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双红的个人简介
郝双红?,男,汉族,生于1974年4月,博士,副教授。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工艺与制剂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农药化学 、生物农药与仿生农药研究。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有机合成),同年考取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农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农药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05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学(农药化学)专业,同年12月调入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工作。
先后承担过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天然药物化学》、《农药合成》、《专业英语》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过《化学与人类》公共选修课;为农药学专业研究生开设《农药制剂学原理与方法》等课程。主要从事“仿生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及“农药化学”等方向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基金一项,省级、市级、校级等教学科研项目多项。参加国家重大攻关等项目多项。以第一人获专利多项。在《Crop Protection》、《农药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3篇。
人物经历
1993.09-1997.07,西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7.09-2000.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09-2005.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2000.07-2002.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助教;
2002.12-2005.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讲师,农药教研组副主任;
2005.12-2006.11,莱阳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讲师,工艺与制剂教研室主任,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临时);
2006.12-2007.11,莱阳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工艺与制剂教研室主任,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
2007.11-2008.07,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工艺与制剂教研室主任,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
2008.8至今,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副教授,工艺与制剂教研室主任,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
教学工作
主讲课程主讲本科生课程:仪器分析、专业英语(制药工程)、制药工艺学、化学与人类;
研究生课程:仿生农药研究方法、专业英语(农药学)、农药制剂学原理与方法。
学生培养指导农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人。
教研课题1.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2007.3-2007.12,莱阳农学院教学研究课题,主持;
2. 仪器分析(含实验)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2008.10,2/4,青岛农业大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工程,第一参加;
3. 教学-科研实验室一体化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2008.4-2009.12,2/5,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参加;
4. 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2009.3-2010.3,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参加;
5. 化工原理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2007.3-2008.3,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参加;
教学成果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农药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第二,三等奖,青岛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青岛农业大学,2009.01
科学研究
研究经历从1997年始,师从我国著名农药学专家张兴教授从事生物源农药研究达8年之久。硕士期间从事过金龟甲、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及桃蛀螟等昆虫信息素的合成及应用研究;博士期间筛选了西北地区188种除草活性植物,对中国粗榧的除草作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2005年12月调入莱阳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工作,协助我国著名仿生农药专家孟昭礼教授从事仿生农药研究与开发。以无花果中抑菌活性成分补骨脂素为先导化合物,仿生合成并筛选出2个新的具有开发价值的农用抑菌活性化合物,相关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现为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工艺与制剂教研室主任。主持校级科研课题3项,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项,第二发明人2项;在《Crop Protection》、《农药学学报》、《中国生物防治》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
科研项目1. 几种藜科植物农药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2006-2008,莱阳农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6.0万元,主持。
2. 中国粗榧农药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2005-20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科研启动基金,3.0万元,主持。
3. 西北地区除草活性植物初筛,2003-200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专项基金, 1.0万元,主持。
4. 具农用杀菌活性的补骨脂素的仿生合成与开发应应用,2007-2009,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12.0万元,第一参加人。
主要作品
发明专利获得或申请专利如下:
1. 一种除草活性植物的应用,第一,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 ZL01102119.5 2002.11
2. 4-溴甲基-5,7-二羟基-苯并吡喃-2-酮及其合成方法与农用生物活性,第二,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
3. 8-甲基-苯并吡喃-2-酮及其合成方法与农用生物活性,第二,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 ,2007.10
4. 针叶林鞘翅目昆虫引诱剂及其制造方法,第三,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 ,2002.11
5.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及其在杀虫上的应用,第四,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 2004.04
6. 非洲山毛豆杀虫剂及其制造方法,第四,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 ,2001.8
发表论文科研论文
(代表本人学术水平的论文,20篇左右,包括外文)
1. Effect of 2-allylphenol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Pers., and its residue in tomato fruit. Crop Protection, 通讯作者,2007,26,1711-1715
2. 中国粗榧枝叶提取物分离及其对反枝苋的除草活性,农药学学报,第一,2006, 8(1):91-94
3. 几种短链脂肪醇对白星花金龟的引诱活性研究,农药学学报,第一,2005, 7(2):181-184
4. MSPD-HPLC法测定大蒜中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残留,农药,通讯作者,2009, 48(10):744-746
5. 中国粗榧提取物除草选择作用初探,农药,通讯作者,2009,48(7):532-534
6. 白星花金龟行为学观察及其信息素诱虫效果,中国生物防治,第一,2005, 21(2):124-126
7. 35种菊科植物除草活性初步测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 2004,32(5):22-26
8. 48种不同植物的异株克生作用研究初报,西北植物学报,第一,2004, 24(5):859-864
9. 野菊花中杀菌活性物质的分离和结构鉴定,西北农业学报,通讯作者,2009, 18(4):74-76
10. 滨蒿内酯的合成及其农用生物活性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2007,24(4):241-244
11. 几种藜科杂草化感作用的初步测定,安徽农业科学,通讯作者,2008, 36(35):15562-15563,15764
12. 中国粗榧化感作用机理初步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通讯作者,2007,24(3):177-181
13. 禾谷镰刀菌毒素的抑菌除草活性测定,陕西农业科学,通讯作者,2006,(1):3-4.
14.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E,E―8,10―十二碳二烯―1―醇的立体选择性合成,西北林学院学报,第二,2005,20(1):150-152
15. 31种植物提取物除草作用研究初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二,2004,32(11):37-40
16. MSPD-HPLC法测定大蒜中3种2,4-D类除草剂的残留,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第二,2009,26(3):218-221
17. 38种植物除草活性研究初报,西北林学院学报,第二,2004,19(3):95-98
18. 侧柏乙醇提取物对2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西北植物学报,第二,2008, 28(5):1056-1060
19. 中国粗榧生物碱除草活性,农药,第三,2006,45(1):52-53
20. 担子菌黄硬皮马勃杀虫活性研究,西北植物学报,第三,2005,25(2):382-385.
教研论文
1. 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浅见,2009.09。第一作者,考试周刊,67-68
2. 启发式教学在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应用,2008.07。第三作者, “第十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48-51
出版著作《农业速查速算手册》,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
《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