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凯的个人简介
黄君凯 男,1963年10月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毕业留暨南大学工作,现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兼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个人履历
从事高校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年。其一,科研工作。多年来以微电子技术领域为科研工作的中心,围绕微电子材料及其特种器件的研制、检测和表征,以及集成电路设计和开发等研究方向形成科研特色。研究方向之一,是基于电子系在微电子材料和器件学科建设方面,形成的硬件条件和技术基础,开展具有遂穿特性的超薄SiO2膜,具有存储特性的非均匀多层结构Si3N4膜,具有非易失性的MNOS器件,以及多晶/非晶硅薄膜器件等方面的工艺研制及其性能研究,形成了对薄膜材料及其器件较为成熟的工艺条件、检测手段和理论表征的研究基础;研究方向之二,是基于电子系具备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工具及其实现条件,开展了专用集成电路芯片IP核设计及应用开发研究,形成了对计算机接口、电子标签、音视频编解码等芯片设计的工作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NOS结构存储陷阱与工艺参数关系的DLTS研究”,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科学基金“氢化非晶硅高能电子辐照改性研究”等项目资助下,研究成果“MNOS结构存储机理的研究”获广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在包括本研究领域学术权威期刊《半导体学报》在内的核心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其中“MNOS结构界面陷阱分布的TSC谱研究”(《半导体学报》)、“弱硼掺杂补偿对氢化微晶硅薄膜制备与特性的影响”(《半导体学报》)等学术论文均被EI收录。其二,研究生培养及教学工作。1999年开始担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以来,共招收培养研究生20多名,毕业的硕士生工作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集成电路设计和电子通信技术公司,以及移动和电信等运营单位,其中,有些已成为所在工作单位集成电路设计部门的负责人。近年来,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集成电路材料和器件电子学”、“VLSI技术”、“微电子系统测试方法”等课程;同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包括21世纪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类省名牌专业人才综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资源库”等,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0多篇,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1项(2005年),暨南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1996年,2000年和2004年),全国多媒体网络课程奖1项(2003年),以及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奖1项(2005年)。
1994年,被广东省授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1996年,入选暨南大学“千百十工程”培养人才;2002年,被评为暨南大学“师德标兵”;2003年,被选举为广州市天河区第6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天河区人大常委。同时,也是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广东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简况
现任职务暨南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副院长
暨南大学电子工程系 系主任
暨南大学电子与通信研究所 所长
暨南大学电子信息技术实验中心 主任
广东省电子学会 常务理事
广东省电脑商会 顾问
广州市天河区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暨南大学物理学专业 理学学士
暨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半导体表界面器件方向)理学硕士
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 工学博士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物理学系和电子工程系(1985.7-1992.10)助教
暨南大学电子工程系(1992.10-1996.9)讲师
暨南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电子工程系(1996.10-2005.9)副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副院长兼系主任
暨南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电子工程系(2005.10u2013)教授;副院长兼系主任
科研
科研方向
科研领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主攻方向:1)VLSI设计与应用
2)新型半导体器件的模型与表征
近3年主持的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
■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集成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其IP核设计
广东省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项目(编号:2011B040300035),到校经费10万
■4位白光LED背光驱动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的开发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编号:2009B090300287),到校经费40万
■大型彩色LED显示屏16位恒流驱动专用集成芯片的研制和开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8B010200011),到校经费10万
■超高频无源RFID电子标签芯片的研制
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6Z3D3011),到校经费40万
近5年发表的主要科研论文
[1] (A1 层次) Junkai Huang, Wanling Deng, Xueren Zheng, et al. A compact model for undoped symmetric double-gate poly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s. 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2010, 57(10): 2607-2615. (JCR-SCI 分区表2 区 Top, SCI 光盘版检索号WOS:000283346500032; EI 光盘版检索号:20103913262478)
[2] (A1 层次) Wanling Deng, Junkai Huang. A Physics-based approximation for the polysilicon thin-film transistors surface potential.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2011,32(5):647-649. ( JCR-SCI 分区表2 区 Top,SCI 光盘版检索号WOS:000289908500023;EI 光盘版检索号:20111813955622)
