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曾樾的个人简介
黄曾樾(1898~1966年),字荫亭,号慈竹居主人,永安城里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四日。他的祖父黄汝铭,曾任尤溪、长乐、福清等县县学教谕。
个人简介
黄曾樾(1898―1966),字荫亭(荫庭),号慈竹居主人。福建省永安县人。清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1898.4.24)生于长乐县(其祖父汝铭,清贡生,时在长乐县学署任职)。父闽庠,清末维新人士。曾樾三岁,伯父梓庠(清光绪丁酉拔贡)逝世,无子;汝铭以曾樾承嗣于梓庠。曾越四岁,随生父闽庠返永安原籍。在永安,有祖传平房一座,基地三亩。曾樾,六龄入私塾,十岁入闽庠创办的去毒社(宣传禁止鸦片烟毒)小学(1)。曾樾自幼勤学,奠定古典文学基础。
参加马尾海军学校的反腐败斗争
辛亥(1911)革命,福州光复。民国元年(1912)10月,海军部将船政前学堂改称制造学校,后学堂改称福州海军学校(航海和轮机),总称马尾海军学校。是年春,黄曾樾考入制造学校,习法文。入学时学校宣布制造班要攻读八年四个月(即足一百个月)才毕业,且无寒暑假和节日(2)。制造校设甲、乙、丙、丁、戊五班,黄曾樾分在甲班。由于他勤勉好学,成绩优良,曾三次年考获奖(3)。到1917年,制造甲班已授完中级学科,即高中的基础课程,而造船专业尚缺师资。而此时,“当局只以个人的爱好,作培养人才的方向,不顾国家的金钱,学生的光阴,真堪痛恨!加以学校当局,腐败极点,日夜陶醉于酒肉和赌博,……” (4)延至1918年初夏,甲班中有爱国心的热血青年学生,为了“要唤起学校,要唤起海军部的觉醒”,乃经过周密组织,掀起了一场反腐败的罢课斗争。黄曾樾是参加这次反腐败斗争的积极分子。这些学生从马尾乘船到福州,并急电海军部,要求惩办腐败,斗争取得了胜利。“海军部责令船政局长陈兆锵(铿臣)收拾残局,”“七月,由海军部派军学司司长曾宗巩(幼固)来校改组,表示接受我们的要求。”“当时,撤职者有校长、佐理官、学监、总教官、军需官及部分教官。” (5)但事后,为首罢课的欧阳推被开除,甲班同学“也有一半决定不攻读下去。”(6)黄曾樾即已在校学习8年(未满100个月)而未取得毕业证书就决定不继续攻读的10名甲班学员中的一人。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1919年,中级修业期满,因为高级设备不够,遂辍学。适南平中学和第三师范需要数学教员。” (7)这样,黄曾樾离开了马尾海军学校。由于他“修业期满”,尤其是掌握了法语、法文,为嗣后赴法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海校参加反腐败的罢课斗争,则显示青年学生时代的他就满腔爱国热忱,疾恶如仇。
赴法留学,获理工和文科双学位
民国8年(1919)春,曾樾到南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兼南平第四中学国文教员。是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我国盛行留法之风。1920年冬,根据福建军政府之令,永安县政府决定以县府津贴和亲友资助的方式,选送黄曾樾等三人(另二人是雷化文、冯作舟)赴法留学。
曾樾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入法国朗西大学数理系,翌年转入里昂工业专科学校学土木工程,1924年毕业,得工程师学位。曾樾嗜好文学,复入该校文学系攻读。1925年8月,以优异成绩从里昂大学文学系毕业,并获“最荣誉”博士学位,其毕业论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比较》为早期向欧西评介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专著,被里昂大学刊行且列入国际各国立大学交换丛书。为这篇毕业论文作序的法兰西研究院通讯院士埃德蒙?