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敏的个人简介
何燕敏,女,蒙古族,1962年5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内蒙古自治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一级导演。
创作的主要作品有舞蹈《顶碗舞》《盛装舞》《向天歌》《吉祥颂》《布里亚特人家》《暖雪》,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等,编导的舞蹈作品曾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金奖、服装金奖、音乐金奖,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文华奖音乐舞剧杂技剧类优秀剧目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等奖、最佳节目奖,全军文艺汇演总导演一等奖等。担任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晚会、东盟博览会、国际民歌节等重大活动的主创导演。常年下基层采风、慰问。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先进文艺工作者、北京军区“十大女杰”。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
2020年11月8日,参加的综艺节目《大幕开启》定档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
人物经历
何燕敏出生在军人家庭,16岁在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参军,走遍了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的每一个哨所。军营培养锻炼了何燕敏,使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特别是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像是一位亲人,见证了她从少年时期的舞蹈演员成长为舞蹈艺术家。见证了她从随团慰问演出,到带领文工团演员多次登上了舞蹈艺术的最高领奖台。
何燕敏是骑兵的后代,从小生活在军人家庭,后来她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军人。“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述骑兵的故事,讲骑兵们如何克服困难。但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骑兵的威武、潇洒。长大以后,父亲告诉我,那是u2018骑兵精神u2019。”何燕敏说,一天,她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照片――一身戎装的父亲骑着骏马,高大、潇洒。“我注视着那张照片很久。我当时想,那一代军人很多已经逝去,但骑兵精神却仍然在边防部队留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边防军人。”
把骑兵精神搬上舞台,用舞蹈的语言来诠释边防战士们戍边卫国的精神,这一灵感的涌现,使何燕敏在短时间内就编排出《我的父亲》。“我很幸运我生活在一个充满深厚文化的地方,更幸运出身在军人家庭又能穿上军装,站在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接过他的接力棒。”何燕敏说。
2020年11月8日,参加的综艺节目《大幕开启》定档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
主要作品
舞蹈作品在近几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文艺汇演上,何燕敏的作品屡屡获奖。并且在第八届全军文艺汇演中,何燕敏获得全军总导演一等奖。由于何燕敏在军队文艺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她已经被收录到即将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当中。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中,何燕敏创作的舞蹈《向天歌》和《快乐的布利亚特姑娘》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银奖。
何燕敏创作的歌舞作品《吉祥颂》经过央视春晚导演组若干次的严格审查,登上2011年中央电视台兔年春节联欢晚会。
荣誉记录
2007年和2008年,何燕敏连续两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场舞的导演。分别创作了《花开中国年》和《飞向春天》两部作品。她在208年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上创作了作品《女子弹拨乐与情景舞蹈天鹅》这使她从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编导成为了一个能够驾驭国家级大型晚会的导演,也成为了中国舞蹈届一致公认的一线编导。
2007年在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总决赛中,一台雍容典雅、大气磅礴的《盛装舞》以9.992分的最高分一举获得大赛的金奖;
2009年在为建国60周年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第五场的舞蹈“吉祥草原”华丽曼妙、令人惊艳;
还有2008年央视春晚开场舞蹈《飞向春天》和久演不衰的《顶碗舞》、《漠柳》、《快乐的布里亚特姑娘》都是她的作品。
她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被首批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进文艺工作者”称号,而这一殊荣在全军也仅仅有50余位获得者。国家文化部为她颁发了“中国人口文化奖”,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八红旗手”,她是弘扬蒙古族舞蹈的杰出贡献者。草原和军队是何燕敏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她继承了父辈老一代革命军人的品质,献身到部队文艺工作当中。在她军旅题材作品的创作中,融入了她民族的情感、民族的元素和对军队深深的挚爱。她创作出了《我的父亲》《漠柳》等大量军旅题材的舞蹈作品。
2015年9月15日,何燕敏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共同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