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锡泉

时间:2024-06-07 21:14:45编辑:小简

贺锡泉的个人简介

贺锡泉(1944.2-),男,重庆江津人,成都工学院水利工程系毕业。知名环境风险学者,环境风险评价开拓者,非突发性环境风险论创立人;三峡工程论证专家之一。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资深高级工程师。曾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水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水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二等奖获得者,煤炭科学技术大会优秀专业技术干部称号荣获者。在环境科学领域卓有建树,载入《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人物传百科全书,入列“网址之家―科学家”。

人物经历

寒门学子

贺锡泉,出生在江津五岔场一个半农半手工业者家庭,一户位于綦河周边、几间小土屋构筑的陋室人家。这里风物宜人,民风淳朴。

明末清初,其祖上从麻城移民至此,以农耕为业,崇尚读书,到他祖父贺为翼(娶妻邓氏)时家道中落。贺锡泉之父:名生云、字天时,生于清光绪乙未年,当地一名石艺娴熟的匠人。母亲郭氏(祖籍重庆南桐)是一个独立坚强、吃苦耐劳的农家女,婚后育有两女(均夭折)一男。

贺锡泉聪睿好学,分别于1957年、1960年考入江津第一初级中学和江津第二中学(前国立九中)。他年少丧父,母亲苦心孤诣供其完成高中及大学学业。1968年,毕业于原成都工学院(现四川大学)水利工程系五年制本科。

他成绩优秀,勇于探索。1964年底,公共课《高等数学》结业,年级千人统考,取得成绩103分(满分100,选作题5分获3分),是极少数获得加分者之一。1965年,大三课程《水文地质》北碚实习后,撰写论文“重庆北温泉成因探讨”,力挺“横向说”,投稿《地质学报》。

边城岁月

1968年底,毕业分配到广安县代市农场劳动锻炼。两年后,调攀枝花矿务局(现攀煤集团)。十五载边城三线磨炼中,先后任团干部、教员和计划处助理工程师,1983年升任综合利用处工程师。
1978~1983年,制订并实施矿务局第一个环保工作五年规划(重点治理选煤水和建材厂烟气除尘等);率局环保科人员参加南京大学“渡口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科研课题;开始在《环境科学》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见后)。1985年,获四川煤炭系统科学技术大会嘉奖,并被授与优秀专业技术干部称号。

1983~1985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EIA研修生班学习,毕业后担任渡口矿务局环境监测站(筹)负责人。同期,提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风险评价”,受邀参加第三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作学术交流。

省院春秋

1987年进入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任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期间,主持(或主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库区二维流场计算研究》和四川省科委重点科研项目《成都市降雨径流污染研究》等课题并获奖;主持完成《什邡县石亭江双盛化工开发试验区环境保护规划》;主持(或参加)完成岳池县氮肥厂、忠县电厂、奉节电厂和万县电池厂等10余项技改工程环评生产任务。
1990年,学术上取得“环境风险”突破性研究进展,发表成果“非突发性环境风险研究”,该文为美国 E I 检索收录。自此以后,曾受邀北师大环科所、重大等作客座研究,参与研究生环境风险评价毕业论文指导。
2004年退休,2006年参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成就

倡导风险评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09-13)通过并实施,要求对“新、改、扩建工程,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自此,工程项目环评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但在对环境影响涉及风险评价方面,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尚是学界一疏知领域,为国人所陌生。

1985年,贺锡泉首倡环境风险评价,在国家刊物《中国环境科学》上,第一个公开发表论文“试议环境影响风险评价”,开国内环境科学及环评界先河。文中强调,拟建工程项目时,要对那些发生机率小、突发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如大坝溃决、化学品爆炸、核泄漏等)作出评价,并首次构架了风险评价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概率优化设计方案,以及万一失事时应考虑的应急计划和措施。

其概率优化方案分为:1.最大成功率案(只追求成功,不计收益或代价);2.最大收益案(收益至上);3.最小损失案(安全至上);4.最大可能收益案(如预测成功);5.最小可能损失案(如预测失败)。通过概率设计计算,可获取最大可能净收益案作为评价初步结果,再权衡其它因素后得到最终结果。

由此可见,环境风险评价之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风险分析,建设项目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预测其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施工运行期内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损害程度,给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使所建项目事故率、可能出现的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公众可接受水平。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试议环境影响风险评价”一文所列概率优化方案法,曾实际应用于攀枝花矿务局矸石电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文被评为《中国环境科学》1986年度创刊5周年优秀论文。

2004年12月11日,国家正式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04),对建设项目的立项、建设、投产、运行等都将接受风险评价的技术指导和把关,使决策更加科学化。该《技术导则》吸纳了他论文的所倡理念和初步技术构架,发布时距学者起步时间,滞后整整二十年。

