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铁铮的个人简介
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12月出生于乐清,先后师从戴学正先生、林曦明先生、贾又福先生,平生喜游名山大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天涯海角,独深爱故乡雁荡山水,屡画不辍。2005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胡铁铮个人山水画展,已出版有《胡铁铮雁荡画册》、《学画问岳楼》、《胡铁铮画集》、《云叟鸿迹》、《南山北态》、《贾又福画语精要》、《画道行者》上下册(胡铁铮山水篇、胡铁铮诗文篇)等画集和文集。
人物简介
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其人性格豪放,心胸开阔,喜欢恢宏博大,好大山大水。性情所至自然也就寄情山水,诗文之中了。他幼年时即喜东涂西抹,见邻家雕花版,立于一旁观看竟终日不倦。1963年考入温州师范学校,从此便正式走上了学习中国画的道路。
他先后师从戴学正、林曦明、贾又福先生。胡铁铮的绘画艺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家乡山水的滋养,二是转益多师,不为一家所囿,择师的过程也是其艺术观发生变化,酝酿新的艺术风格的历程。当然他独立的性格和处世的态度与他的艺术也密不可分。
胡铁铮好读书,喜游历,从小生活在三雁之间(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极为强烈的感情,雁荡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笔下多为雁荡丘壑,正是他对雁荡的切身体验和那质朴的情感,才使他的画作有一种亲切与清新,成为雁荡画派的领军人物。
胡铁铮的绘画从自然景观逐步过渡到用心眼观照自然,充分体现了他的性情与学养的积累,同时也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性情山水。其山水作品中,承载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对绘画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以及对理想中那崇高与壮美的追求。已出版《胡铁铮雁荡画册》、《学画问岳楼》、《胡铁铮画集》、《云叟鸿迹》、《南山北态》、《贾又福话语精要》、《画道行者》上下册(胡铁铮山水篇、胡铁铮诗文篇)等画集和文集。
其人其画
欣赏胡铁铮的山水画,扑面而来的是层峦叠嶂,云涌瀑飞,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水,如商周古鼎,秦汉神兽,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山之骨,能体现出雄强、博大、深邃的民族精神,给人一种恢宏、大度、壮美的享受。
“梅花香自苦寒来”,胡铁铮,山水画家,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幼年时即喜东深西抹,1963年考入温州师范学校,为了买回一套《芥子园画传》,将一学期的零用钱全部花去,1964年即拜温州著名画家戴学正先生为师,从此便正式走上了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道路。
1982年的一幅《源远流长》在乐清市一次大型综合展览上获得唯一一个山水画一等奖,为了学会大笔挥写,水墨淋漓的画法,1986年赴上海正拜林曦明先生为师,画出一大批山水佳作,在省市展览中频频露面、得奖。早在15年前,刘旦宅先生看了他的画稿后说:“雁荡精神气质被你抓住了。”并欣然为他题下“力创雁荡画派”的勉励语。199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画册《胡铁铮雁荡画册》。胡铁铮遍游海内奇山秀水,却深爱故乡雁荡山水,为了表现雁荡既奇伟又秀丽,既挺拔又深邃,既雄浑又妩媚的山水,他上百次深入雁荡写生创作,屡画不辍,他深知自己在表现雁荡雄壮浑宠精神气质方面力不从心,为了求深求透,上一台阶,才有了拜北方山水画巨擘贾又福为师的决心,为了实现终生“为雁山传神”的愿望,2003年是胡铁铮艺术生涯中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春天“非典”横行,也是这一年春天,胡铁铮住进了贾老师的居所“问岳楼”,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并写出了《学画问岳楼》闻世。这时胡铁铮已经58岁了。
