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谏的个人简介
黄谏(1403年一1465年),宇廷臣,号卓庵,又号兰坡,明代庄浪卫(今永登县)人。明正统七年(1442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迁侍读学士。
人物简介
黄谏,字廷臣,号卓庵,又号兰坡,明代庄浪卫(今永登县)人。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成书的《平番县志》的《人物志》中记载,黄谏于明英宗正统七年(壬戌,1442年)考中探花(殿试一甲第三名)。按定制赐进士及第,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之职,人称“黄探花”、“黄学士”。
人物经历
黄谏考中探花在当时庄浪卫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消息传来,庄浪卫人群情激奋,欢欣鼓舞,他们在庄浪卫城文庙大殿壁上凿出十六个大孔,希望以此举达到让孔圣人的文气外溢四散,让更多的庄浪卫人金榜题名的目的。《平番县志?建置志》记载的“卧碑条例”八条,也是在黄谏考中探花后才刻石八块立于庄浪卫城文庙中的。
黄谏考中探花后,举家迁往兰州。在兰州中央广场东侧路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约一百米长的小巷,其北端路东为黄谏遗宅。该巷因探花黄谏及其后裔曾居于此而一直被称为“黄家园”。
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因忠国公石亨下狱死,黄谏受牵连陂贬为广州府判。他讲学著述,发展当地文化。广州城内井水咸涩,他查阅方志,询问老者,实地勘查,在越秀山发现甜水井,人称“学士泉”。后来,又遭诬陷,押往北京,卒于途中。他去世后归葬于永登城西。《平番县志?地理志》记载:“编修黄谏墓,城西四里许卧牛山,有碣。”
著作评价
黄谏是明代知名学者,才华横溢,诗文并茂,著有《书经集解》、《诗经集解》、《使南稿》、《从古正义》、《兰坡集》、《兰县志》等。他的史诗《铙歌鼓吹》描写了明初徐达在安定(今甘肃定西)之战中大败元将王保保的英雄业绩,在甘肃广为流传,内有"伊昔战定西,王师气百倍……势如山压卵,宵遁留空垒,兰州古金城,守将真雄伟"等句,气势磅礴,音韵铿锵,今犹为人传诵。而《游五泉山》诗中,“水结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的清幽境界;“共夸城外新兰若,自是人间小洞天”的美丽风光;"明朝再拟同游赏,竹里行厨引涧泉"的高情逸致;以及《游山寺》中“乱山横峙水回索,石洞深藏岁月更”的自然景色;“佛寺尚存金错落,宝珠常映日光明”的绚丽风物,体现了诗人满洒、旷达的才人韵趣。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他为庄浪卫连城藏传佛教寺院大通寺撰写了《敕赐大通寺记》,由连城四世土司、庄浪卫土官指挥使鲁鉴刻碑石立于该寺的鹰王殿中。他在此碑记中写道:“余谓庄浪乃古河西五郡之一,去京畿甚远,虽王化所渐被,而能明圣人之道者鲜,使不兴兹教以范围之,则强戾之心斯盛,乌能望其化于善哉!然善固人心所具之理,人皆有之,既不遵圣教以复其初,而是教之所以化人心以归于善,亦可尚也。”这充分表达了他期望故乡民众人心归善的赤子之情。他曾写有一首《游五泉山》的诗:“水结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共夸城外新兰若,自是人间小洞天。僧住上方如罨画,雨余下土应丰年。明朝再拟同游赏,竹里行厨引涧泉。”诗人赞颂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表达了他关心农事的情怀。
外交
黄谏还是一位知名的外交家,明朝曾多次派他出使安南(今越南)。他撰写有议定迎诏坐次及却赆等仪式的著作十多种。后被谪广州府判,讲学兴文,从游者甚众。黄谏卒后,广州人立亭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