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平的个人简介
1989-2003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中子散射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和内部技术报告三十余篇。1998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4-1999年任助理研究员,2000年起任副研究员,2001年起被聘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所级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简介
姓名: 郭立平
职务/职称: 副教授
学习简历
1985-1989 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学士
1997-1999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
2000-2003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
工作简历
2003-2005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后,从事同步辐射技术(X射线散射和X射线吸收谱学)及其在材料微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奖励基金之奖励;
2005-今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离子束技术应用和材料科学研究。
科研课题
1. 中子粉末衍射两步法结构精化软件包开发, 中国核工业科学基金,主持,已完成
2. La1-xSrxCoO3系列化合物的中子衍射研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青年科学基金,主持,已完成
3. 中子散射技术及应用, 国防预研某子专题项目,曾任项目组长、副组长,已完成
4. 中子粉末衍射谱仪升级,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横向合作课题,主持,已完成
5. TiMo合金及氢化物的同步辐射研究,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主持,已完成
6. 利用中子衍射技术研究TiMo合金及氢化物的晶体结构和氢原子占位特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申请单位负责人,已完成
7. 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子散射工程, 国家“十五”和“十一五”重大科技工程子工程项目,青年骨干
8. 用中子衍射研究氘对D(H)LAP等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中国核工业科学基金,参加,已完成
9. 静电场作用下α-碘酸锂单晶的中子衍射研究, 中国核工业科学基金,参加,已完成
10. 中子单晶四圆衍射谱仪改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合同研究项目,参加,已完成
11. 高效率铍过滤探测器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合同研究项目,参加,已完成
12. 半结晶聚酯(PET)的两相共存结构的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参加,已完成
13.加速器-电镜联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负责电镜和离子束分析技术,在研
科研成果
1. 应用同步辐射实验技术研究了FexNi1-x薄膜、GaN薄膜、稀磁半导体Ga1-xMnxN薄膜、离子注入形成的纳米颗粒等低维材料的结构,在Phys. Rev. Lett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2. 负责对建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重水反应堆旁的国内唯一的一台粉末中子衍射仪进行了升级改造,将谱仪的探测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更好地满足了国防预研和国防基础研究等课题的需要。该工作2003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技术改进一等奖;
3.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工程中子散射子工程的青年骨干,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子散射谱仪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工作,对新建谱仪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检验和优化设计,为CARR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数据;
4. 作为主要人员承担并完成了对国内唯一一台四圆中子单晶衍射仪的升级改造工作,使谱仪的自动化程度、可采集衍射峰数目、样品处中子通量等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该工作1994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技术改进一等奖;
5. 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对我国自主研发并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新型非线型光学材料L精氨酸磷酸盐(LAP)晶体的中子衍射研究工作,搞清了该材料具有优异激光变频性质的结构机制。该工作1998年获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6. 参加并完成了国内第一台高效率铍过滤探测器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应用该谱仪观察到高Tc超导材料YBa2Cu3O6+x的奇异高频膜和反常散射强度,为揭示高Tc超导机理提供了新的实验线索;
7. 发展了测定半结晶高聚物结构的一种新方法,可以测定半结晶高聚物中结晶相和非晶相各自的结构参数,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半结晶聚酯的结构表征。该工作2005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8. 研制了一个粉末衍射数据处理程序包CPOWDER,该软件可应用于材料的结构、织构、相变、颗粒度、微应力和结晶度等研究中,曾提供给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单位的有关用户使用并获得好评。该工作2003年获第三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三等奖;
9. 发展了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分峰拟合新方法,并独立开发出基于该新方法的数据处理软件MCPROF。该软件可以完成对复杂衍射谱图的自动分峰拟合,且具有获得全局最优解的能力。该工作1999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第十三届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二等奖;
研究方向
1. 离子束分析技术(RBS、PIXE、HRPIXE、ERD、NRA及沟道效应等)的发展和应用(材料、考古、环境、地质、生物医学等)
2. 加速器电镜联机及材料科学应用
3.离子束材料改性和新材料合成、宽禁带半导体和硬质涂层材料研究
4. 同步辐射和中子衍射在材料微结构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