从北京回来后,胡铁铮的画风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他的画融南北画风于一身,集水墨大写与层层积墨为一体,化随意与精心设计于一炉,自出新意。一位画家的创新和突破,就在于他思想观念的转变,其中带有很大的风险,对于习惯以往的画风,改变画风是一个未知数,因此许多画家,因为平庸,一辈子犹豫不决,而迈不出这一步。胡铁铮是一位永不满足的艺术追求者,他抛弃了以往的创作习惯,迈出了艺术生涯中重要的一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胡铁铮的山水画让人有这样悲壮雄浑的感受。胡铁铮能将毫不相关的石头,组合成一起,又能将一块小石头表现得很深入,很大气,很雄伟。体现的完全是他内心世界和外在精神,他的画没有茂密的森林,很少有小桥流水,更多的是光秃的山脊梁,其内涵不是寻常笔墨所能表达的,他的画里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雄浑、大美的境界。
胡铁铮有一幅名为《天之花》的作品,整幅画只有山骨白云,没有树木做衬托,但是整幅画的视觉感受却给你强烈的冲击力,他画出了仰视云朵时的感觉,一种不可触摸的感觉,画面上的云朵却是千姿百态,如一位正在表演中的舞者。胡铁铮长年钟情于笔墨山水间,他用自己的思想,画出了山之骨,而这表现的山之骨,正是每座大山震撼力量之所在。
纵观历代书画评论,都是首重人品,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竟能超然于现实利益之外,2000年,他决然地离开故乡,离开儿孙,寓居杭州将自己全部精力倾注于中国艺术,每天做着同样的功课,面对青灯,读书作画,就这样,他守着一颗平常心,不患得患失,不为时风所动,不为名利所惑,高风亮节,日日笔耕不辍,只求在画作中表达一种哲理精神,民族气魄。
人物作品
胡铁铮雁荡画册出版时间:1991年5月第一版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序 言
雁荡奇秀,为东南海峤之最。自昔谢客寻幽,诗传斤竹之篇,东坡入咏,雅爱图经之寄。近世江韬叔至有“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之句。五岳而外,已并匡庐,黄山鼎足称尊矣。康南海游踪遍海外,尝登日本富士山,美国洛矶山,瑞士阿尔卑斯山,独谓雁荡山水为世界之冠云。灵湫绣谷,铁嶂霞屏,争奇效巧,移步殊观。诗人画师至此者,靡不流连忘返,模山范水,所得为多。
胡生铁铮,少长乐清柳市,负笈东瓯,尝从吾友戴学正游,深得山水点染之法,云山墨戏,渐臻胜境。况复居近灵山,春秋袱被,临危取景,自成丘壑,于今二十余年矣,前者来沪,师事林曦明氏,于艺益进。所作既富传统技法,亦饶写实工夫,雁荡胜概,尽摄奚曩,江山如画,信不虚矣。其取号雁石也,自视缺然,依傍名山,师心造化,终身以之。顷者选其力作若干幅,裒为画册,将以就教艺坛,索序于余,因忆旧游,略抒观感。竿头进步,有厚望焉。――己已秋钵翁苏渊雷识于海上钵水斋
南山北态出版时间:2008年12月第一版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南山北态四字是为铁铮先生的山水画量身定作的。那次是在中雁山里一朋友家中看铁铮先生作画,见他下笔如壮士操戈,如公孙舞剑,泼洒点皴,恣意汪洋,看似无理,却法在其中。其作品既有南方山光水色之妩媚,又有着北方山形水势的莽莽大苍和无限旷达之大气。在笔法上,正合我国著名画家我乡先贤周昌谷先生的"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境界。当时 我在旁不由脱口而叹曰:"铁铮兄之画南山北态也!"
铁铮兄,胡姓,号雁石,乐清柳市镇上人。十六岁时拜师温州戴学正先生,1986年入国画大师林曦明门下,主修大泼墨手法。2003年,已是58岁的他,只身赴京拜当代我国山水画泰斗贾又福为师。当时国人皆避"非典",他却静心重温临摹的功课并读书悟道。
