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仁均

时间:2024-06-03 04:24:05编辑:小简

韩仁均的个人简介

韩仁均,作家、赛车手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从小热爱创作,曾在故事会等杂志上发表大量故事和小说并获奖,韩寒受其影响,也开始对阅读,写作,摄影以及书法感兴趣。韩仁均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担任亭林镇文化站站长,工作后期在金山报和金山区文化局工作,现已提早退休。代表作品有《难成眷属》、《寻找小霸王》和《儿子韩寒》 等。

人物简介

作家韩寒之父,在1997年以前曾是个多产的作家,并多次获奖。韩仁均从小爱写东西,曾经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过学,后来病退,到离亭林不远的朱泾的文化站工作,他也有文学梦,是一个爱写文章的小作家,是上海市金山区委宣传部主办的《金山报》的编辑。出版的作品有《儿子韩寒》。

主要作品

1980年,韩仁均散文《棉花》,获《青年报》“祖国颂”征文一等奖。《笔名之战》获全国百字小说大赛三等奖。(1980), 1983年,《妯娌》(1983年)获《青年报》“青春似火”征文鼓励奖, 1986年《头版头条》(1986年)获《文科月刊》文科杯二等奖,《寻常百姓家》(1987年)获全国首次“当代农民小说征文”入选奖,《特异功能》(1989年)获环境文学征文优秀奖,《现代画展》被收入江西省出版的《微型小说选刊》1990年,韩仁均 《暗号照旧》获《故事会》第五届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三等奖;

1991年,韩仁均的作品《难成眷属》获中国最佳新故事奖

1992年,韩仁均的作品《难得糊涂》获第七届《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一等奖;

1993年,韩仁均的作品《寻找小霸王》被《故事大王》读者评为1993年度“我最喜爱的故事” (小注:这个年度最佳奖虽说是读者评的,但不知有木有猫腻)

1994年,韩仁均的作品《压在箱底的花棉袄》和《新官上任》获第九届《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二等奖;

1994年,韩仁均《养猪难卖》获中国新故事学会第二届全国微型故事赛微型故事奖;

《没有盗贼的失窃案》获1995年《故事大王》好作品奖,《退一步海阔天空》获《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超短篇故事三等奖。

1996年,第十一届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韩仁均《退一步,海阔天空》,获超短篇故事三等奖。

1997年,韩仁均的作品《局长下乡》获上海市故事创作讲演大赛二等奖;

1999年,韩仁均的作品《第一笔生意》获上海市新民故事大赛二等奖;

2008年,韩仁均出版《儿子韩寒》 。

网络书店

2009年4月,韩仁均在儿子的建议下,在淘宝注册开店,专卖韩寒的签名书。除了打发退休后的无聊时光外,最重要的就是方便韩寒的“粉丝”。

韩仁均说:“除了《三重门》,韩寒就再也没有进行过签名售书的活动,很多读者会把韩寒的书邮寄过来要求签名或者写些鼓励的话,由韩寒签好再邮寄回去。”他笑着说,“这样太不方便了!开个专卖签名书的网店,至少可以保证读者都可以得到签名版本的正版图书。”

韩仁均却表示他不会把店做大,甚至有可能缩小,一切以韩寒的意愿为主。

由于韩寒的名气太大、读者太多,小店开张第一天竟被挤瘫痪了。读者们的热情让淘宝的自动监测系统难以招架,韩仁均的网店被判定为涉嫌炒作信用。此后几天,韩仁均只要一上旺旺就被挤爆,不能回复,也不能留言。“我一下懵了,无法登录会导致已经拍了宝贝的数百个单子无法发货。”韩仁均说。焦急的他忙托朋友跟淘宝客服解释,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小店也恢复了正常运营。“开张伊始,一天几百单的订货,超出预想的10倍,这使得我们几乎没有熟悉网购流程的时间。于是一下子全乱了:来不及发货,重复发货,多发货,少发货,错发货……人家几年都不一定碰得到的问题,我们一个星期里全遇上了。”提起刚开店的那段历史,韩仁均感慨良多。

关于家教

韩仁均夫妇喜欢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周围的人都了解这一点,所以韩寒出名后,媒体打电话或通过其它途径采访韩仁均,其同事毋须征求韩仁均的意见都会善意地替他挡驾。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愿显山露水的家庭里儿子成了一个公众人物,并且立即成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派争论的焦点。这种巨变突如其来,做父母的似乎毫无思想准备:这是自己家里的韩寒吗?

“除了他休学时我签了字外,我还真想不出在什么地方帮到了他。如果是我逼他读完书,托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然后进了个什么事业单位之类这种成功那就是百分之一百来自于我了。”

当有人问怎么看待儿子的成功时,韩仁均如是说。

“教育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学会生存”

韩寒的父母心里最清楚,韩寒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超出了他的同龄人,显得很有主见。夫妇俩也常常被韩寒反诘得无话可说。

韩寒10个月大时,父母把“上、中、下、大、小”等字写成小卡片,尝试着教他认字,当他们问小韩寒“上海的上是哪一个”时,不会说话的韩寒能从这些卡片中挑出“上”字来。韩仁均和妻子那时仅仅觉得孩子还算聪明。

韩寒读小学时,家里那本钱钟书的《围城》被他翻得破旧不堪,父母仍然没在意。等韩寒读到初二,突然间在一个月内写出了10多篇小说、散文,并陆续在《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时,父母才感到有些吃惊。

多年以后,韩寒和他的父亲都提到这样一幕,在松江二中的校长办公室,多门功课不及格的韩寒和父亲办理退学手续。当着他们的面,当时的校长叫来一位品学兼优并且会代表学校出国交流的学生促膝长谈,而韩寒和父亲就等在旁边。

离校时,韩寒只带走了许多平时买的“闲书”和上万封全国各地大部分是中学生的来信,教科书一本也没带。韩仁均心里犯嘀咕:休了一年学又怎么样呢?儿子还能回到课堂吗?

从校长办公室出来后,父亲韩仁均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儿子,以后再也不要给别人看不起你的机会。

这十年来,韩寒因其新作不断和一些标新立异的言论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其实初二的时候,韩仁均就发现儿子很有写作潜力,只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他并没有对这一点给予过多的肯定和鼓励。韩仁均读过韩寒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上的文章,身为父亲的韩仁均由衷地感慨:一个初二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思想深度,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所以后来学校要韩寒休学,韩仁均难受一阵后马上想通了,并且还这样去做妻子的思想工作:“孩子要走自己的路,就让他走去。教育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学会生存。如果他生存得好,又何须走考大学这座独木桥。”

韩仁均深知一个人没有单位,没有固定工资和奖金,没有养老保险和公费医疗,什么事都靠自己,这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对于韩寒的未来,包括父母在内,没人可以为他去设计。

正如《皇帝的新装》所能传递的画面信息那样,韩寒与他背后的众人,众人与他们背后庞大的社会体系,形成的是相互之间极为鲜明的对比却又是极为和谐的赖生,他们之间的咬合愈紧密,便愈能真实地折射中国社会的忧思,正如韩仁均感叹的那样:我的家教失败了,儿子却成功了。

上一篇:贺俊鸿

下一篇:桂敬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