戈布罗称赞道:“这部对中国古代三位伟大哲学家的研究专著,阐明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二十五个世纪以来这种影响的扩大……。在旧大陆,处于极端对立的两种伟大的文化,经过多少世纪的互不了解之后,现在渴望互相靠近,互相补充。您将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一名优秀的开拓者。您即将带回贵国一点象征着法兰西的灵魂的东西;通过这本书,您也将给我们留下一些属于中国的灵魂的东西。”(8)当时(1925.8.12)里昂新闻报纸曾以整版篇幅发表评介文章,刊登曾樾照片,在法国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法国赫里欧市长曾约见黄曾樾,建议他留在法国深造和工作。但被他婉言谢绝:“感谢市长先生的关怀,但我不能享受里昂政府的官费,因为毕业后我要回国工作。”(9)再次表现出他对祖国的热爱。在20年后的1945年,曾樾在回忆往事的《题旧里昂新闻报纸》一首七绝诗中吟云:“无端姓字动鸡林,廿载苔岑负愧深,多事劫灰闽峤烬,却留残影证伤心。”(10)
回国后,在文教、交通各业显才华
民国14年(1925)10月,曾樾回国,回到家乡永安。翌年夏天,应聘于北京女师大任教,教授法国文学。闲时受聘于海军舰队司令甘联H为家庭教师。从此结识甘之女儿甘贤,同年与甘贤结为夫妻(11)。1927年,应福建省交涉署之邀返闽任该署科长。此间,参加中国国民党。3月,省建设厅厅长丁超五请他到建设厅任科长。
曾樾于公务之余投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近代古诗“同光体”闽派师主)门下,为说诗社社员,接受老师衣钵,努力钻研古诗文,成为陈衍的得意门生之一。他还协助陈衍编纂《福建通志》。曾樾古文本有根底,今更长进。陈衍《石遗室诗话》中有一节专论他的诗:“……归国从余游。致功诗、古文、词者甚挚。诗工绝句。……”说诗社同仁,他的挚友陈海瀛为他的《慈竹居集》作序,云“同门友黄君荫亭诗,志士苦心,别有怀抱,七言绝句最工,次则七律、五古,石遗师评语也。……文则华滋博赡,擢经籍之菁英,以神其运用,奇不戾于法,丽不流于靡,……扬之高华,按之沉实,可贵乃在此。” (12)此间,他还在格致中学等校兼任教学。
民国17年(1928),由福建省派往南京参加全国交通会议,遂被留在交通部为法规委员会委员,参加起草交通法规。民国19年任南京市政府参事,旋调任南京市社会局局长。在职一年,因不满国民党内部派系之争,辞职南归。居榕期间,曾随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丁超五赴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宣慰华侨。民国21年冬,再度入聘交通部秘书。适万国邮政联盟在开罗召开会员大会,黄曾樾作为中国邮政代表团参赞参加会议。并趁机考察埃及国情。会后,黄曾樾还应邀到世界各国考察邮政,历经英、法、意、瑞典、波兰、苏联、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巴西、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历时一年半。勤勉的黄曾樾,回国后又执笔做了两件事:一、参照外国邮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出一份改善中国邮政的计划,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的勾心斗角,使“计划”成为泡影。为此,他在一首诗中叹道“赋f有才空叹息,为龙无友只吞声。”(13)二、将他考察埃及的心得写成他早期有代表性的著述《埃及钩沉》(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期间,曾樾还将多年从师陈衍的心得辑成《陈石遗先生谈艺录》(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抗战期间的迁徙流亡生活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曾樾于1938年秋随交通部内徙长沙,旋随迁入川。