早在20世纪8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的邓白教授看了他的雁荡山 水画后,就欣然为他题词:"为雁山传神。"90年代初,刘旦宅先生对他说:"雁荡精神气质被你抓住了"。并勉励他"力创雁荡画派"。一代文豪苏渊雷先生评价他:"所作既富传统.亦饶写实功夫,雁荡胜概,尽摄奚囊,江山如画,信不虚矣。"同时还为他的第一本画集作了序。王伯敏先生则说他:"在传统基础上下了功夫,且融各家之长而自有面目。"而中国美术学院杨成寅教授更是赞叹有加道:"胡铁铮的画在章法造势、山石皴法、山石顽强生命力的表现上都有极为鲜明的表现,毫不夸大地说,画家胡铁铮的画艺正在向大师的行列推进。"
这次收集到《南山北态》一书中的69幅山水小品,是铁铮先生2007年底到2008年10月间的作品,每一幅画作诗意盎然、清新活泼,又骨力雄健、浑厚大气。如《一勾山月照千峰》, 一看就知道画的是雁荡山,但比真实的雁荡山气势宏大,意境也十分的空灵:又如《欲避喧嚣地,且来岩上居》,江南山村的轻烟细雨扑面而来,人似在画中;《举头幽意远》,虽只寥寥数笔泼墨,却让人顿生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化境。
我于画是门外汉,但读铁铮先生的画,从其运笔泼墨、积墨中间,我似乎能看到他自己的影子、他自己心的痕迹。铁铮先生旷达豪放、恬淡脱俗、声如铜钟、激情似火,日饮斗酒平常事,居可无竹食不少肉。这在铁铮的画中都有痛快淋漓的表现。
苏东坡有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铁铮先生的诗心与画作正渐入佳境。乐清自宋代开科状元王十朋、明代李敬赖、何白都有传世佳作。近现代如野夫、王良俭、张怀江、周昌谷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更是蜚声海内外。雁荡百千岗,东海帆正远。愿胡铁铮先生能承继 先贤之名业,高标一帜,为雁荡增色,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欢乐和美好。我们翘首以待。
是为序。
二八年―月二十六日赵乐强
画道行者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第一版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画道行者(套装共2册)》包括了《胡铁铮诗文篇》、《胡铁铮山水篇》。
情理之中
――读胡铁铮画作、诗文有感
1991年,《胡铁铮雁荡画册》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收录了胡铁铮从1980年代初到1991年的作品。这十多年间是胡铁铮个人面目逐渐形成的过程,作品中那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点缀其间的生活情趣得到普通观众和专家的好评。著名诗人苏渊雷先生称赞他的作品是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画道行者――胡铁铮画作、诗文集》即将出版,以整理和总结胡铁铮这期间的画作与诗文。纵观他幅幅画作、篇篇诗文,较之以前的作品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苏先生认为胡铁铮二十年前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更多的是画面与诗中所表现出的情调、意境。这种意境仍然存在于胡铁铮作品之中,然而出于此外的是现阶段的作品似乎更多地呈现出“情”、“理”的意味。“情”和“理”交织于画作、诗文之中,使读者动于“情”而明于“理”。
胡铁铮画作的变化是巨大的,画面的境界更大,形式语言更单纯,笔墨更厚重、更丰富,更能体现他的性情和修养的积累。从这二十年间的作品中也可以体味得出,他是如何从自然景观逐步过渡到用心眼去观照自然,造就属于他自己的性情山水。胡铁铮是一个性情之人,他的画发乎于情,然而这种情绪又是节制的,更多的是发于情而止于理。从画面中也可以看出那千锤百炼的坚韧和凝练,使激情寓于静穆的理性之中。作品更多的是画家心迹的表露,是审美理想的实现,其中承载着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对理想中那崇高与壮美的追求。他所追求的不再是一种趣味,而是在画面的团块结构中,表现出更为博大的理想,一种带有哲思的恢宏。