开创非突风险论

1990年初,他率先在英刊发表论文:"《Risk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In Introduction(导言),especially pointed out,“This paper i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ly on accident risk assessment. As to nonaccident assessment, the author discusses it in another article ( A study on Non-sudden Environmental Risk,1990,chinese)”,表明即将推出非突发性环境风险研究成果。同年6月, “非突发性环境风险研究”一文在《中国环境科学》(1990年第3期)发表。通报自然科学领域内,一个崭新概念和学说的问世。

非突发性环境风险(简称:非突风险)研究,它是应用概率论和稳定性理论,自构建环境风险物理数学微分方程,通过引入Lagrange乘子将状态函数与约束条件相藕联,并按Taylor级数展开(在出事点)等一系列步程,最后迭代求解,开创性探索的结果(包括风险度和临界条件下各影响要素值大小的计算方法及示例),“揭示了一个当前尚未被人们深刻认识而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非突发性风险。”(见论文图册首页)。

非突发性环境风险,是相对于突发性环境风险所定义的概念。它有别于机率小、瞬发的、后果显见事故所造成的环境风险。通常指在常态条件下,区域控制的大气、水体、声学等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因环境影响要素值的正态波动及其耦合因子的相互作用,使所控环境质量级别发生偏离或破坏的风险,往往表现为后果不易显见的阵发性或延续性环境质量受损。

国际间,通行的环境风险评价,是针对突发性事故(或事件)对环境或健康造成的危害作的评估。而非突发性环境风险问题,由于它的隐蔽性,此前一直是人们的知识盲点。揭示和应对这样的风险,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环境和保护环境(比如敏感区的划定和保护、水域取水口位置设计、湖泊水质管理等),具有同等重要意义。自此,环境风险评价理应包括对非突发性环境风险的防范。

此外,揭示非突发性环境风险的存在,其社会意义和重要性更在于它广泛地告诫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特别是某些高精尖科研活动中,要具有非突发环境风险概念。比如以实验生物(生命)的育存为例,由于环境各要素值(无论于天然条件还是特置实验室条件),严格说来均是一随机变量,如果未考虑这一问题所设计的环境条件,无论多精良,都有可能存在某种不确定性风险。其环境裕量值越小,风险度则越大,事先应有缜密计算和运作,以防患于未然。

这一前沿成果已为众所公认,为该领域后续专家的拓展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一直方兴未艾。也是高等学校教材《随机过程与随机微分方程》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三峡工程贡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先后主持(或主研)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七?五"期间,重点主持完成了国家《三峡库区流场研究》课题,为三峡工程的论证和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峡库区流场研究》,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编号:75―16―06)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将使三斗坪以上江段变成河流型水库,研究计算库区流场的二维或三维分布,这是预测岸边污染带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也是三峡工程决策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河流上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后,形成广阔的水域,水面加宽,水深增大,流速减缓,比降变平,河床特征改变,使得库区流场发生巨大变化。该流场研究中,借鉴了国外Kalkwjk通过Delft水力学实验室39米长的弯道模型试验、和水利部南京水科院三峡工程长模型的试验结果,并多次在重庆狮子滩水电站长寿湖作类比示踪试验和相应水文测验。

成果计算中,采用坐标正交变换下的二维水流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法。通过泊松方程桥接,演换而来的边界拟合坐标系统,在满足Dirichlet边界条件下,将物理平面上的任意区域,转换为新系统上的矩形区域,使得较为复杂的河道或河道型水库的流场计算成功地前进了一步,较好地处理了河道边界复杂、计算域长宽差比大及河弯的影响,经实测数据和模测数据验证可行。本成果推演其正交拟合坐标系(、)下,流场(Z,)联立偏微分方程组为:

在河道等水位线图上,将计算域纵设167网格、横设33网格,对上面方程组采用算子分裂法差分运算,预测175米设计水位下,入库保证率为90%最枯月平均流量、连续7天最枯日平均流量、连续15天最枯日平均流量下的流场分布,用控制断面流场和试验率定流量参数作为校正。

《三峡库区流场研究》,1992年获“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作一览

学者自1981年起,在国家《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丛刊》、《环境科学动态》、〈环境工程〉和《大自然探索》、《上海环境科学》等核心期刊及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发表(或宣读)论文数十篇;著有《环境科学论文集》和《什邡县石亭江双盛化工开发试验区环境保护规划》专作。

