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杉杉的个人简介
胡杉杉 90后作家,出生于1993年,现已出版诗集《蝶舞》,诗歌、散文曾发表于《青年文学家》《诗刊》《青年作家》《中国新生代》等多家文学刊物近百篇。诗歌,散文,小说现已共发表近五十余万字。另兼有数篇论文发表于《长城》《理论观察》等刊物。经推荐被评为第四届、第五届“唱响春天”全国青少年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形象代言人。曾获宜昌市 “文学达人”文学称号。
人物简介
胡杉杉 90后作家,出生于1993年,现已出版诗集《蝶舞》,诗歌、散文曾发表于《青年文学家》《诗刊》《青年作家》《中国新生代》等多家文学刊物近百篇。诗歌,散文,小说现已共发表近五十余万字。另兼有数篇论文发表于《长城》《理论观察》等刊物。经推荐被评为第四届、第五届“唱响春天”全国青少年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形象代言人。曾获宜昌市 “文学达人”文学称号。被多家媒体给予过采访及报道。曾应邀为动漫片《嫦娥奔月》作主题三部曲《九天九歌》。现系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少年作家学会会员、世界华人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宜昌市作协理事。曾任中国90后作家联谊会副主席。曾获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全国校园文学一等奖等多项全国性文学大赛奖项。从小因运动神经损伤致行走障碍至今。酷爱读书的她,一直把书籍当成指引前行的精神图腾。现就读北京师范大学。
基本资料
姓名:胡杉杉
身高:164cm
星座:狮子座
生日:1993 7 25
语言:汉英法德意西日
学历:本科在读
缺点:有时有些苛刻。
座右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最喜欢的笔具品牌:Montegrappa Cartire Parker
最难忘的事情:9岁时经历两次大手术
最高兴的时候:当创作出一篇自己满意的作品时
最喜欢的颜色 黑色 白色 深蓝 咖啡色
最喜欢的音乐类型 西方古典音乐
最喜欢的作家 博尔赫斯 伍尔夫 庞德 托马斯哈代 叶芝 兰波 加缪 川端康成 残雪 史铁生
最喜欢的画家 梵高 伦勃朗 马列维奇 安格尔
最喜欢的书籍 《红楼梦》《莎士比亚全集》《雪国》《理想国》《战争与和平》《务虚笔记》 《局外人》《存在与虚无》
最喜欢做的事: 看书,写作 听轻音乐 绘画 写词 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
最希望做的事:将来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最喜欢的音乐家:巴赫 舒伯特 门德尔松 比才 李斯特 德彪西
杉杉的书香华年
三岁,读《格林童话》。六岁,的音乐,读《一千零一夜》《道德经》。七岁,读《诗经》、《论语》,写完人生第一篇诗作《明月》 八岁,读红楼。 十一岁,读拿破仑传。读《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等。 十二岁,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完稿。 十四岁,读《精神现象学》《纯粹理性批判》 至十五岁,读完五百余部中外小说、资治通鉴、二十五史。 至十六岁,读完百余本原版英文小说及诗歌集。其中最爱《the waste land》第二部诗集完稿。 至十七岁,读完三百余本哲学论著。第一部文学评论集、第一部散文集完稿。 十八岁,第三部诗集完稿。 曾被《三峡日报》《三峡商报》《三峡晚报》《楚天都市报》《广州青年报》《三月风》等多家报刊及电视媒体采访报道。曾于北京及宜昌等地举办作品专题研讨会。其文学作品被文学界众多前辈及著名作家给予高度评价。杉杉的诗歌中有一种贯穿始终的音韵美,其文风悠远而深邃,纯粹而优美,宁静而婉约。与众多90后作者的青春题材书写相比,我们在杉杉的文学世界里看到的是一种对人性与人类存在终极意义的追问与凝思,还有对文学本质的一种坚守与追寻。这一点在青年作家中实属难得。 少年早成的她,与之相应的却是一如始终的谦逊与温和。90后作家这个标签在她的身上,少了90后的浮华,却多了一份作家所特有的深沉与睿智,纯粹与清雅。
