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大学教授)

时间:2024-05-23 03:26:08编辑:小简

郭旭(大学教授)的个人简介

郭旭,男,1971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员。

个人简介

1988年9月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并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10月由国家教委公派(受日本国文部省奖学金资助)赴日本国金泽大学人间机械工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9月回国。2001年4月被评聘为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在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从事纳米仿生力学研究。2005年4月被评聘为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年6月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多学科耦合系统结构优化、纳米力学以及仿生结构优化的探索性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他人引用百余次。是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员以及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协会会刊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的特约审稿人。

作为第二完成人分别获得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5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2005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同年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年获得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并入选第二届辽宁省十大科技英才。有关结构拓扑优化奇异最优解的研究工作受到同行广泛承认和实质性引用。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所发展的epsilon-放松算法被认为是处理奇异最优解这一困难问题的"流行方法"(popular approach)、"经典结果"(classic result)和"先导性工作"(pioneering work)。自提出以来不断"被许多作者以多种不同方式加以推广" (has been extended by many authors in many ways)。作为第二完成人(共三位完成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已通过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并已作为建议授予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向社会公布。

个人成就

在纳米力学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Cauchy-Born准则对碳纳米管进行力学分析的数值分析框架,被评价为是对本领域的"unique contribution"。相关论文分别发表于固体力学领域著名期刊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以及Physical Review B等刊物上。在仿生优化领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采用逆优化技术,成功地揭示了生物材料纳米尺度上微观结构的合理性。相关研究成果对设计高强韧仿生材料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先后指导和协助他人指导硕博士生15名。指导的硕士论文被评为2005年度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一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多项。

社会兼职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力学学会微纳米工作组成员;

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员;

国际多学科与结构优化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

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

JMPS、PRB、CMAME、 JAM、RAPJAP、SMO、力学学报、中国科学等20余种国内外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研究领域:

计算力学、多学科耦合系统优化、拓扑优化,考虑不确定性的结构优化、

纳米力学、纳米仿生力学、生物力学。

2002年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973项目课题,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课题、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课题等多项。

论文论著:

在JMPS、PRB、IJNME、CMAME、IJSS、Nanotechn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SCI他引160余次。

所获奖励:

2010 钱令希计算力学奖

2010 CADLM Intelligent Optimal Design Prize

2009年入选辽宁省百人层次人才

2009年 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7年入选大连市第四批优秀专家

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2005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2005年度辽宁省青年科技一等奖并入选辽宁省十大科技英才

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4入选辽宁省千人层次人才

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2020年5月,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上一篇:河钟勋

下一篇:贺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