主要论作简目(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
1.对J 江一元污染物(COD)迁移方程的推求。《环境科学丛刊》,第2卷11期(1981,科学出版社) .
2.J 江底质中重金属分布的一个相关矩阵。《环境科学》,第4卷2期(1983,科学出版社 ).
3.稳态和非稳态排放对河流的直接和延迟耗氧。《环境科学》,第5卷3期(1984,科学出版社).
4.渡口水环境中的铍及其饮用水标准。《环境工程》,第6期(总第12期)(1984,冶金工业出版社).
5.河门口山区河谷地带大气扩散规律初探。《大自然探索》,第3卷4期,(1984,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6.一个悬移污染物在河流中迁移扩散的二元数学模型。《大自然探索》,第4卷4期,(1985,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7.从聚氯乙烯中析出的氯乙烯及其与水中氯反应的研究(译)。《环境科学动态》,第2期(198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8.试议环境影响风险评价。《中国环境科学》,第6卷5期(1986,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用Sep-pak C18型吸附柱富集天然水中罗丹明B和罗丹明WT的方法(译)。《环境科学动态》,第10期(1987,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0.非突发性环境风险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第10卷3期(1990,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城市径流非点源污染运动波模型初探。《上海环境科学》,第9卷8期(1990,上海环境科学出版社).
12.Risk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Vol.1 No.2(1990).
13.污染带单宽流量分布参数研究。《上海环境科学》,第11卷9期(1992,上海环境科学出版社).
14.三峡库区长寿段二维流场计算研究。《四川环境》,第13卷2期(1994,四川环境编辑部出版).
15.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wo Dimentional Flow Field at Changshou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dyanics,ICHD,1994.
1995年后主事环境工程,在四川省水环境专业学术年会上宣读、发表会刊论文:“三峡库区技改工程环评综述”、“对河流二元污染迁移扩散模型的质疑”和“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等。指导青年学者发表论文“基于随机方法的湖泊水质风险性分析”(2009)等。

获奖与评价

1983年,获四川省重大科技研究成果奖(主研)。
199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研)。
199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85年,获煤炭科学技术大会优秀专业技术干部称号。
1986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称号。
1990年,获四川省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人才)证书。

1984年,中国著名流体力学与生物力学家、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的康振黄教授,据给该学者一封信中赞勉“获悉你近年在环保研究方面努力工作,成绩显著,非常欣慰!环境科学研究在四化建设中作用重大,望坚持下去,开拓前进。” 举荐其参加第三届全国流体力学家学术会议(1985,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环境报》(1986年9月23日)以“煤海中的乌金”为题,曾这样报道:“人们常说,在矿区开展环保工作难。但知难而进的贺锡泉无论在开拓矿区环保工作中,还是在钻研业务、繁荣环境科学上,都做出了成绩。几年前,他不怕困难,跑遍了百里矿山。于1978年首次制订了全局第一个环保工作五年规划,并主持上马了一项项环保工程。可以说,全矿区沾染治理工程都凝结着贺锡泉同志的心血,为改善矿区环境做出贡献…”。

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夏军,2002年在其论文《基于灰色概率的非突发性环境风险度量化方法》中援引贺锡泉的论作称:“而另一种是非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它是当前尚未被人们深刻认识而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 环境系统的非突发性风险.。即通常环境影响评价所确定的无论达标排放还是总量控制排放,都存在着对该目标下环境质量破坏的潜在风险。作为算例给出了该方法应用于嘉陵江苍溪段有机污染风险度的估算。”

该学者入列”网址之家―科学家“:500强第126。

人物轶事

1.沉默的往事

这是发生在大变革年代初,一段值得钩沉的师生往事。
据记述,1982年底,时任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的康振黄教授,被推选进入四川省政府领导层,一个党外人士兼专家学者在川首次担任副省长,分管教科文卫领域的继续拨乱反正,包括落实知识分子专业归队。
一天,康先生在批阅省科协送呈的报告里,了解到仍有不少专业人员用非所长。其中,就有该学者在环境科学领域已崭露头角,但仍未归口的汇报。 康先生进一步了解情况并派秘书到科大(原工学院)查阅了该学者当年的学习表现后,将其推荐参加1985年在国防科技大学召开的“全国第三届流体力学学术会”,这是力学界的一次盛会。让人意外的是,公务繁忙的康先生也以力学理事一员与会,两位都同来自当年工学院的师生,相遇在异乡的学术讲坛上,第一次见面相识。尔后,康先生按政策将其从边城调入省级科研机构,从事专业工作。
知遇康先生后,适逢“七、五”期间,国务院召集412位专业人士,分十四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重新论证;以风险论露头的他,被确定为承担环境专题下三峡库区流场研究项目的负责人,率领课题组历经三年艰辛圆满完成任务并获奖。其后,创立非突风险论,揭示非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存在,告诫人们注重自然环境(或实验环境)这一新问题。

2.未冕的学者

学者早于上世纪80年代所首倡的环境风险评价,时过20年后,直到他已退休的2004年12月,国家才以《技术导则》正式建制并实施。

2006年10月,国家人事部责成四川省人事厅以川人(2006)24号函致谕该学者:”我们对您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表示祝贺,对您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敬意。在下一次的推荐选拔工作开展以后,您可以参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条件,依照上述程序和条件申报“。

官方姗姗来迟的见证与肯定,却无奈于在职参选的限定,他憾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擦肩而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曾经的山呼海啸,走过的荒原阡陌,都已成过往。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摘自人物日志)

上一篇:季子

下一篇:韩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