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的个人简介
何任,浙江杭州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后随父学中医。曾开业行医。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会长。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临床长于内科、妇科病的治疗。喜用“金匮方”,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对《金匮要略》的研究,颇见功力,著述甚丰。
基本介绍
个人简历
1921年 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0年 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
1947年 创办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
1950―1953年 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委员。
1955―1959年 任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
1959―1979年 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
1978―1983年 任浙江中医学会副会长。
1979―1984年 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
人物贡献
为中医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中医传统的教学是以师带徒方式进行的,这对多培养中医人 才,满足社会需要是不够的。早在1947年,何任就创办了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将平时读书、临证心得,整理成《实用中医学》、《医摘便览》等函授教材,初步积累了办中医教育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何任在主持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教学工作期间,率先开展中医函授教学,于1957年6月在学校内设立函授教学部,招收在职内科中医师等函授学员400名,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大组座谈,印发学习资料和巡回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全国中医界有较大的影响,对中医函授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的高等中医教育是在实践中摸索、逐渐建立起来的。50年代虽然各地相继建立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学院,但对怎样搞好高等中医教育仍无较完整的经验可供借鉴。从教育计划到教材编写,从教学方法到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安排,都处在摸索中。何任在担任了浙江中医学院的领导职务以后,亲临教学第一线,给学生讲课,批改作业,带学生临床实习。前后讲授的课程就有《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多门。他每上一堂课都认真备课,并十分讲究授课艺术,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条理清楚,说理透彻,深受学生的好评。何任还非常注意按照中医学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善于从实践中找出规律,加以总结提高。他认为,中医学院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相比有它自身的特点。因为中医不少理论常常是取类比象,还有不少问题难以口授,需在实践中体会,掌握。例如脉象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所以学生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就应该注意早临床、多临床。1956年、1964年他分别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对中医进修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中医学院教学工作初探》两篇研究中医教学的论文。
相关介绍
潜心研究
潜心于《金匮要略》的研究 《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具有很 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因年代久远,文辞晦涩,错讹颇多,亟待整理研究。有感于此,40余年来,何任从理论到临床,孜孜不倦地对该著作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国外研究《金匮要略》的知名专家。50年代,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尚且不多,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何任的第一部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金匮要略通俗讲话》。
1960年又出版了他的《金匮要略归纳表》。前者将深奥的《金匮要略》原文,用浅显的白话表达,使其通俗易懂;后者则是他从事《金匮要略》教学的经验体会,将丰富且又琐碎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这两部书的出版,对中医界学习和继承《金匮要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金匮要略通俗讲话》自1958年问世后,前后印刷5次,印数达20万册。《金匮要略归纳表》则广为《金匮要略》教学所使用。
1981年、1983年他又在上述基础上,将多年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方剂的经验、体会加以补充、发挥,分别出版了《金匮要略新解》和《金匮要略提要便读》。鉴于何任研究《金匮要略》的造诣,1983年,卫生部委托他主持卫生部科研项目――“《金匮要略》整理研究”,并承担全国《金匮要略》函授教材的编写。在从事“《金匮要略》整理研究”这一科研工作中,何任选择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孤本――元·邓珍刊本为校勘的底本,悉心校勘,补缺正误,剖析疑难,历时4年,三易其稿编成《金匮要略校注》一书,1988年9月通过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审定。专家们称之为当今《金匮要略》的最佳版本。
人物评价
何任研究《金匮要略》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而且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早在1981年10月北京“日中《伤寒论》学术交流会”上,日本访中团团长、医学博士藤平健就曾赞扬何任的有关《金匮要略》专著是“中医学杰出著作”。1985年12月他应日本东京医药专门学校的邀请,去日本东京作《张仲景方之应用》的讲演,并同时为东洋学术出版社作“《金匮要略》之认识”的学术讲座,深得好评。东京医药专门学校校长、医学博士桑木崇秀先生称何任为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者”。 除《金匮要略》外,何任对《伤寒论》等其他古典医著亦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40多年来,出版的著作有15种,撰写的学术论文近百篇。