文学理念
她的文学理念是以灵魂的深度将文学超度。她一直将文学视为我精神深层永恒的追寻。对于文学,她一直以一颗最纯净的心去创作、去守护、去阅读。在当今日渐喧嚣、人浮于事的社会倾向中,还文学一片本真的净土,守护文学本原的纯粹,她认为,是作为新一代文学创作者,义不容辞的精神使命!作为新一代的文学创作者,她认为应该用敏 锐的目光与深邃的思想透过世界的表象进行对整个宇宙的本原的探索、对人类所有多维复杂的精神空间进行一次又一次深刻的设问。以文学的优美与纯粹来诠释与思考哲学深 处的思辨与升华内质的理性是她所追求的文学指向与意味的延伸。定位: 杉杉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纯文学作家,学者,文学翻译家。希望能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发展与世界文学的交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媒体相关报道
三月风专访节选13岁开始写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蝶舞》,里面充满了“生命”、“灵魂”这样华丽、婉约、早熟的词藻,15岁作品付梓印刷,她已对当年的作品十分不满,“感性的东西太多了 一点我想做一个灵魂漫步者”。“你听听别人怎么说”,母亲有些担心女儿的滔滔不绝。胡杉杉从老子说到了尼采,从莎士比亚说到宗教,中间捎带站在学术的角度上批判当代文化、道德、教育 上的一些宏大命题。这期间,她从沙发换到了轮椅上,又从轮椅挪回沙发,“坐在不同的地方思路也会不同”。即使偶尔被递过来的水杯暂时打断思维的勾连与跳跃,她仍可以从任一角度接续她 的主题。 对于17岁应该干什么,胡杉杉显然有着跟同龄人不同的理解,即便在北京这个短暂停留的家中,她依然在房间中摆满了各类书籍,说话时会情不自禁地引用或用英文表达,如果不是轮椅的禁锢,这 也许会是另一版本的蒋方舟,胡杉杉在中西语境背景下建立的严肃、反思与批判的话语体系更突显了她与众不同的古典气质。。。。。
三月风:最近在读什么书?
胡杉杉:最近在复习《理想国》,我读的书很杂,比较喜欢古典的东西,《全球通史》,《资治通鉴》,会经常反复地去阅读,特别是史记,西方哲学给我的影响也比较大,比如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对精神价值的观点等等。一个写作者,你对终极问题去设问,肯定要对整个人类历史有一个纵观的深层关注,对人类的命运走向有深层分析、理解和眺望。
三月风:你怎么看文学、哲学、诗?
胡杉杉:文学的认知和对文字把握的境界,应该有全人类的视角,解剖人类心理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哲学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更多诉诸于理性、权威,是深层次的理性,文学更多是主观意识对表 相的接受和独有的主观感验,受潜意识的支配,而潜意识又根植于深层理性:对世界的看法,人生观、价值观,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在外化的瞬间是无理性的。 诗作为一个独有的语言载体,最接近哲学,我9岁以后写古体诗,后来受西方文学影响,写十四行诗,读莎士比亚,还有济慈、拜伦的诗,一个优秀的诗人要具备全人类的大胸怀,他的哲学修养不可避免有时代烙印,但他的思想可以阅尽人类历史的沧桑,诗人是人类灵魂的恒点,它反映的整个精神、文化的走向,也是整个人类意识的某种轮回。
三月风:你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
胡杉杉:我的作品早期情感的抒发比较浓,现在则更多理性,情感是文学的源头,而内核的纯粹和意味的延伸可以到达某一个高点,我希望能以一种文学的程式和表达方式,让精神获得美学升华,诠释整个人类的多维复杂的精神空间,对这个空间进行深刻的设问。 我比较欣赏现实批判主义,真善美,美和善应该是能达到合一的,但真实往往是丑陋的,首先应该有一种揭露意识,我们去读乔伊斯,尤里西斯,看到很强烈的反差,他们对人性丑陋的描写从各个方面影射着肮脏和丑恶。但我写小说可能不会是这个风格,可能跟残雪像一些,语言偏向于唯美一点,跟我的审美倾向有关系,可能会比较温和。
三月风:你很喜欢上世纪80年代?