胡铁铮的诗,也无不透出朴实隽永的真情,正是因为情真,其意也切。诗为心声,有感而发,道出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道出了他对世事的妙悟,也道出了他对艺事的心得。他的诗完全是情感的流露,他在《六十五岁有感》一诗中写道:“当年探胜五湖游,老住文豪阁上楼。案上石头堪供眼,箱中啤酒润诗喉。高声常论古今事,充耳不闻风马牛。岁月有情双鬓白,对君莫言一生愁。”平淡率真的语言,表露的却是一种对生活、对社会、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一种经时间磨砺过后的淡定。他的诗正如他自己所言:“心潮千里外,不是古人情。”
胡铁铮的文,所记全是亲历之事、身边之人,虽不是大事件、大人物,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跌宕人生。他的小文,同样也从真情处见其人性的光芒。他用乐清的乡间俚语,塑造出的地主伯、先生伯这些小人物。这些人在历史的变迁中最无关紧要、最普通不过,却在这扭曲的时代中,表现出一种人的尊严,一种不屈的人性。《母亲》、《岳母大人》这些小文,也无不流露出一种人间的真情。文章虽小,却体现出一种普世的价值。
限于篇幅,大量胡铁铮的精品画作与诗文未能录入,这是遗憾,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念想。胡铁铮是一个行者,他在路上,他的风景还在前方。
赵 辉 二○一○年盛夏于中国美院
胡铁铮山水篇
创造无止境
一评胡铁铮山水画
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胡铁铮先生在山水画创作方面卓有成就。铁铮师从戴学正、林曦明、贾又福诸先生,特别让人欣喜的是他在山石的塑造方面表现出的一般山水画所未能达到的所谓“鬼斧神工”。邓白先生给铁铮先生的题辞是“为雁山传神”。贾又福先生的题辞是“苦行观道”。我看铁铮先生学习山水画的道路完全符合两位先生题辞的精神。铁铮先生在学习和创作上十分刻苦,力求“技道两进”。他后期创作的众多山水画作品,贯彻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气韵生动”,“借古开今,浑厚华滋的民族性”(黄宾虹语)这些传统的画学古训。
胡铁铮的山水画,巧妙地把艺术的真实性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突出了天人合一,人与物化的深邃而又积极的意境,显示了画家摹景造景、抒情、诗画合体的才能,也预示着画家无限发展的能量。
胡铁铮把继承与创造、写生与造景、再现与表现、笔墨与设色、具象与抽象……诸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位画家的独特的风貌,展现画家内在修养和艺术敏感。
在笔者看来,画家仍在不断地向艺术高峰迈进,这在章法造势、山石皴法、山石顽强生命力的表现上。
笔者特别喜爱和佩服铁铮先生在对山石的团块性、体量感、生命力、气势和整体艺术美诸方面所作的独特的成功的追求,感到画家已经把山石作为“雕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进行塑造。德国美学家莱辛曾借用古希腊人的经验说:“美是塑造艺术的最高法律。”(大意)艺术家如果破坏了“美”,那就犯法了。铁铮先生在山水画中,特别是在山石的塑造上,一直在追求山石的“美”。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对石头的美的欣赏,确实可以当作“雕塑”来欣赏。法国雕塑家马约尔曾说:“对我来说雕塑是一个团块的东西,我的雕塑《法兰西》有二十多个方面可看,……我认为雕塑至少应有四个面。”铁铮先生所画的山石,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观赏者可以猜想出许多山石的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等,这是他的成功的原因之二。雕塑家们经常说道“体量感笔者在一篇论雕塑的文章中曾写道:“体量感大致是重、整一、简洁三者的统一。重是指感觉它重。整一是指雕塑形象虽然有许多局部组成,但它浑然一体,或者说是多样的统一体。简洁是指形象比较概括,没有多余的东西。有了明显的体量感,哪怕是一种体量很少的雕塑,它也会像是一座高山那样,巍然不动。”(大意)有“体量感”,我认为是铁铮先生山石塑造成功的原因之三。生命力,大致说,也就是南齐谢赫所主张的“气韵生动”,或者石涛所说的有“蒙养生活”的充分再现。 笔者在一篇论雕塑的文章中说过:“在艺术上获得生命力的条件大约有以下几点:一要精神内容压倒物质内容,二要有动势,三要贯气,四要独特。”(大意)气势与生命力的概念密切相关,气势又与表情、意味这些名词相连。我觉 得铁铮先生所塑造的石山有生命力、有气势、有表情、有意味。这可以说是他的山水画的主要成功之处。
