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万祥的个人简介
何万祥(1915--1944),本姓朱,参军后改名为何万祥。甘肃宁县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6团2连连长。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基本内容
何万祥(1915--1944),本姓朱,参军后改名为何万祥。甘肃 宁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6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29岁壮烈牺牲。何万祥在13年的革命生涯中,参加过长征,经历大小战斗400多次,屡立战功,曾5次负伤,3次荣获 战斗英雄称号,名扬山东战场,为国家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何万祥高大英俊,行动敏捷,头脑机灵,打起仗来总是冲在最前头,在军队中流传着许多他 英勇善战的佳话。1936年2月,中央红军东渡黄河,何万祥被选为“渡河先遣队”队员。他和其他队员一起驾着5条小船,冒着敌人的密集射击,全力向前拼冲。刚到河心,何万祥的小船被冰块撞了个 窟窿,何万祥一边射击,一边用 脊背堵住洞口,保证了小船安全冲到对岸。一到对岸,何万祥不等船停稳就飞身跃上了岸边,第一个冲到敌堡跟前,炸掉了敌堡,和战友们一起,一举攻破了 阎锡山吹嘘的“攻不破的黄河防线”。何万祥被誉为渡河英雄,受到军团首长的高度赞扬。
后随部队挺进山东,1939年8月到达鲁南。1939年夏季,何万祥开始担任一一五师某连副连长,在部队攻打剡城时,他奉命阻击敌人增援,带领53名战士坚持1个多小时,连续击退了300多个日本鬼子4次轮番冲锋,成功地掩护了大部队和群众转移。1943年11月19日夜,何万祥化装成群众,利用敌军中的内线,巧妙地打开赣榆城城门,埋伏的兄弟部队迅速进城,将1600多名日 伪军全部俘虏。
1941年1月下旬,随部队驻苏北一带,滨海军区部署的歼灭汉奸匪首朱信斋的战斗打响,奉命攻打桥町伪军据点。朱信斋为匪多年, 作恶多端,所带的3个中队400多人据守在一个地势险要而又坚固的工事里,兄弟部队进攻数次难以攻克。何万祥接受任务后,冒着连天炮火,用驳壳枪加手榴弹,轰开了敌人第一个 地堡,接着又带领一个班一口气占领了个地堡和一座 炮楼,将朱部从东南角逼入西北角,最后用“烟攻”使朱信斋 束手就擒,为滨海人民除了一大害。 战斗结束后,到部队干部轮训队学习数月。结业后,分配到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六团二连任连长。同年,山东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此后,在郯城战役、赣榆战役等诸次战役中,屡担重任。
1944年春,鲁中军区集结万余兵力,以及14个民兵中队,以 鲁山为 中心,在周围300里的战线上,发动了第三次讨伐伪“铁杆汉奸” 吴化文的战役。何万祥所在的六团一营参加了这次战役。3月25日夜,三连连长何万祥率领战士到达 大泉庄 虎山东侧,截断敌团部与虎山守敌的 电话线,拂晓前投入战斗。何万祥带领战士勇猛地冲到土围子跟前,察看清地形后,他指挥二连一名机枪手和三连部分战士迂回到围子后面牵制敌人,自己率领二、三连全部战士突入围墙内,经过十多分钟激战,占领了各地堡及 壕沟,俘敌20余名,缴枪数10支。这时,敌人炮楼内重机枪又开始疯狂射击,三连二排排长高英忠中弹牺牲。何万祥见此情景,振臂高呼:“炸掉敌人重机枪,为高排长报仇!”即率领战士箭一般地冲向炮楼。当他们进入炮楼时,敌人已退到炮楼最上层。何万祥随身摸出两颗手榴弹,顺着阶梯带头往上冲。刚上到第二层时,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何万祥在战场上以机智勇敢出名,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关心战友,常常将新军装送给战士,自己的一套军装破了又补,补了又破,一直穿到牺牲。通讯员有病他亲自给做饭、洗衣,深受战士敬重。1944年7月7日,山东军区在 抗日战争7周年纪念大会上,授予二连“战斗英雄连”光荣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的连队命名为“何万祥连”。山东军区文工团编写了《我们的连长何万祥》歌曲一首。解放后,当地政府将何万祥牺牲时的大泉山改名为“ 万祥山”,将山下公路命名为“万祥路”,并在山顶立了一座石碑纪念他。1983年,宁县人民政府将烈士遗骨搬迁到县城烈士陵园安葬。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 山东电视台特摄制 电视专题片《我们的连长何万祥》,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英雄传》一书中介绍了何万祥的生平及英雄事迹。