在国难迁徙的旅途中,曾樾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亡,常表忧国忧民之情怀于吟咏中,写下了不少悲怆激情的诗篇,如《北宁道上》、《闻南京藏书尽失》、《湘黔道中杂咏》、《湘黔道中》、《双江》等。其中《北宁道上》云:“榆关不守守滦河,灞上群儿奈尔何?来吊桥头新战迹,居人能说已无多。”“纵教海水都成泪,难写塘沽过客哀。解事飚轮如电掣,不容北望首千。”“车厢睡眼正惺忪,震耳枪声顿地隆;料想是人应不尔,断知豺虎挺威风。”“狰狞X目虎狼军,行旅谁教与兽群;一带津榆存告朔,收回失地漫云云。” (14)
到重庆后,曾樾被调任后方勤务部秘书、勤务部编辑处少将副处长等职,从事抗日兵站史编辑和战时国外军事资料译编工作。曾樾视此职务“是一闲曹,无事可作。”(15)民国30年(1941)8月,调曾樾任滇湎路监理委员会秘书,参加管理后方运输工作。曾樾在重庆前后任职六年,与章士钊、李石曾、张大千、马子谷、徐悲鸿等交往甚笃。他把想回闽工作的愿望告诉章士钊,经章牵线,促成他在民国31年6月离川回到福建省战时省会永安。次年5月,福建省政府任命他为省驿运管理处副处长,统筹管理粮、盐运输事宜。
民国32年(1943)初,曾樾之夫人子女自沪返榕,他亦请假回榕接眷归永安原籍安家。曾樾在永安任职期间,倡议成立永安地方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会,并亲自设计永安翔燕大桥(即西门大桥),还创办永安县立初级中学,亲自出任校长,且设立“黄太夫人奖学金”,奖励成绩优良的贫困学生(16)。此期间,还在其乡间家中将学龄儿童集中于家中庭院,由其妻教书、习字。全家为培育乡间儿童,付出心血和汗水。
抗战胜利,出任福州市第一任市长
民国33年(1944)10月,黄曾樾任福州市政筹备处主任兼林森县(闽侯)县长,因当时福州还被日军侵占,他只在闽侯县小箬乡上任。民国34年5月中旬,闽海重光,曾樾随军进入市内。8月15日,日本投降。1946年元旦,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曾樾出任福州建市后的第一任市长。
从接篆市政筹备处到出任市长,在抗战后期和光复伊始的艰辛条件下,曾樾殷勤负重,着手整顿市政,恢复民生和工商业,尤其是注重恢复教育事业,拨款修复沦陷期间被破坏的校舍,并发放教职员薪水(工资)。在他积极筹划下,福州两所公立中学、38所公立小学,短期内复课;20余所私立中小学亦相继开学。他还积极筹集福州国民教育基金,为提高师资素质、严格辅导、改善待遇、充实中学医疗设备等,不遗余力;他常到学校讲演,激励学生“今日读书,他日为社会服务。”因而深得福州教育界和市民的拥戴。然而,他的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也得罪了某些人,当时有人揭发某中学校长曹某有贪污舞弊行为,他经核实后,即给曹某撤职处分。曹某的兄长是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要员,怀恨在心,攻击“黄市长无能”;三青团头头戴仲玉、特务严灵峰,也伺机诬蔑。市政府主任秘书陈某接受贿赂,不经市长同意,私下将没收归公的汉奸房屋批给私人。事发后,黄曾樾不顾情面,立即给陈某以撤职处分。对国民党派系斗争中的种种黑暗,黄曾樾难忍无奈,仅就职一年就愤然辞去市长职务(16)。他在《一年来从事市政的感想》中写到:“我个人的政治信念是民主第一。……高度民主政治是建在人民高度的教育水准基础上。这里所谓教育水准的提高,并不是指一二人或一部分人的高深学术,而是指全民教育程度的总和。所以,国民教育的普及是民主政治的前提,福州光复以来,不惜万难,复兴各级学校,提高教师素质和待遇,目的就是在培养健全的公民,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 (17)黄曾樾注重教育事业,始终如一,事迹感人。他的从政“感想”阐明的观点,60年后今天视之,仍闪熠着光辉。