山外有山,艺术的创造是无止境的。中国山水画大有发展,创新的余地。提高文化修养,深挖和进一步发挥民族艺术的精神和优秀传统,吸收外来艺术的某些符合美的规律和艺术规律的营养成分为我所用;探索、发现和提高艺术技巧,借鉴姐妹艺术的经验,对任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都是重要的。对于现实的审美多样性和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发展多种可能性的重视,对于到了“变法”期的艺术家,也许显得更加重要。胡铁铮先生对山水画艺术的敏感和天才,在他的近 期的画上已经有了鲜明的表现。我们相信他的山水画艺术,正如日中天,其发展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胡铁铮诗文篇
自序
我写诗,缘于给画面补空,写自己心中所思所感。写着写着,来了兴趣,心中有言,常在画面上题几句,所以多数为题画诗。诗为心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出于感情的流淌。正如齐白石老人所说:“我的诗,写我心里头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学宋。”诗不一定工,但求情真。
我写文,缘于写《学画问岳楼》一书,原来写书只想将在贾又福老师处学画之实情告诉大家供参考,后来觉得一生中有许多亲身经历所见之人、之事、之物、之境都有可写处,且常常毕现于脑海,时光流逝,却始终抹之不掉,挥之不去,于是便记录下来。写的虽不是大人物、大事件,无关乎大道,然亦可反映一个时代的侧面。且都是真人真事,没有半点虚言。读后可能或多或少给你一些启示、回忆、快乐、思考。
十年之间,断断续续写下来,不知不觉积累了不少诗文。删去大半,自选这部分,结集出版。于己雪泥鸿爪,可资纪念;于人有益与否,我不敢言。
胡铁铮于文豪阁 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画道行者诗篇一、题画诗(54首)节选
落笔如风惊懦夫,雁峰倒挂片云孤。墨云笔雨铸成山,峦动峰浮碧水间。胸中十万真山水,画本得来总觉无。寄语时人莫垂爱,兴来我自赋清闲。村外青溪隐远山,轻舟独钓意犹闲。霜染枫林红满山,岭云烟树自悠闲。此心早已随流水,莫问飘飘何日还。我身愿作长流水,日夜穿行万壑间。不怕明朝断酒钱,且研浓墨学张颠。学府高深足未跨,闲来信手自涂鸦。醉来自有移山术,敢教雁峰到眼前。狂风昨夜催雷雨,万壑飞流落我家。清溪流日夜,瀑水奏新声。巨石横空势已雄,一勾秋月傲苍穹。我本雁山客,写来总关情。老夫喜看夜山水,独自寻诗溪水东。绝顶横临近碧穹,可怜云锁万千重。一叶红枫知暮秋,溪桥独立望飞流。若教慧眼穿空去,何处青山不为峰。人生但得清闲日,莫负时光万里游。雨后始知画意浓,墨痕难点万重峰。山亭独吟诗,峰前得句迟。云中雁荡乾坤大,一帆飞渡大洋东。不知岁月老,为爱青山姿。雁山雨后姿,云雾去迟迟。宿云横贯千峰静,翠树缘溪一水清。石色浑如铁,境深只自知。万里河山何处好,全凭慧眼识真情。层岩叠叠水潺潺,红叶秋林霞满山。溪鸣林屋静,画人心迹闲。正是老夫心境好,烟云涌出碧溪湾。烟云头上过,停在响岩山。春来起风雨,山藏雾云间。幽幽林屋静,汩汩水天清。偶尔露半脸,疑是观音还。无语诗思远,三杯最怡情。随心泼墨随心写,写出苍岩天下奇。松林山月静,秋水碧流长。丹叶苍松错落出,千山尽沐在朝曦。古寺钟声远,仙家白鹤乡。墨痕落纸化云烟,林木峰峦任自然。横空巨石势峥嵘,老屋千年柏树笼。散淡心胸心散淡,山深市远好参禅。画到雁山风骨出,神州万里独称雄。老去痴情山上亭,休闲健步看飞翎。山居不厌贫,老屋树为邻。嚣尘不到逢迎远,怡我苍颜延我龄。门前无车马,烟云怡我情。半个斜阳江半红,远山近岸已朦胧。云山横寺北,烟雨罩长青。为看秋色诗思好,两老亭中坐晚风。