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英的个人简介
韩素英(???,soyoung Han)1989年1月1日出生于韩国京畿道始兴市。韩国女演员,所属公司ldl company。
2004年参演了恐怖电影《笔仙》,2011年参演了电视剧《千日的约定》。主演了2013年6月上映的恐怖电影《提线木偶》,主演了10月上映的电影《幸福出租车》。出演了电视剧《幻想巨塔》第八集一单元(转世)女主角“侑莉”,参演了电视剧《美甲店paris》。2014年参演了TVN电视剧《剩余公主》。
人物简介
韩素音(Han Suyin,1917- ),中西混血儿,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就读。
1952年,她的自传体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好莱坞据此改变的电影《生死恋》获三项奥斯卡奖。韩素音的作品几乎都与中国相依相恋。 她多次会见和采访中国国家领导人,并写下一系列关于中国问题的专访和纪实作品。
1980年代以来,韩素音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国内,如自传《伤残的树》、《无鸟的夏天》、《凋谢的花朵》、《吾宅双门》、《再生凤凰》,小说《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迷人的城市》及传记《周恩来的世纪》、《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
韩素音为奖掖后学,鼓励文化交流,捐资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和普及英语奖。其中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我国翻译界最高奖项,被称作翻译界的“奥斯卡”。
2007年4月,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引进、出版了在西方世界风靡了半个世纪的《瑰宝》(中文版),使这部书写中国的经典小说终于回归了祖国。
韩素音现居瑞士洛桑,91岁,身体健康。
韩素音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nsuyin
人物概述
韩素音本名周月宾,曾用名周光瑚,西文名字叫罗萨莉,1916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她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因此她以一个欧亚混血儿身份来到这个世上,也受尽了东西方的人们对混血儿的歧视。
她父亲名周炜,字映彤,是个铁路工程师。她出生时,她的父亲正在信阳参加陇海铁路开封段的修建工程。
她的父亲生于四郫县,但祖籍却是广东梅县,而且是"客家"。明末清初,中国南方有过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叫作"湖广填四川",即从江南各省移民到四川。这是因为经历了战乱。四川人口锐减的缘故。周映彤的祖先就是这时从广东迁到四川的。据说,她的最早的那位祖先原是货郎,迁到郫县才改而务农。几代之后,逐渐富裕起来,买田置地,读书应考,终于上升到地主士大夫阶级。周映彤的父亲就做过灵州(今宁夏宁武)知州。那时周家还兼营商业,已从郫县迁居成都。全盛时,全家男女老少70余口,同住在一座大宅院里。
1903年,周映彤被四川省派到比利时留学。1908年7月,他在留学期间和一位名叫玛格丽特丹尼斯的比利时姑娘相爱成婚。1910年1o月,他从布鲁塞尔大学毕业,获得工程学位,在比利时工作到1913年1月,才带着妻子和4岁的儿子回到中国。
在欧洲,玛格丽特因为是中国人的妻子而受到白种人的歧视。在中国,由于自1840年以来的欧洲列强侵入中国的历史,使得不少中国人在感情上很难以用友善的目光看待白种人。玛格丽特跟随周映彤回到成都以后,别人都以并非善意的目光好奇地端详她。1933年,英国作家萧伯纳到上海,欢迎的人要他讲话,他说:"大家好像看动物园里动物一样,看到了就行了,还说什么呢?"玛格丽特当时的处境与此非常相似。她常常被人看得手足无措精神状态都有些反常了。为了使心爱的妻子摆脱困境,周映彤在成都只呆了几个月,就毅然带着妻儿离开家乡匹川,到外地谋职,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后来周映彤好不容易才在比利时参加修建的陇海铁路的一家工厂,谋得一个监工的职务,工资最多时也不过是白种人工资的四分之一,尽管他拥有布鲁塞尔大学工程学位。玛格丽特也因为是他的妻子,总是遭到白种人工程师的妻子们的白跟。她和周映彤生的孩子被看成是。杂种"。
韩素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人间的。那一天是中秋节,父亲为她取名"月宾",意思是把她当作从月亮上迎来的一个客人。此后每逢她过生日那天,父亲都给她送月饼当礼物,每长一岁,就多送一个月饼给她。所以一直到她长大成人,长期远离中国的时候,还非常想念中国的月饼。
周映彤从1914年起,一直在铁路部作。1921年以前在陇海路京汉路沿线,以后则在北京、天津铁路局。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因患脑血栓左侧瘫痪而卧床。玛格丽特却由于宗教信仰的影响,视无神论的共产主义者为洪水猛兽,解放了的中国自然使她难以适应,于是,她终于和共同生活了40年的丈夫分手。离开中国再也投有回来。北京解放后,周映彤得到政府的照顾,逐渐恢复了健康,还参加大同煤矿的整顿和恢复工作因有突出贡献,曾被推选为劳动模范,并被任命为铁道部总工程师。1958年在北京去世。玛格丽特于1965年在美国去世。