维护国格,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国35年(1946)8月,调任福建省政府顾问。翌春,离闽赴宁谋事。适教育部长朱家骅以旧属之谊聘曾樾为教育部主任督学、参事。这年夏天,曾樾以国民党提名资格,从南京回原籍福建省永安县,参加“国大”代表竞选,“得五万八千票,以超过全县人口半数当选。”(18)翌年冬,留守教育部,代理“青年失学就业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南京教育部工作期间,有二三事值得一提:①维护国格,拒收美国救济。抗战胜利后的恢复阶段,南京有一批美军物资要发放,美国战后救济总署找到教育部要把一些物品送给小学和幼儿园,但美方提出在赠送仪式上要让儿童在接受赠品时做出感激的姿态,由他们拍摄电影拿去宣传。曾樾认为这样做有损国格,即与美方交涉,最后拒绝了这项“救济”。②为避嫌,放弃送子出国留学。1948年,天主教有保送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名额。当时曾樾的儿子黄河在清华大学成绩符合保送条件,就到学校开证明寄给在南京的父亲,认为“事已十拿九稳,只等通知”。但却杳无音讯。原来该教会正在申办一所大学,要经教育部审批,曾樾会参与讨论。为避嫌起见,曾樾没将黄河的“证明”交给教会,放弃了黄河出国机会。③1948年夏天,东北的一位大学校长想在南方办一所大学,要经过教育部审查批准,找黄曾樾“走门子”,且送来美钞、金条,也被曾樾坚决拒绝了。(以上三事,摘自黄河的回忆《父亲的清正廉明点滴》)
关键抉择,迎来解放
民国38年春,人民解放军逼近南京,国民政府仓促迁广州,教育部在福州设立驻榕办事处。国民政府曾迭催其随府迁穗,而黄曾樾以“老母年高,不宜远游”,婉言拒绝,乃自请回闽,协助“驻榕办事处”工作;旋在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担任教务长,且发挥他的擅长主讲中国文化史。此时,解放军入闽势如破竹。黄曾樾面临前途的进退抉择。曾樾之次子黄河在北平清华大学就读,常邮回进步书刊,对其思想影响颇深。而国民政府教育部新任部长杭立武则接连三封电报,催曾樾一同赴台,且许以高官(教育部次长之职),曾樾置之不理。曾樾对他的好友钱履周教授说:“国民党政府之腐败,已丧失民心。再跟着他们跑,毫无前途。”两人同约,决定留在福州等待解放。(19)这是他一生关键的抉择。
发挥擅长,毕生献身教育、文史事业
1949年“8?17”福州解放。解放后,曾樾继续在福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教,讲授投影几何。翌年10月,调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任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讲外国文学。嗣后六年,历任中文系系务委员会委员、院务委员会委员,他勤勤耕耘,对教研室及院、系工作做出贡献,且被选为福建省语文学会理事。
黄曾樾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潜心尽力于教学与科研,除整套《外国文学教学提纲》的讲稿外,还完成《博马舍研究》、《邓揲笛芯俊贰冻伦蠛O壬殡埂贰队谰鹾蜕泄懵继轿返戎觯ㄊ指澹K坏D谇嗄杲淌彩诜ㄓ铩⒎ㄎ模胰刃奈M夥敕ㄎ淖柿希ǖ笔备V菡夥矫嫒瞬畔∪保巫尾痪敫ǖ嫉敲徘蠼痰哪昵崛恕=萄Э蒲兄荆S胫坑亚闹堋⑷钗餍⒒剖凫鳌⒅@錾忍肝穆垡眨写栊牡谩S捎谒炔┩ㄖ泄诺涫模殖┫肺魑幕患染ㄎ摹⒎ㄓ铮嗤ㄓ⑽模磺冶甘Ю砉ぶ叮婵晌酵ㄖ形鳌⑾睦恚谘Р┭В窝а辖鳎鞣绱酒樱畹猛手抻ё又把觥(20)
1957年1月,曾樾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福州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21)1964年后,他应邀为福建省委、省府机关领导干部讲授中国古典文学。省委送钱给他,不收受。后改送大字本马克思列宁著作,他引以为荣。(22)
黄曾樾酷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有收藏考证古籍和古砚、印章之癖;每有所获,欣喜异常,且必叙记作序。其中辑入他的《慈竹居集》者即有二、三十篇。如《得河马负图砚记》、《高盖禅院宣和钟拓本》等,征引凿凿;如《素心兰室诗序》、《素心兰室印蜕序》等,辞意俱赡。1956年,他因病提前退休,仍陆续整理《左海珠尘》、《慈竹居丛谈》等,未完稿尚有《李商隐诗补注》、《顾亭林诗集补注》等。