天地同相醉,时闻钟鼓声。素笺淡墨痕,烟雨落纷纷。三天才见高山影,半月始成泉水奔。闲里观流水,还吾自在身。一幅丹青头欲白,赠君清赏可消魂。淡泼花青便作山,画来何必似荆关。书画从来许自知,何须放笔意迟迟。老夫自有真情在,一意孤行不汗颜。南宗北派芸芸是,八大石涛百世师。独立桥头啸晚风,看山看水看苍穹。双松携手好千年,沐浴朝晖色更妍。此中自有闲心趣,不与时人说断鸿。试看亭中多情侣,乐山乐水乐心田。泼墨成峰笔写松,烟云直到海天东。烟雨蒙蒙一钓翁,钓风钓雨钓苍穹。始知醉里丹青手,能夺苍茫造化功。清闲能有三千日,一钓飘飘到海东。群山万壑赴瑶台,瀑韵松风滚滚来。峰峦十万烟云外,墨点无多落画中。任是浮云遮望眼,此心早已醉蓬莱。造化是心心造化,随心下笔夺天工。千峰万壑暮云间,静对澄潭未肯还。清溪流日夜,翠树掩山村。照见吾心如止水,莫问世事只看山。客少红尘远,深居净六根。墨泼烟云笔写山,峰峦万千出心间。秋山晴爽境清奇,三老亭中对坐时。黄山归后襟胸大,仙境移来入世寰。醉后常思身入画,衔杯联句是相知。一峰矗立数峰环,万壑潆回指掌间。铁铸青山带雨,含云翠竹临风。昨夜春雷催急雨,雾云推出一仙山。笔底兴来泼墨,春光写就融融。松风山气养童颜,翠树苍岩远世寰。石门开处路通天,劳者往来不计年。及早回头辞车马,隐身此处赋清闲。偶有高人怜险境,足蹈手舞赛神仙。拔地奇峰尽不群,凌空一水更稀闻。千峰开处现山居,溪水长流万壑殊。朝来烟雾缘山起,仿佛蓬莱出晓云。劳碌一生思寂静,开窗月照半床书。二、杭州杂咏(19首)节选
游大清谷断桥晚眺竹林对饮话西东,自钓鲫鱼乡味浓,秋雨秋风秋意多,断桥桥上看残荷。清谷绿荫寄一语,闲山野水乐融融。晚风吹出湖中月,阿妹轻声唤阿哥。杭城闲趣(2首)(一)(二)入住杭城乐趣多,书林画肆任揣摩。闲来陋室独吟哦,画册晨昏细细摩。闲中诗卷兴来酒,月下楼台湖上歌。妙舞清歌非我愿,只将心血写沧波。文豪阁有感(4首)(一)(二)闹中取静住高楼,车马如流声尚柔。屈指湖居正五秋,晴阴雨雪任悠游。日照东窗惊好梦,坐看飞鸟唱清秋。人逢花甲青春在,写画读书忘白头。(三)(四)晨昏习字又吟诗,住进高楼做画痴。一室清闲无俗尘,六经画册老更亲。啤酒兴来三百碗,从容心态不劳思。朋来先倾三杯酒,心醉西湖一片新。西泠桥秋色瑟瑟寒林霜正浓,西泠桥上立秋风。犹如天女散花舞,紫翠红黄落半空。三、纪游(15首)节选
灵峰果盒桥夜游雨后凝碧潭中月,灵峰顶上云。坐看山云起,静听泉石鸣。悠悠看不厌,桥上只余君。心潮千里外,不是古人情。四、闲吟(14首)节选
中秋饮酒赏月(3首)(一)(二)逝去年华不可留,未来岁月任悠悠。宜晴宜雨复宜游,好水好山兼好秋。人生知足杯中酒,几见中秋月当头。难得空闲清如水,倾杯独上雁山头。(三)一笔墨痕一片心,烟岚成画白云深。六十五岁有感登高冷眼红尘外,自唱山歌自弹琴。当年探胜五湖游,老住文豪阁上楼。六十有感(5首)案上石头堪供眼,箱中啤酒润诗喉。(一)高声常论古今事,充耳不闻风马牛。六十年华日正头,镜中白发不须忧。岁月有情双鬓白,对君莫言一生愁。试看兰玉成材日,我自悠悠上酒楼。(二)(三)爆竹声消六十秋,风霜雨雪不言愁。身入名山得失轻,烟云碧水草青青。来春重圆童年梦,画出雁山万丈湫。登高自觉心胸大,对镜始知白发生。(四)(五)记得佛家禅语吟,无台无树无我心。诗画最堪酒性情,能清能醉能阴晴。茫茫尘海本无物,尔将何处觅知音。红尘冷眼地天小,清净心田境始生。画道行者文篇 文豪阁夜话闲云野鹤母 亲一曲悲壮天籁声地主伯春风大雅记恩师戴学正先生矮 伯记开海派新风的林曦明老师同学云龙大境界中看贾又福老师从今雅士文人会 不见骑车带酒郎学习《贾又福艺术年谱》体会最好脑子没有病教 学酒场变迁相聚文豪阁性定菜根香观焰火书画趣事“喜逛”美食节―2000年杭州西博会散步的乐趣情系官山敝帚自珍诗与画―我与中旦十年弟兄情爷 爷六十感怀先生伯走自己的路岳母大人读胡铁铮画作、诗文有感地主伯(选自胡铁铮诗文篇)
地主伯胡志介,枪毙两次不死,坐牢三年不衰,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柳市镇知名人士。土改时说他是恶霸地主,可没有大罪行。地主么,就是剥削,这是他的本性。倒是上园一个贫雇农王(当时任村干部)在土改队长面前为他说了句好话:上园最困难的群众常常会受到地主伯的救济,他家的长工,他会出钱为长工娶媳妇。队长一听,提笔写了个暂缓枪毙,结果就逃过了一劫,他家人为他准备的棺材,也被贫雇农抬走了。第二次传说他被枪毙,家人又忙着为他准备寿材,枪毙那天人山人海,砰砰!砰砰砰砰!枪声响过后,他还活着。后来才知道,这次是陪毙,上级政府领导为了教育他,吓吓他,叫他老老实实服从改造,他最后被判了三年坐牢之罪,棺木又被穷苦人家抬走了。