人物事迹
沂河之源,有先烈的事迹流淌;山东屋脊,有英雄的旗帜高扬。
地处鲁中的沂源县,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坐落于该县石桥镇的万祥山,因状如卧虎,又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老虎山”。虎山之巅,确有虎将长眠。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的英雄连长何万祥,就牺牲在这里。
走进沂源县烈士陵园,“革命烈士何万祥之墓”就在举目可及之处,122字的碑文,概括了何万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13年革命生涯,经历大小战斗400余次,先后5次负伤,3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简短的履历里,满是闪光的数字,让观者动容,令闻者震撼。
“何万祥自小给地主放羊喂牛,受尽磨难,16岁时,他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陕甘工农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个子不高,站队时常在排尾,但机智勇敢,作战时总冲锋在前。”据沂源县委党史办主任武善锋介绍,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刚入党不久的何万祥被选入“渡河先遣队”。过河后,他带头冲向地堡,在号称“攻不破的黄河防线”上炸开一个缺口。战役胜利结束后,他被表彰为渡河英雄。
战斗让英雄成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万祥所在部队被编入八路军第115师,他随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平型关一役,115师官兵与日寇短兵相接,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敌汽车100余辆,缴获大批武器、食品、衣被,取得了八路军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当时,一线冲锋的身影里,就有何万祥。
“与日寇的浴血战斗,让何万祥从一个勇敢的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沂源县人武部政委李孝东感慨地说。1939年夏天,已担任副连长的何万祥,随所在部队挺进鲁南创建抗日根据地。《沂源县志》记载的两次战斗,将他的战斗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1943年1月21日,何万祥带领53名战士在城北门阻击从马头镇增援郯城的400余名日军。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他率部同敌人展开白刃战,顽强打退敌人的4次疯狂进攻,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同年11月19日夜,何万祥率24名突击队员化装成群众,巧妙打开赣榆城门,接应主力部队顺利入城,毙伤俘虏日伪军甚众。
1944年春,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侵华日军完全陷入战略被动。然而英雄连长何万祥,却不幸牺牲在抗战胜利的前夜。3月25日夜,鲁中军区组织讨伐“铁杆汉奸”吴化文,何万祥在率部进攻大泉庄虎山山顶的伪军炮楼时,喉部中弹,壮烈牺牲,生命的指针永远定格在了29岁。
壮士以身殉国家,军民同悲悼忠魂。为了纪念何万祥,山东军区将他生前所在连队命名为“何万祥连”,当地抗日政府把他的牺牲地“老虎山”改名为“万祥山”。英雄的逝去,激起的是军民痛击敌寇的怒火。次年5月,日军第53旅团旅团长吉川资,被击毙于万祥山下的石桥镇内。
硝烟已散尽,记忆未淡忘。信步于今天的万祥山顶,昔日围墙、堑壕、碉堡的遗迹依然可辨。遗址中央,“何万祥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放眼四周,满山翠柏,树木蓊郁。石桥镇镇长刘峰告诉笔者,何万祥烈士牺牲后,每年清明,周围群众都会自发前来祭奠,在山上种植松柏。当地村民说,每到秋时,漫山黄栌红叶遍染,既如英雄血,又似战旗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瞻仰、缅怀先烈。
伫立俯瞰,山腰处,挑角飞檐的何万祥纪念馆已经开工,即将拔地而起;凝神细听,山风飒飒掠过耳畔,仿佛在日复一日地高声咏唱:我们记得在西北高原上,你离别了你的牛羊,走进毛泽东队伍,从此一生在战场……你这战士的旗帜,不幸牺牲在大泉山上。可是你永远活在咱心上,我们的连长啊何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