胡杉杉:对,我也很喜欢上世纪20年代,那时候的胡适、更早一点的梁树民我都很喜欢,还喜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是中西文化结合得很好的一个年代,像张爱玲的作品,风格上既又有古典美,又有一些欧化的,我做学问写文章追寻的也是中西文化大语境的融合。
三月风:你怎么看传统的价值?
胡杉杉:80后90后是担负中华民族复兴非常重要的一代,必须要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具备世界公民素质,首先就要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整个世界精神走向,社会走向有一个自我认知和理解。我觉得古典的很多东西现在是很难超越的,比如《老子》,《道德经》,里面蕴含的精髓我觉得可以升华到一种宇宙哲学,多少后人在研究,提炼,加以自我的诠释,现在国外思潮涌入,造成国人思想内核的复杂和演变,有的人一个月能写三四十万字,都是速成的东西,往深刻了去搞还好,但很多是半吊子,孤立性地去读书、做学问,没有把真正的心灵投入到研究中去,再怎么研究也只是对前人观点的摹写或者跟随,很难完全领悟精髓,很难真正超越。
三月风:你认为“现在的时代很糟糕”,主要指什么?
胡杉杉: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很糟糕,为什么80后90后会迷茫?比如脑残现象,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但90后其实是替罪羊,他们的问题更多是对整个社会教育、人格教育的反讽,现在的教育更多是功利化而非内心化的学习。真正的教育,首先要让人有自我俯视的能力,为什么现在的人总是会受社会浮华的侵扰,就是内心定力不够的一种体现。
现在80后90后吸收西方文化也好,中国传统文化也好,几乎是把糟粕都吸收过来了,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理念,比较僵硬化,改革往往都是表面的改革,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各方面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是长远的影响,本世纪我们都在过渡期。
但我还不是完全的悲观者,这一代人最终还是会胜利,这个群体本身在知识构建的过程就会有很多叛逆的东西,这很正常,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年轻人相比于他们的父辈来讲,也是叛逆革新的,创新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反叛,从这个角度是有推动意义的。美国有垮掉的一代,我们最终会比那一代人幸福一些吧。
广州青年报专访节选 记者:据我了解,在你很小的时候,你就已经看《红楼梦》了,至今已读过25遍,是吗?这本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杉杉:我的确读过《红楼梦》二十五遍,这本文学巨著给我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她的确堪称中国
古典小说文学的一座不可逾越的巅峰。同样也是在反映那个特定的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典籍。确切的说,这部书并非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而是给我的文学功底与语言运用美学方面带来了较深的影响。我从8岁读《红楼梦》,每读一遍因为阅历和文学理解力的增加而都有不同的感受。《红楼梦》不仅仅其思想性极其深刻且文本语言美学性到达了一个机会不可逾越的高度,没有极其深厚的对中国古典文学和语言的驾驭能力,写出如此深刻而浩瀚的巨著,根本不可想象。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可以将《红楼梦》的思想内指与语言精妙掌握,那么便掌握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中最独特也最深入,同时也是最优美的部分。总而言之,甚至可以这么说,正因为爱上了《红楼梦》,我才爱上了中国古典小说文学。同时,还有一点,我想说,从某种角度在《红楼梦》中也揭示了一个文学的终极境界,那就是“真事隐,假语存。
记者:我们知道你是一个特别不容易的女孩子,在身体上遭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很大的磨难,你如何看待这些磨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它对你的写作有重大的影响吗?曾经埋怨过命运的不公吗?杉杉:我从小因神经性的损伤,导致了下肢的行走障碍。我从小经历了四次手术和三次的休学。从小以来,掐指算来在医院里的日子累计起来也有五年了。同时,也正因为休学的治病之余,我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时间读文学方面的书籍。