地主伯是我的堂房长辈,住在我的隔壁,按祠堂中的辈份排定,是我的伯字辈,称他为伯伯,因为是地主,所以改称地主伯,以示区别于其他的伯伯。地主伯田地不多,店面不少,最著名的是一间书店,藏书丰富,所以他学历不高,读书却多,经史诸子百家都有涉猎,出口成章、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处事不惊。地主伯常对我说:“室有群书家必贫”,“贫”字不能做“穷”字解,“贫”指心平,“学问深时心自平”,生活清贫,衣食住行自足,但求温饱,不讲奢侈享受,不讲铺张浪费。他最痛恨暴殄天物,不爱惜粮食。频频告诫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倡惜衣节食。即使他最当红时招待客人,亦以素食为主,以四菜一汤为格,不事铺张,不讲排场;最落巅时,吃糠咽菜,生活困苦,却心定自若,谈笑风生。这与他知识渊博,文学修养深厚有直接关系。
地主伯娶过两房妻子,儿女十个,老大胡达,黄埔军校毕业,是蒋介石手下名将,随蒋去台湾,老二也去了台湾。留下八个子女,连同地主伯两老的生活,怎样清苦,可想而知。国家困难时期真正当家做主人的贫下中农,尚且无饭吃,地主一家生活,当然更是另类。可地主伯一家却生活得有滋有味,无米下锅,糠菜顶上,有米下锅,他会说未雨而绸缪,稀饭烧得不见米粒,铜勺一放到底,粥中却放有一块烧了又烧的肉骨头,说是补筋骨,还打趣地说:“粥薄可映月光,水多不用喝汤,油盐可顶佳肴(用菜油炒盐代菜蔬),肚饥菜根亦香。”为了补充营养,让儿子下河捕鱼捉虾,下田捉田螺拿泥鳅。一到春雷过后,春雨绵绵之时,河水上涨,鱼儿上田,家中五个儿子齐上阵,每次都能捕到河鱼几百斤,选大的鱼分给左邻右舍,小的鱼用盐腌好晒干,一年到头是家中主菜。地主伯对我说:“河鱼干营养丰富,越腥越好,吃了会使人聪明。”当时的野生黄鱼才几分钱一斤,海蜇才一二分钱一斤,人是不吃小河鱼的,一般买来都给鸡鸭吃的。我也到他家中吃过这种小鱼干,可至今看到这种小鱼干还感觉腥得恶心。
文革开始后,地富反坏右分子严受管制,每次批斗走资派,他们都得去搬凳桌、搭台。走资派在台上批斗,地富反坏右分子一字排开,站在台下,低着头陪斗,一站半天。散会回家时,我碰到地主伯时说:“滋味如何?”他笑笑说:“这叫地富反坏右的碰头会,见到大家好好的都未死,心中也安坦。”平时他们不许出门走动,不许相聚说话,只有批斗时见个面,暗中问声好,知道大家还活着。
红卫兵有事无事地抓地主伯去游街。有一次游街回来,一到外稻坦碰见我,眉飞色舞地说:“今天游行我戴的帽最高,比某某走资派的还要高,走在最前面,锣敲的最响,后面跟着一队长长的红卫兵,给我喊口号助威,风光显(很风光)呵!”我说:“你是被游街的,不是游行。吹什么牛!”他压低声音对我说:“游行游街有何区别,不都是在街上走一圈么。”当时地主伯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常常还会被跪着批斗,可他总是一声不响地忍受着,乐观面对。
地主伯在解放前是柳市镇的红人,黑白两道都能应对自如,他常说:“做人要像铜钿,内方外圆,内心要有所坚持,对外要宽容大度,不要斤斤计较钱财得失。铜钿四只脚,人只有两只脚,人永远跑不过铜钿。”正因为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金银财宝积累不少,绸缎布匹堆满仓库,现 在的柳市新市街上园段的半条街区,都是他的后花园。1948年,地主伯着手筹备建造一座花园式五进庄园,砖瓦木料齐备,铜钿钞票多多。正兴孜孜准备建房时,1949年的一声春雷,将他的美梦惊破,房产被分,建材被搬走,金银被没收,田地也改姓,人被抓走,一家十来口人,挤住在三间屋东首的破披舍中。地主伯的生活从天上掉到地下,戴着地主的帽子,过着人不人、马不马的日子。
直到文革过后,邓小平上台主持国政时,地主伯的帽子也摘掉了,人身也自由了,大儿子已病逝台湾,二儿子也来信了,其他子女都已成家立业,村中人也不再歧视他了。他的生活变得轻松了,地主伯两老挤住在不足六平方米的老屋宕庭,一床一桌两条凳,床边是门,门边是路,直通舍中,阴暗透风,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可地主伯却自号为“晚娱室”。清闲时两老坐在床中吟诗作对,她吟上句,他接下句,声音苍老清越,似诉似唱,自得其乐。我母亲目不识丁,每逢此时,总会感叹地说:“地主伯两老又唱开了,衣乐啊食乐!”
