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小城的个人简介
纪小城(1928―),原名纪光烈,字小城,陕西岚皋县铁佛寺人。基本内容
幼随父母辗转南北,少年时曾就读于西安、户县、安康诸学校。深受鲁迅、巴金、朱自清等人的作品熏陶,酷爱文学创作。17岁时,在安康县立中学读书时,发表反映抗日战争处女作《胜利后的希望》。1947年考入铭贤学院,因院址迁成都而辍学。受聘岚皋中学任国文教员。岚皋解放时,协助组织召开解放军与中小学师生“庆祝岚皋解放联欢会”,深得五十五师政委张明、副政委王文英赏识,遂与在校部分学生入伍,被破格任命为师文工团教员,负责编导。当年,为配合巩固部队,创作发表了小歌剧《送子归队》。1950年,调师政治部任文艺干事负责部队文艺创作。1951年,他开创群众性练兵快板运动,受到西北军区及十九兵团兼陕西军区奖励。1953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英雄的幼苗》在《青海日报》连载,并获青海省第一届文学创作一等奖;1954年,当选青海省第一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58年,在部队组织发起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和小小说创作运动,受到军区表彰。1959年,调任师文工队队长。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红仙女》在《电影文学》发表后,引起全国各制片厂竞相争拍摄权。后纪小城将其改编成六场大型歌剧《红鹰》,代表解放军总部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是年,还参加整理修改歌舞剧《战地音乐》,在京演出。1964年调兰州军区政治部任专业作家,当年即创出独幕话剧《第一流风格》。1965年,兰州军区以纪小城创作的独幕话剧《刺刀见红》参加西北五省汇演,被首都戏剧界誉为“全国独幕剧的代表作”。还参与编辑出版了百万字的传奇作品《平叛英雄传》,以及纪实文学《西山口之战》等等。文化大革命”中,纪小城被“莫须有”的罪名开除党籍,复员回岚皋。直到1978年平反,恢复政治名誉,重返兰州军区。1979年,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任专业作家,并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