[3] (A1 层次) Wanling Deng, Junkai Huang, Xiyue Li. Surface-Potential-Based Drain Current Model of Polysilicon TFTs With Gaussian and Exponential DOS Distribution. 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 2012, 59(1): 94-100. ( JCR-SCI 分区表2 区 Top, SCI 光盘版检索号WOS:000298756100014;EI 光盘版检索号:20120214670361 )
[4] (A3 层次) Weiying Huang, Chenyuan Zhao, Wanling Deng, Junkai Huang(通讯作者). A new low-voltage CMOS voltage referenc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ICE 2012). Lushan: IEEE Press, 2012. (EI 光盘版检索)
[5] (A3 层次) Xiyue Li, Wanling Deng, Junkai Huang (通信作者) .Determination of the trap states distribution in Poly-Si films using the OEMS modulation. The 9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C (ASICON 2011). Xiamen: IEEE Press, 2011: 726-729. (EI 光盘版检索)
[6] (A3 层次) Chenyuan Zhao, Junkai Huang (通信作者). A new high performance bandgap reference.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Control (ICECC2011). Ningbo: IEEE Press, 2011: 6067602. (EI 光盘版检索号:20114714545114)
[7] (A3 层次) Junkai Huang, Xiaozhou Jiang, Wanling Deng. Characterization of trap states distribution in poly-Si TFTs using OEM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SOPO 2010). Chengdu: IEEE Press, 2010: 5504394. (EI 光盘版检索号:20103013104291)
[8] (A3 层次) Junkai Huang, Liang Yang. MINO MRT-MRC Systems with Rate Adaptive Modu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Secur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Trusted Computing (NSWCTC 2009). Wuhan: IEEE Press, 2009 :12-16(EI 光盘版检索号:20093012206571)
[9] (A3 层次) Huang Junkai, Zheng Guandong. The Digital Hardware Design of the Passive Electron Tag Based on theProtocol of ISO/IEC 14443-A.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C (ASICON2007). Guilin: IEEE Press, 2007:970-973. (EI 光盘版检索号:20083211440804)
[10] (A3层次) Li Xiyue, Deng Wanling, Huang Junkai (通信作者). A physical surface-potential-based drain current model for polysilicon thin-film transistors,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半导体学报), 2012,33(3):034005. (EI光盘版检索号:20121214886359)
[11] (A3 层次) 黄君凯,郑学仁,邓婉玲.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泄漏电流和噪声模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8(10): 24-29. 2010 年10 月. (EI 光盘版检索号:20104913466032)
[12] 黄君凯,刘璐,,邓婉玲.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晶粒间界的微观带隙能态及电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 32(5): 528-533. 2011 年10 月.(中文核心刊物;CSCD 扩展库期刊)
[13] 杨帆,邓婉玲,黄君凯(通信作者).一种无运放低压低功耗CMOS 带隙基准电压源的设计.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Vol.31,No.2,P208-212. 2011 年4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 核心库期刊)
[14] 邓婉玲, 黄君凯. 单栅和双栅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二维器件仿真. 光电子技术,2011,31(3):157-161.2011 年9 月.(中文核心刊物;CSCD 扩展库期刊)
[15] 陈伦海,黄君凯(通信作者),杨帆,唐徐立. 基于FPGA 的实时边缘检测系统.液晶与显示. Vol.26,No.2,P200-204.2011 年4 月.(中文核心刊物;CSCD 扩展库期刊)
[16] 马晓玉,邓婉玲,黎永健,徐卓慧,黄君凯(通信作者). 一种彩色 LED 显示屏16 位恒流驱动专用芯片的设计. 电子技术应用. Vol.36,No.12,P55-57. 2010 年12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 核心库期刊)
[17] 唐徐立,黄君凯(通信作者),刘明峰,杨帆,陈伦海. 基于 FPGA 的TFT-LCD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半导体技术. Vol.35,No.11,P1134-1137. 2010 年11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 扩展库期刊)
[18] 黄振杰,邓婉玲,黄君凯(通信作者). 一种新的四模式电荷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Vol.30,No.3,P441-445. 2010 年9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 核心库期刊)
[19] 黄君凯,黎永健,张爱丽. 嵌入式 USB2.0 主机控制器内核SIE 的设计.微计算机信息. Vol.26,No.17,P12-14.2010 年6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 扩展库期刊)
[20] 黄振杰,黄君凯(通信作者). HSDPA 中F-HARQ 技术的FPGA 实现.微计算机信息. Vol.26,No.14,P122-123.2010 年6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 扩展库期刊)
[21] 黄君凯,徐卓慧,陈松涛.一种高性能CMOS 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微电子学.Vol.40,No.1,P41-44.2010 年2 月.(中文核心刊物;CSCD 扩展库期刊)
[22] 江小舟,邓婉玲,黎永健,余建波,黄君凯(通信作者).基于MLA 改进算法的STN LCD 驱动控制芯片显示电路的设计.电子技术应用. Vol.36,No.1,P50-52.2010 年1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 核心库期刊)
[23] 黄君凯, 吴延军. 嵌入式计算机加密存储系统研究. 电子技术应用.