“文革”冤死,得到平反昭雪,高风亮节留人间
正当黄曾樾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余热、著述弥勤、晚霞生辉的时候,1966年“文革”动乱开始。在“横扫u2018四旧u2019,批判u2018权威u2019中”,曾樾被诬为“牛鬼蛇神”;1966年10月11日,在福州市乌山路住所黄曾樾被迫害致死,终年68岁。他在临终前给子女信中还留下“党是无比英明的,绝不会冤枉我”的肺腑遗言。
黄曾樾冤死的当天夜晚,其在福州的妻子被“遣送”到闽北山区。家中收藏的古籍、古玩和大量著述遗稿尽佚。
1978年9月29日,福建师范大学为黄曾樾同志做出平反昭雪的决定,指出“强加给他的一切不实之词,必须推倒。”“应予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福建师范大学成立黄曾樾同志治丧委员会,于1979年1月18日举行追悼大会,悼词给黄曾樾一生以公正的评价。(23) 黄曾樾先生已离开我们近四十年了。正如他的一位晚辈学子袁蓉芳写的回忆文章题目所说的“留在人间的思念”。(24)他的博学、清廉、高风、亮节,将永留世间。
注释
(1)(7)(12)黄曾樾:《自传》及履历表、“交代材料”等。见福建师范大学档案室黄曾樾档案。
(2)(4)(5)(6)张宝骐:《福州光复后海军马尾制造学校甲班学生罢课的前后经过》。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1年9月版,第109~115页。该文附有“罢课后同学情况表”,内计列罢课后离校的10人,在曾樾名下说明“先期在南平任教,不久留法”;留校续读毕业的12人,包括该文作者自己。陈贞寿《图说中国海军史(中册)》载“福州海军制造学校毕业生(甲班)”12人(2004.10.福建教育出版社,第512页)所列名单与张宝骐上文相同。可证黄曾樾等10人确未取得“毕业证书”而离校。
(3)(8)《永安市志?卷三十七人物》《黄曾樾传》,中华书店1994年4月版。
(9)(11)(13)永安市关工委、永安市方志委《永安历史人物》载陆超虎《不为利禄所诱的教授黄曾樾》(1996年1月版,第62~67页),《福州市志?卷八人物传》(2002年12月方志出版社,第661页)。
(10)黄曾樾:《慈竹居诗抄》(抄本)。诗中“多事劫灰”句,指抗战期间,福州曾两度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12)陈海瀛:《〈慈竹居集〉序》(抄本)。黄曾樾:《慈竹居集》、《慈竹居诗稿》、《慈竹居诗续》、《慈竹居丛谈》等,计约四、五十万字。
(14)黄曾樾:《慈竹居诗拾》(钱履周辑,抄本)。
(15)《福州历史人物》(第六辑)1992年11月,第102页。
(16)《福州市志?第八卷人物》第661页,《福州历史人物》第103页,《永安县志?卷三十七,人物》第1163页。
(17)黄曾樾:《福州市政府施政报告(民国三十四年七月至三十五年五月)》及黄曾樾《一年来从事市政的感想》,见福州市档案局档案。
(18)《永安县志?卷三十七,人物》,第1163页,《福州市志?第八卷,人物》第661页。
(19)(20)(22)萨本:《黄曾樾》。《福州历史人物》第六辑,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福州市社会科学所主编,1992年11月,第104页。《永安市志?卷三十七,人物》第1163~1164页。
(21)《福州市志?卷八?人物传》第661页。
(23)福建师范大学:《关于为原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退休教授黄曾樾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讣告》、《悼词》,见福建师范大学档案室“黄曾樾档案卷宗”。
(24)袁蓉芳:《留在人间的思念》,载香港《文汇报》1984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