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川田修

时间:2024-05-21 17:27:03编辑:小简

黄川田修的个人简介

黄川田修(KIKAWADA,Osamu),日本国人,中研院史语所博士後研究人员,现在东海大学任教,研究领域:古代中国考古学。

基本内容

学术职务:

日本中国考古学会 会员(1995.04-)

日本中国考古学会 干事(2007.04-2008.03)

日本中国考古学会关东部会 会务担当 (2001.04-2005.03)

明治大学文学部 助手(2000.04-2001.03)

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5.04-2008.03)

论著目录:

(一) 学位论文

(1) 黄川田修, ? 齐鲁以前の 山东?( 日文),2006年度明治大学大学院 修士学位论文。

(2) 黄川田修 ,?早期王朝期海岱地区考古学研究?(中文),2006年度 国学院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二)期刊论文

(1) 黄川田修, 龙山文化以後の山东(日文),?明大アジア史论集?创刊号( 东京:明治大学东洋史谈话会,1998),页1u201051。

(2) 黄川田修, 曲阜以前の鲁国の所在にする一试论D中国山东省前掌大遗迹の诸问题D(日文),?考古学j志?第86第3号(东京:日本考古学会,2001),页1-48。

(3) 黄川田修,济南遗迹群の诸问题D殷周时代の土器群の分析を中心にD(日文),?洲学志?创刊号(东京:国学院大学中国考古学会,2002),页40-82。

(4) 黄川田修, 临淄 齐国故城の西周期遗存の背景(日文),?洲学志?第2号(东京:国学院大学中国考古学会,2003),页38u201067。

(5) 黄川田修(著), 许宏(译), 西周王朝周x文化年代的再认识D以 鲁西南地区诸遗址为中心D(中文),? 华夏考古?2004年1期( 郑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页69-76?89。 u203b日文版见: 黄川田修,,?明治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纪要?第49册(东京:明治大学,2001),页58-78。

(6) 黄川田修(著),蓝秋霞(译),齐国始封地考D山东苏埠屯遗址的性质D(中文),? 文物春秋?2005年4期( 石家庄: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9-78页。 u203b日文版见: 黄川田修,,?东洋学报(东洋文库和文纪要)?861号(东京: 东洋文库,2004),页1-36。

(7) 黄川田修,探讨 岳石文化分期 - 二里头文化期至 商代的 山东半岛其周围之考古文化(中文),? 东方考古?第二集( 济南: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135-167页。 u203b日文版见: 黄川田修, ,? 中国考古学?第4号( 福冈: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04),页141-188。

(8) 黄川田修, 华夏系统国家群之诞生 DD讨论所谓「 夏商周」时代之社会结构(中文),《 三代考古》3(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页81-112。

(三)「研讨会论文」

(1) 黄川田修,中国河南省 安阳 殷墟で发见された城壁について(日文),《骏台史学会 平成12年度大会》,於 东京都明治大学(2000年11月)。

(2) 黄川田修,(中文),《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於山东省山东大学济南校园(2003年10月)。

(3) 黄川田修,(日文),《日本中国考古学会》平成16年度t会,於 名古屋市 南山大学(2003年11月)。

(4) 黄川田修,(中文),《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山东大学g南校园及 威海校园(2006年08月)。

(5) KIKAWADA, Osamu“The emergence and meanings of “Hua-xia state complex”: the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so-called “Xia, Shang, Zhou” period.”(英文), 东亚考古学会(SEAA)第四次国际研讨会,於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7年6月)。

(6)黄川田修,论 斗鸡台文化铜器群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考察商末至周初 渭河流域 青铜文化(中文),《凤鸣 岐山 DD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於 陕西省岐山县(2009年05月)。

(四)「学术论文翻译」

(1) 詹开孙(著),黄川田修(译) 新干大墓出土青铜礼器(日文),?日中文化研究?12号(东京:勉诚社,1998),页127-146。

(2) 袁靖(著),黄川田修(译) , 胶东半岛における 贝冢の环境考古学研究(要约)(日文),?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研究?(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页224-235。

(3) 徐苹芳(著),黄川田修(译):(日文),?中国 国宝展?(东京:朝日出版社,2000),页242-247。

(四)「学界动向介绍及其它」

(1) 黄川田修、吉开将人(著),,?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第5号(东京:日本中国考古学会,1995),页128-139。

(2) 黄川田修、山田花尾里(著),?明大アジア史论集?创刊号(东京:明治大学东洋史谈话会,1997),页1u201051。

(3) 黄川田修,中国陕西省 周原遗迹发掘调瞬渭蛹,?明大アジア史论集?第5号(东京:明治大学东洋史谈话会,2000),页87u201090。

(4) 吉原道夫、黄川田修(著) ,? NHKスペシャル 四大文明 中国?(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0),页226-243。

(5) 高阶审太郎、久慈大介、崎川隆、吉田章人、黄川田修(著) ,?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第10号(东京: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00),页152-158。

(6) 黄川田修,,?中国年鉴2002?(东京:中国研究所,2002),页230u2010232。

(7) 黄川田修,,?中国年鉴2003?(东京:中国研究所,2003),页224u2010226。

(8) 黄川田修,2006年の历史学界 回顾と展望 东アジア 中国殷?周? 春秋,?史学杂志?(东京:东京大学史学会,2007),页189u2010195。

(9)黄川田修,外国考古学研究の动向 中国〉,《日本考古学年报》59(东京: 吉川弘文馆,2008),页76-83。

上一篇:惠国公主

下一篇:龚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