Vol.33,No.10,P138-140. 2007 年10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 核心库期刊)
[24] 黄君凯,周桦,常周林. H.264/AVC 视频编码变换量化核的硬件设计. 电子技术应用. Vol.32,No.5,P115-116.2006 年 5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核心库期刊)
[25] 黄君凯,吴延军. RS232-GPIB 控制器的设计. 电子技术应用.Vol.32,No.3,P90-92.2006 年 3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核心库期刊)
[26] 黄君凯, 张爱丽,吴士萍. 基于 RPE-LTP 算法的语音编码器的研究. 微电子学 与计算机. Vol.23,No.2,P114-117.2006 年 2 月.(中文核心期刊;CSCD扩展库期刊)
近3年授权的专利
[1] 专利名称:DES 加密电路和方法及其硬件电路实现方法
授权日期:2011 年 9 月 14 日 专利号:ZL 200810219135.1
[2] 专利名称:一种保护电路及使用保护电路的集成电路
授权日期:2011 年 5 月 18 日 专利号:ZL 200810072113.7
教学
近3年主讲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
集成电路材料和器件电子学、VLSI技术等
近5年主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项目
■ 国家第一类本科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负责人
■ 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技术) 负责人
■ 广东省首批省级名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负责人
■ 广东省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负责人
■ 广东省省级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负责人
■ 国家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主持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283B08023)
■ 广东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 主持人
电子信息类名牌专业人才综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200209)
■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 工程”项目: 主持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资源库(编号:GDB017)
■ 暨南大学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 : 主持人
电子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人才综合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编号:2005-7)
近年发表的代表性教育教学论文
[1] 电子信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编: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P27-33. 2008 年11 月
[2] 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模式. 广东教育装备. P15-16. 2007 年11 月
[3] 广东省教育厅现代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P153-160. 2006 年10 月
[4]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多维结构教育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贵州大学学报.Vol.22, P94-97. 2005 年8 月
[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发展.创新.改革(第二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P445-450. 2005 年6 月
近5年获得的教育教学奖项
■2010年: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9年:广东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8年: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
■2008年:暨南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8年: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优秀项目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7年:暨南大学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先进个人”特等奖
■2006年:广东省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5年:暨南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5年: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二等奖(排名第三)
人才培养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和方向
[1]博士生招生学科、专业和方向:
招生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
招生专业-生物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
招生方向-光电检测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方向
[2]硕士生招生学科、专业和方向:
招生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招生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招生方向-集成电路设计与片上系统;新型半导体器件模型与表征;
半导体低维量子结构物理与器件;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学位)
近3年培养的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1] 研究生
■ 2011 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获得者 ――
赵辰元、陈伦海:实时卡通画生成器
■ 2011 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 ――
杨 帆、陈伦海、唐徐立、许宝玉、赵辰元、李希越、梁欣然:
基于FPGA 的实时图像边缘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2010 年: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 ―― 江小舟
■ 2009 年:第十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 ――
唐徐立、杨帆、陈伦海、何伟、夏宇:
基于GSM+RFID 读卡器的自动售货系统设计
[2] 本科生
■ 2011 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获得者 ――
夏宇、李尚儒、王冬冬、何永胜、林昊、刘华阳、廖盈瑶、佘木歆、何家雄、许淇峰:
基于ZigBee 与GSM 的智能电气火灾远程监控系统
■ 2010 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优秀项目成果奖获得者 ――
夏宇: 智能电气线路火灾无线监控系统的研制
■ 2010 年: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获得者 ――
王冬冬、李尚儒、何永胜:
基于ARM9、ZigBee 网络与GSM 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