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峰的个人简介
韩振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市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首席专家。韩振峰教授先后主持、主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时代要求》《社会主义的辉煌前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等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本内容
韩振峰 韩振峰
韩振峰,男,生于1959年,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近年来,韩振峰教授先后主持、主研《社会主义的辉煌前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时代要求》等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近年先后出版《国情学》、《人生哲学新编》、《青年世界观导向》、《青年人生观导向》、《青年方法论导向》、《爱国主义教育词典》、《思想政治工作通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邓小平教育思想论纲》等著作十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数十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文摘类报刊转载、转摘。
因为韩老师所获成就很多,并且增加速度较快,所以以下各项仅列举部分。
部分荣誉称号:
1995年9月被评为河北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青年专家;
1998年12月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0年9月入选河北省社会科学专家“五十人”工程;
2000年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
2002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曾入选《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辞典》、《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家辞典》、《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传集》、《中国新闻人物(95)》、《中国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等辞书中。
部分获奖情况:
《邓小平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独特贡献》1997年5月获河北省教育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1998年11月获第三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著作二等奖;
《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探析》1998年10月 获河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修养观》 1998年11月获河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规律和机制》2002年6月获河北省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弘扬邓小平理论主旋律》2002年7月获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研究》2002年10月获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部分学术及社会兼职:
11个省级和国家级学会、研究会的会员、理事或秘书长
保定市政协委员
曾任河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等职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委
部分主要承担课题:
1、《社会主义的辉煌前景――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7BZX】(2005年正式结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KS】(2005年5月批准立项);
3.《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时代要求》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6年批准立项)
4、《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委托课题】(2005年5月批准立项);
5、《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委托课题】(2002年5月批准立项);
6、《党群关系与党的作风建设研究》 2005年度河北省党建研究课题。
部分主要著作:
《人生哲学新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青年世界观导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青年人生观导向》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青年方法论导向》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爱国主义教育词典》 中国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人格塑造与人生修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改革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平教育思想论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思想政治工作通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部分发表论文:
▲2002年:
1、“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2年9月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教育报》 2002.11.6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价值 《学术论坛》 2002年第5期
5、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论纲 《学海》 2002年第5期
6、贯彻“三个代表”与加强党的建设 《经济日报》 2002.9.16
7、论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山西高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0期
8、当代政治文明建设论纲 《求实》 2002年第10期
9、政治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10、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统一 《学术探索》2002年第6期
▲2003年:
1、西柏坡精神与“两个务必” 《中国教育报》2003.3.5
2、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 《中国教育报》2003.3.1
3、坚持“两个务必”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年第4期
4、中共三代领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
5、“三个代表”:党的本质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辩证统一 《理论导刊》2003年第2期
6、三大文明协调发展问题探析 《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7、毛泽东现代化思想论纲 《天中学刊》2003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03年第4期)
8、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理论月刊》2003年第1期
9、新世纪?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第1期
10、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观的新发展 《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1、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论纲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3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04年第1期)
12、“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学习论坛》 2003年第1期
13、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 《山西高校社科学报》2003年第6期
14、三大理论成果 关系一脉相承 《重庆社会主义学报》 2003年第3期
15、三大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革与开放》 2003年第5期
16、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思考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8期
18、试论“两个务必”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论坛》 2003年第9期
19、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山西高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20、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改革报》2003年12月22日
▲2004年:
1、提倡“大公无私”精神真的过时了吗?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第11期;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人民日报》2004.1.5;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创新 《中国教育报》2004.1.6;
4、对理论创新内在规律性的科学认识 《光明日报》2004.2.11;
5、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论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3日;
6、邓小平尊师重教思想探析 《中国教育学刊》2004第8期;
7、国外创建“学习型社会”特点探新 《上海教育》2004第11期;
8、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十大贡献 《河北日报》2004.7.11;
9、理论创新问题初探 《天中学刊》2004年第3期;
10、试论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 《党政干部学刊》2004第4期;
10、邓小平的人权理论新探 《人权》2004年第4期;
1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动力观 《山西高校社科学报》2004年第8期;
12、试论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 《社会主义论坛》2004年第8期;
1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观的理论贡献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9期;
14、邓小平人民政协理论的科学体系 《人民政协》2004年第8期;
15、试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华魂》2004年第12期。
▲2005年:
1、试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劳动价值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3期
2、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探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5期
3、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 《光明日报》2月2日
4、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人民日报》11月30日
5、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光明日报》11月30日
6、保持性别公正建设和谐社会 《光明日报》11月30日
7、试论诚信教育的重大作用 《上海教育》第6期
8、试论国外学校的节约教育 《上海教育》第10期
9、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问题 《党政论坛》第11期
10、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探索》第12期
11、毛泽东对党风文风学风概念的科学界定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第12期
▲2006年:
1、正确处理思想意识领域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2期
2、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当代经济价值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研究》第2期
3、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历史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2期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新探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体现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4期
6、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6期
7、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3期
8、“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新荣辱观探索 《理论视野》第5期
9、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破除“认识误区” 《道德与文明》第4期
1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体系 《前进》第7期
1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红旗文稿》第14期
12、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研究》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