韩素音很早就想成为一名医生。1928年夏天,她隧父母到北戴河度假,住的房子原属于一位已故的英国医生,屋里留下很多医书。韩素音白天下海辨泳,晚上就读那些医书。读着读者她渐渐萌发了一个将来当医生的念头。第二年初春的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她从教堂门口经过,看见一群衣衫褴楼的盲人瑟缩在墙角或台阶上,从偏西的阳光里取一点温暖,她非常同情他们。回到家里,她郑重其事地对母亲说:"妈,我要做个医生......那些瞎子一辈子什么也看不见,太痛苦了。我要做医生给他们治病,让他们重见光明。"说着说着,她自己竞激动地哭了。
以后,为了做医生,她克服了种种困难,直到1948年她32岁时,才取得医师的学位,并开业行医到1964年。
韩索音小的时候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学会了法语,后来又在教会办的圣心中学读书,英语也很好。1931年初,圣心中学校长对她说,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她不得不离开那里。原想另找学校继续学习,可母亲却要她找工作挣钱贴补家用。一个才15岁的女孩子能干什么呢?父亲建议她学打字、速记,还为她买来一台旧"王冠"牌打字机,让她跟一个美国修女学打字和格雷格氏速记法(Gegg shohand),后来,一个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圣心中学的同学听说她想找工作,就建议她到协和试试。她给医院写了一封求职信很快得到回信约她去面试。应试的结果,她被录用了,每月工资35元。她很高兴,在协和可以接触到与医学有关的东西对将来学医有好处。把挣的钱攒起来,补学一些功课,就可以考大学。
然而,在协和,她首先在工资待遇上感到了种族歧视。这里的工作人员分三个等级:一等是白种人,二等是欧亚混血儿,三等是中国人。一个在协和工作了10年的中国人竟然和她这个刚去的小姑娘一样,也是每月35元。而比她晚去的一个英国姑娘的工资却是她的10倍,每月350元。5个月后,她的工资提到了50元。到1933年7月,她的工资才提到120元。在这段时间里,她还教一个白俄舞女学法语,另外还教一些别的学生,得到一些报酬。她每月给母亲15元贴补家用,又花钱请人教自己学中文,还向一个德国教师学物理。除去这些开支两年里她积攒了300元。这时,她通过燕京大学的教务长梅贻宝,提出入学申请,参加了入学考试。尽管她的中文考得不好,但别的课成绩都不错,考虑到她的情况比较特殊,燕京大学录取她到医预系学习。
学医得8年,300元积蓄显然不够。父亲告诉她,要真想学习,必须要争取得到一笔奖学金,为此不妨去见一个名叫约瑟夫赫斯的比利时人。
赫斯1905年来华,先在比利时领事馆任职,后来与曾任北洋政府总理和外交总长的陆征祥一起创建了"中比友好协会"。周映彤当年就是通过他介绍才在铁路上找到工作的。此时他是"中比教育与慈善委员会"主席,在利甩庚子赔款余额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中比校际委员会"里有很大的发言权。在他从上海到北京的时候,周映彤曾带女儿去找过他。但他说韩素音太年轻,满18岁时再说。他让韩紊音到他指定的一家法文书店,每月买20元的书,由他付帐。
1935年春,赫斯写信问周映彤和玛格丽特,是否同意女儿到比利时学习,因为奖学金只能提供给留学生,在燕大和协和都不行。玛格丽特认为女儿性格不稳定,如果学习不好,她无法偿还奖学金,没有表态。
夏天,赫斯到了天津。这时,周映彤已调到天津铁路局工作。韩紊音赶到天津,和父母一起去看赫斯。赫斯问他们拿定主意没有,周映彤望着妻子一言不发。玛格丽特直搓手,仍然拿不定主意。韩紊音等得急了,忍不住说。"要是拿不到奖学金我就在天津做妓女!"这一惊人之语,引来的是在座者的一阵沉默。最后,还是赫斯开了口,他对玛格丽特说:"让您的女儿得到这个机会吧,夫人,她已经表示了学习的决心。"玛格丽特有气无力地说:"这并不是女人的出路啊......女人必须结婚,过快活日子。"赫斯说:"上帝并没有注定所有的女人都像您一样成为一个幸福的贤妻良母啊!"事情就这么定来了。
1935年1O月韩索音从海路剑大连,乘火车穿过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满洲国",经西伯利亚,过莫斯科、柏林、到达布鲁塞尔。外祖父乔治丹尼斯在车站迎接这个第一次见面的外孙女。此后,她在外祖父的照顾下,享受每年15000比利时法郎的奖学金,十分宽裕地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了三年医科。
1938年7月,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只须再学三年,她就可以取得医生资格,实现多年的宿愿。但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把她梦寐以求的做医生的资格向后推迟了许多年。就在她从亚洲东部到达欧洲西部的时候在东非,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在西欧,希特勒撕毁凡尔塞条约进军莱茵河。1936年,在南欧,西班牙内战爆发;在远东,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热河之后,又炮制了"冀东自治政府",更不用说1937年的"七七"事变了。韩素音后来回忆道;"一代人不是在一次危机中形成的而是在一连串的事件中锻炼成长的。每一个事件对于一代人的形成都是一种锤炼。"她正是在这样的锤炼中开始参加社会活动的1936年秋她应一位在协和工作时认识的英国地质学家的邀请,从布鲁塞尔到伦敦观光旅游,有时也参加一些小型集会,讨论大家都关心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在一次集会上多数与会者认为。战争不可能发生"。她禁不住插了一句:"可是战争在亚洲已经打起来了。"大家不解地望着她。一位女士援引《圣经》上的话,大谈什么要学会爱敌人。这时,一个中国留学生说:"我们可以爱我们的敌人,但首先我们必须打倒他们。"
韩素音似乎得到丁知音,于是望着他笑了笑。后来她得知,他叫唐宝璜是从广州黄埔军校来英国留学的军校生。再后来。她在回中国的轮船上与唐宝璜邂逅相逢,她被唐的爱国热情所吸引,很快坠人情网,不久,他门在武汉结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