我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从黑塞的《荒原狼》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从《二十五史》读到《资治通鉴》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到钱穆的《中国思想史》,正是大量的文学阅读和多维学科的相关深入涉猎为我的写作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那段在医院里的日子是我永生难忘的,除了要接受手术后病痛对我意志的考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处境,让我感悟到了更多,让我的人生追求的信念更加坚定。所以,可以说我的灵魂在病痛中获得了再生的洗礼。也许正因为这样,我才有了对整个生命、世界、灵魂等等更深层次的某种思考,让我深藏在灵魂深处的慧根更早的开悟。让我写作之中更多了一种强烈的终极追问意识与深邃。对于这些不同于常人经历的苦难,我更愿意将我经历的“磨难”称之为“风景”。这并不对苦难的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将磨难诗化感受与领悟转化过后的一种坦然。在我看来,上苍给予过许多的恩泽,而其中最富有挑战意义的,最深刻的,同样也是最大的恩泽就是残缺。在我看来,其实人生之路上,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意味不一的风景。而我只是将有些风景提前领略到了,欣赏到了而已。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决定认识事物的维度与深度。之所以,许多人不能正视自身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其原因往往在于不能正确的认识其挫折的客观性。亦不能完成对自身挫折看待视角的转换。所以,当我们遭遇不幸之时,不仅是需要内心的定力,同时也需要一份转换认知视角的深刻与诗意。
诚然,作为众多残疾青少年中的一员,我的内心也曾是非常痛苦的。正因为痛苦,于是,我开始对生命的追问。我追问着生命的意义,我追问着人生存在的终极价值。追问着苦难的原在。追问着有关人生的一切一切。后来,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我终于明白了,人的一生,对于任何人而言,都会遇到许多困难,经受许多深刻的考验。上帝也从未给任何人以完美。而,我坚信,精神的永恒,生命的升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而精神的永恒,生命的升华需要某种载体将其实现。于是,我选择了文学作为我实现精神永恒,生命升华的载体。为了我心中坚定的文学理想,为了我毕生追寻的精神永恒与生命升华,我将献出我灵魂深处的全部热力。
有了这种执着的信念,所有的苦难,所有悲伤,都将于信念之中化作支撑生命前进的力量!都将化作谱写着生命赞歌的壮美篇章!都将化作震撼于寰宇之内的回肠激荡!所以,我从未觉得我有任何的不幸,我只是相对于常人而言,要克服更多生活上的不便而已。虽然生活上有许多的不便,但是,这从未成为影响到正常学习的理由。即便是在治疗休学期间,我也仍不耽误一点学习的进度,甚至相对同龄人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度有所超越。我是一个学习起来,争分夺秒的人,即使是在功能训练休息的间隙,我都会拿起我心爱的书籍,认真的阅读起来。我是一个手不书的人。与其说,书是我最好的伙伴,不如说,我与书的灵魂融为了不可分离的一体。我不敢想象没有读书与写作的生活。
记者:这么多年来,经历的这些苦难,让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平常怎么和身边的朋友相处?杉杉:我觉得,经历了这些苦难,生活上的变化就是让有了数次休学的经历,身边的朋友对我更多了一份由衷的敬佩之情。我的朋友其实很多,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博士生和研究生的学长。呵呵。和他们相处起来,我觉得更加自然,他们因为更多的是认同于欣赏于惊叹于我的学识和才华,和我谈论的也是更多文学专业方面的话题。交谈时,我把他们当作朋友,他们也把我当作朋友,如此而言。惬意而简单,轻松而自如。而很多同龄人抑或是其他人,总是更关注我的坚强的精神。这并非不好,只是他们在关注我精神的同时往往已经将我神圣化了,这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我不是让人供奉起来的和只能仰望的神,我只是一个平凡而坚定着自己人生信念的人。身着淡色的长裙,手中时刻轻握一本书,脸上浮出淡然而美好的微笑。
这才是真实的我。其实,我只希望做一个普通人,一个专心写作,研究学问的人。我并不希望社会过多的将榜样的概念附加于我的身上,当然,榜样的力量的确可以影响、激励很多人。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当一个人一旦被榜样这个字眼符号化,将不再属于自身,也不再属于文学。而成为了一面旗帜,一面灯塔。而我只是一个平凡而坚定的写作者,也更愿意做一个平凡而坚定的写作者。我也相信日后更多让别人记住我的,感染别人的,更多的会是我的作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也本该如此。知道我的人,他们会很敬佩我的精神,了解我的人他们会很欣赏我的才华,懂得我的人,他们会想要站在我灵魂的对岸倾听我灵魂深处的吟唱…… 这便是我身边的朋友对我了解的由浅至深的区别。