地主伯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除了那段戴帽子的日子),现 在又开始了。1982年,当时上园胡氏祠堂是牛栏,破败不堪。他首先出面劝说胡氏村民要尊敬祖宗,不可数典忘祖,提倡孝敬上辈。他将二儿子寄给他的500元美金(当时相当于人民币5000元)全数捐出,作为祠堂改建的启动资金,通过多方努力,移掉牛栏,圈好围墙,将祠堂修好。当柳市镇整治市容市貌填掉金钩河(上园浃)时,又是他出面,提议乘势改建祠堂增加店面,收取租金,用于奖励后学。凡是胡氏子孙(包括女子)上高中、大学、考研读博一律给予奖励。上园村学风大盛,与此项奖励很有关系。地主伯常说:“佛堂寺院可以不去,祠堂不能不去,正月初一第一柱香,一定要敬献给祖宗。儿孙发迹,离不开祖宗的辛劳。”他晚年将积蓄的钱都用于修桥补路、捐助教育发展事业上了。
地主伯饱经风霜,横遭摧残,却能手脚灵便,步履潇洒地走完九十八个春秋,与他心态平和、宽容、乐观有关,更与他坚持散步、注意饮食习惯分不开。他常说:“以步代车”,“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他从六十多岁开始,一年四季,每天坚持饭后外出散步。有一天,他挥舞着拐杖(他拿拐杖做做样子,从没有真正用过)从外面散步回来,我温州的三姨母,正在我家做客,见到地主伯兴匆匆的拿着拐杖,精神矍铄,迎上前去打趣地说:“老伯,您精神真好,能活到百岁呵!”地主伯停住脚步,样子一本正经地说:“你这个小囡,这么没礼貌,一见面怎么骂我?”三姨母愣住了,一脸不解,地主伯接着说:“我今年已九十七岁了,你说我只能活到一百岁,不就只有三年好活了。”引得大家一阵欢笑。
地主伯从不忌口,吃什么都香,他最反对暴饮暴食,他说:“饭吃多了也伤胃,更不用说大鱼大肉汗酒,吃什么东西都要适可而止。”主张吃菜要跟时令走,菜熟吃菜鱼熟吃鱼,这是天生成给人吃的,暑天多吃带豆茄子、蒲瓜冬瓜,秋天食蟹,冬天进补。他说的进补是食补,如将牛蹄筋煨烂成冻,每天食一片(三四两重),或食甲鱼、河鳗、鸡鸭、红枣、莲子、小麦汤,每天限量食用。但有一样他平生最喜欢吃的食物除外,那就是肥肉,三层白批肉,猪蹄膀。地主伯生得瘦而不弱,骨硬筋健,如千年古梅,万年苍松一样,充满活力。1990年冬天,我因不慎摔断了腿,卧床休养,地主伯来看望我,我妻子正有一锅猪蹄煮在锅中,马上捞出一块斤来重的肥肉,端上来给他当点心,不想他吃完后说:“真好吃,还有没有。”妻子又送上一块,他又津津有味地吃完。当时他已九十五岁高龄,他说自己年轻时一餐可吃两三斤白批肉,都不会吃坏肚子,到老这个嗜好不变。
地主伯九十八岁时,他说自己完全可以活到一百多岁,想不到相依为命、比他小十二岁的老伴得病卧床不起,他觉得孤单,决定先她而去。他自己写好讣告、挽联,我现 在还记得挽联上的语句“归来矣!归来矣!寿终正寝;何处去?何处去?含笑而逝。”他先将祠堂首事叫到一起,安排好祠堂里的大小事情,又召集儿孙,吩咐毕家事,再三告诫说丧事从简,当夜十时,第九个儿子值夜,地主伯叫他先去睡几个小时后再来,第二天早晨四时,他无疾而终。第二天一早,我去看望他,掀开被单,见他面色如常,就像平时熟睡一样安详。世上多少富人,辛苦一生,积聚的钱财不知道怎样去用它;贫穷的人,又尤人怨天,不知道怎样生活下去。地主伯却能看穿名利,参透生死,活着,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归去,安安稳稳、平平静静的回去。我们的先哲庄子早就说过:“天地为春秋,死生为日夜”,“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地主伯深通此理,已从人超脱为蓬岛之神仙矣!当即赋挽诗一首相送:
铁骨嶙峋百劫松,风霜雨雪仍从容。
而今跨鹤乘云去,蓬岛仙山觅旧踪。
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戊子春于杭州文豪阁
个人画展
2005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山水画展
社会评价
2004年,《美术报》隆重推出了“浙江国画百家”,该报如此评价:“他的山水画,雄强、壮美、苍黑、深邃、博大。如长风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旨在表达一种哲理精神,民族气魄,乃天上不曾有,地上找不到,不是自然的真实景观,可又来自大自然,合乎天道和美的规律,是为可贵。”
名家评论
“为雁山传神”,你的雁荡山画的好。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邓白
“力创雁荡画派”,雁荡的精神气质被你抓住了。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旦宅
在传统的基础上下了功夫,且容各家之长而自有面目。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著名美术史家王伯敏
在章法造势,山石皴法,山石顽强生命力的表现上,都有极为鲜明的表现。毫不夸大地说,画家胡铁铮的画艺正在向大师的行列推进。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导师、教授、著名美学家杨成寅
对生活体念比较深,画风出来了,他的大构图,大气派在今天的时代中表现出来了。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大学教授林曦明
痛快淋漓,气魄大,信仰坚实,自信心强,有精神追求,构思立意不与人同,看了你的画有新鲜感,很振奋人心。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导师、教授贾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