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学庆(中国华理教授)

时间:2024-05-21 19:21:18编辑:小简

龚学庆(中国华理教授)的个人简介

龚学庆,男,汉族,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博导教授。

人物经历

1996.9 u2013 2000.7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工学学士;

2001.11 u2013 2004.10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化学学院 理学博士;

2004.11 u2013 2007.6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

2007.6 u2013 今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1. 催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工业催化过程和机理研究,催化剂结构表征,以及催化剂设计方面的应用。

2. 材料: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固体材料结构,电子构型,光电性质方面的应用研究。

3. 生物: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生物体系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某些功能性蛋白质活性的化学机理。

龚学庆博士的研究小组有着非常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优良的科学计算所需的软硬件条件,以及系统的理论化学,催化原理,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小组还与国内以及欧美许多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团队有着良好的合作交流联系。

主要贡献

迄今为止已在Nature Mat., J. Am. Chem. Soc., Phys. Rev. Lett., J. Phys. Chem. B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数篇,被引用百余次。

1. Xue-Qing Gong and Annabella Selloni

Role of steps in the reactivity of the anatase TiO2(101) surface

Journal of Catalysis 249, 134-139 (2007)

2. Xue-Qing Gong, Annabella Selloni, Matthias Batzill and Ulrike Diebold

Steps on anatase TiO2(101)

Nature Materials 5, 665 (2006)

3. Xue-Qing Gong, Annabella Selloni and Andrea Vittadini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formic acid adsorption on anatase TiO2(001): geometries, energetics and effects of coverage, hyd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0, 2804 (2006)

4. Xue-Qing Gong and Annabella Selloni

Reactivity of anatase TiO2 nanoparticles: The role of the minority (001) surface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09, 19560 (2005)

5. Xue-Qing Gong, R. Raval and P. Hu

CHx hydrogenation on Co(0001):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2, 024711 (2005)

6. Xue-Qing Gong, R. Raval and P. Hu

General insight into CO oxidation: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n platinum oxid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3, 106104 (2004)

7. Xue-Qing Gong, R. Raval and P. Hu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the water formation at high coverages and the water effect in the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Molecular Physics 102, 993 (2004)

8. Xue-Qing Gong, R. Raval and P. Hu

CO dissociation and O removal on Co(0001):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Surface Science 562, 247 (2004)

9. E.A.P. Armstrong, R.T. Brown, M.S. Sekwale, N.C. Fletcher, X.-Q. Gong and P. Hu

The Unexpected preference for the fac-isomer with the tris(5-ester-substituted-2,2u2019-bipyridine) complexes of Ruthenium(II)

Inorganic Chemistry 43, 1714 (2004)

10. Xue-Qing Gong, Zhi-Pan Liu, Rasmita Raval and P. Hu

A systemic study of CO oxidation on metals and metal oxid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6, 8 (2004)

11. Zhi-Pan Liu, Xue-Qing Gong, Jorge Kohanoff, Cristián Sanchez and P. Hu

Catalytic role of metal oxides in gold-based catalysts: A first principles study of CO oxidation on TiO2 supported Au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1, 266102 (2003)

12. Xue-Qing Gong, P. Hu and R. Raval

The catalytic role of water in CO oxidation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19, 6324 (2003)

人物事件

龚学庆是华东理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2007年6月他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回到国内,就成为了华东理工正教授,当时只有29岁。 2008年,他又成为博士生导师。谈到自己通往教授的道路时,龚学庆用了“机缘”二字。

龚教授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毕业后我很纠结,究竟是工作,还是做研究呢?”最终,他选择了学术道路。在老家安徽做了一年准备后,他被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化学学院录取,获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英国的博士教育只有3年时间,没有必修课,所以自2001年进校后,2004年他就拿到了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当时,他在英国从事的是计算化学模拟的学习和研究。据介绍,这是一门交叉学科,在研究中,计算机程序可以模拟很多实验过程,从而得到更完整的实验结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博士导师胡培君教授是该领域的一位著名科学家,也在华东理工大学执教。

拿到博士学位后,龚学庆申请了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的博士后。该校在全美高校排名中经常位列第一,他为何能申请到呢?对此,龚学庆的回答很谦逊:“普林斯顿的博士生是很难考上的,但申请博士后的要求反而简单一些,因为博士后只是为教授工作的 u2018高级打工仔u2019,筛选不是特别严格。 ”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继续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多相催化反应和催化剂研究。 3年的博士后生涯结束后,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当时已在华东理工担任客座教授的胡培君向该校推荐了自己,指出计算机模拟在催化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引进人才。于是,在2007年6月,刚做完博士后的龚学庆就被华东理工大学聘为教授,踏上了回国之路。

谈到29岁就当上正教授的体会,龚学庆觉得这对自己的科研还是很有好处的。 “我老家在安徽,到上海工作的生活压力很大,而做了教授后就有比较好的待遇,这对我安心做学问是有利的。 ”而且,当上正教授后,就不必再为评职称而苦恼了。 “现在正教授的名额有限,竞争激励,年轻的大学老师都会倍感压力。 ”而对龚教授来说,他可以把全部精力花在做研究上。

在这种压力小、待遇好的环境下,龚教授已与他人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此外还发表了30余篇SCI论文。他所从事的多相催化材料研究,在汽车尾气净化、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黄宇(作家)

下一篇:洪卫东(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