记者:《蝶舞》这部诗集,你是12岁就落笔写成,当初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本书?而且选择了诗歌这种体裁?现在诗歌已经不太大众化。杉杉:其实,我并非是刻意的写这样一本书,《蝶舞》中收录的近150首现代自由体诗歌皆是我十一岁到十三岁之间的随性所写。说实话,这本诗集在我现在看来,已经非常不满意了。真正可以代表近我阶段的诗歌写作高度的作品将会在我的第二部诗集《最后的隐喻》中。我认为,诗性的向度在所有的语言表现载体种类中最接近哲学内在之维。而诗歌本身的语言表现,也是所有语言表现与文学种类中最为特殊,最具有艺术独向性的一种。所以,我想这是我选择诗歌的创作体裁的重要吧。诗歌是一种抽象的内心意向的具象表达,也是一种意识潜在经过文字表象之后的上升与凝华。诗歌是一种逻辑的跳跃,诗歌是一种强烈的意向召唤。
刚才说到大众化,其实,我的文学理念就是纯文学的,所谓纯文学也就是精英文学,也就是小众文学。那么,我也就深知不可能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然而,非主流难道就会将其文学的价值降低,甚至泯灭吗?我以为不然,现今其实许多所谓的大众文学,是速朽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网络化阅读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速阅读,更多的只注重阅读的快感与娱乐性,而往往忽视阅读的思想启示和审美内指性。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总是很难写出长久不衰的经典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也正因为诗歌的边缘化,纯文学的边缘化,更让我了一种肩负起纯文学复归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虽然,我深深懂得,纯文学的复归,这样的一个宏大话语的实现,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最起码,我会尽我一切的心力,发出我自己的声音,让社会知道,90 后的写作者中仍然是有捍卫纯文学的。也希望我守护捍卫纯文学的声音,可以唤起其他一些90后写作者的共鸣,哪怕是一小部分人。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每一个人的力量合起来汇聚成一股力量。共同担负起当代中国纯文学复归的精神使命。
记者:对未来,你有怎样的期许?会继续写作吗?杉杉:首先完成我现阶段的学业,大学毕业之后,因为我的英文很好,所以我准备申请美国的名校世界比较文学和比较哲学的双专业的研究生。我的目标院校是美国的哈佛大学。准备出国留学一是为扩展自身的精神视野,二是为锻炼自身在外的适应能力。我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会很适合我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是希望我的写作中更多融进世界性的创作元素。
我依然会继续写作,但是我并不会将写作作为赖以为生的职业,因为,写作一旦被赋予了职业的属性,便更多的要考虑到这个职业所将带来的经济收益,而写作的初衷如若更多的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那么就会束缚到我的写作。自然会影响到我写作的纯粹性。也许在美国,做一个纯文学的职业作家是可行的,因为在西方的发达社会里,他们拥有高素质的阅读群,而且整个社会对纯文学的也非常重视。而且,如果你的作品足够优秀,他们自有出版社帮作者一片又一遍的再版。而且即便是非畅销通俗读物,其获得的版税也较为丰润。也会根据再版的次数而增加版税的金额。而在中国一个坚持纯文学理念理念创作的作家,往往是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即使勉强可以维持,也是非常拮据的。所以,如果可以,我日后也许会尝试做一个双语作家。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我将来哪里发展,我首先会做一个学者,一个大学教授。如果我有足够的精力,我还希望做一些外语文学翻译的工作。为世界文学的交流尽一点绵薄的心力。但不论如何,我都会一直写作下去,永远写作下去,因为,写作是我永恒的精神存在与行走方式。
结语文学因追问与揭示人性与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伟大,因捍卫灵魂的真善与良知而不朽,因追求美的意境与升华而永恒,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在任何时代,都有那么一群为文学,为心中永生的精神信仰,而不懈追求的人们,杉杉无疑是其中坚定而值得期待的一员。 我们有理由相信,杉杉将会凭借着她坚实的功底与坚定的信念,在文学的前路上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篇章,浇灌出更多瑰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