北山顶背后是一条东西横卧、两边山上长满杂刺梢子林的深沟,黄鼎带领小队进庄后,隐蔽在利于迅速绕到山后的西路口一户群众家中休息,并在山顶派了哨。但被绰号叫毛货客(李万清)发现告密,平凉保三团、华亭、崇信自队二百多人,分三路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崔家山。下午五点左右,哨兵突然发现西北梢林中窜出好多敌人,向村西路口涌来,立即鸣枪报警,进村报告情况,黄鼎听到枪声,带领战士们跑出窑洞,派人用一挺机枪封住村东路口,其余人员跟着他向村西冲去。但由于敌人火力凶猛,寡不敌众,连冲三次都被顶了回来,这时村东也发生了战斗,敌人越来越多,仗越打越激烈。为了节省子弹,避免伤亡,黄鼎利用地形地物巧妙地部署了战斗,用机枪封锁着东西村口。他手持盒子枪,顶着呼啸的子弹,奔走两头连续发动了多次进攻,企图冲进村子。在黄鼎的灵活指挥和战士们的顽强战士下,枪声断断续续,一直打到傍晚九点左右天已黑的看不见人了,黄鼎立即指挥战士们从村西路口强行突围,他亲自端起机枪,冲到村西口的一个土坑里,利用剩余的子弹,进行扫射,压住敌人火力,掩护战士们突围出去,不幸遭到敌人的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上一篇:侯祖农

下一篇:甲斐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