数十年来,何任在中医药园地里辛勤耕耘,成绩斐然,深受中医界的同道和师生们的好评。1978年他出席了第六次中国共产党浙江省代表大会。1981年10月8日《浙江日报》第四版以“献身于洁白事业的人”为题,报道了何任的事迹。现在他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中医教育、医疗、科研战线上。“老年明知夕阳短,无待扬鞭自奋蹄”,是他为浙江中医学院外宾接待室所写的条幅,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事记录
1921年1月11日(农历庚申年十二月初三)
出生于杭州世医之家。
1924年1月~1937年6月
在家庭教师教导下学习古文,包括《四书》、《五经》、诗词等;上小学、中学;随父亲何公旦学习中医。
1937年7月~1938年6月
“七·七”事变,日军侵华战争爆发,随家南迁缙云;随父行医。
1938年7月~1941年7月
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学习。
1941年8月~1949年4月
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毕业;任盐局中医师;1947年举办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开始从事中医教学;编写《实用中医学》一、二、三集;行医。
1949年5月~1955年
创办庆春中医联合诊所;兼卫生人员训练所中医课程授课;1953年4月获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中字06437号中医师证书;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杭州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负责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教学工作。
1955~1956年
参与省卫生厅、省中医进修学校等购置大学路老浙江大学校址后,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与省卫生干校分开,单独建校;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1958年
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兼中医授课并门诊;举办中医师资班;筹办浙江省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制三年),编写教材兼授课。
1958年~1959年5月
“整风反右”运动开始,为领导小组成员;筹建浙江中医学院。
1959年6月~1960年3月
浙江中医学院成立,任副院长;招收首届六年制中医专业本科生;《金匮要略通俗讲话》出版;被评为浙江省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获奖章、证书;筹建浙江中医学院函授部,编写出版《函授通讯》,并代厦门大学筹编海外中医函授讲义。
1960年4月~1963年8月
浙江中医学院并入浙江医科大学;撰写《谈治学》一文;《金匮要略归纳表》出版;组织教师编写《温病条辫白话解》、《中医内科手册》、《中医儿科手册》、《中医妇科手册》、《中医针灸手册》、《医宗金鉴杂病心法白话解》等,并先后在浙江、北京等地出版发行。
1963年9月~1966年5月
恢复浙江中医学院;在第一次中共浙江中医学院党员大会上被选为党委委员.;回顾过去四年办学经验,组织教师编写《中医学院各课教案与教学经验集》;《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白话解》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66年6月~1970年6月
“文化大革命”受批判;去嵊县三界、华堂等地劳动,前后共3年。
1970年7月~1973年10月
浙江中医学院第二次并入浙江医科大学;担任浙江医科大学中
医学院副院长。
1973年11月~1977年7月
浙江中医学院第二次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单独成立;恢复工作后,筹建《浙江中医学院通讯》。
1977年8月~1979年1月
根据省委(77 ) 163号文担任党委委员、院革委会副主任,以后改为副院长;任第四届浙江省政协委员;首批评定为教授;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何任医案》编印成册;组织全院老中医编成《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
1979年2月~1983年12月
根据省委(79 ) 68号文担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为浙江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1981年赴北京参加首届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代表中方作学术讲演;1982年10月在全国四版中医教材编审会上被推选为副主任委员;任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中医学会会长;为浙扛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何任医案选》在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1988年1月
根据省委(83)183号文改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浙江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何任医论选》、《金医要略提要便读》分别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1985年底赴日本访问讲学;((金匮要略讲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8年2月~1991年5月
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湛园医话》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详编《金匮要略校注》、《金匮要略语译》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金匮要略新解》日文版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
1991年6月~1992年12月
国家级名老中医带高徒;获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金医要略校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金医要略百家医案评议》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3年1月~1997年12月
何任中医基金会成立;业绩载录于英国剑桥名人录;经人事部批准暂缓离退休,继续从事研究、著述工作;参加全国《金匾要略》学术研讨会,作学术讲演;应香港医学会邀请,赴香港访问讲学;何任中医基金会两次向在中医领域作出贡献人员和品学兼优学生颁奖;进修中国画;担任浙江省名中医馆馆长。
1998年1月~2000年12月
《何任临床经验辑要》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计42万余字;从事中医医疗、讲座等工作;被评为浙江中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楷模”匾额;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哈尔滨、南京、吉林、上海等省市邀请,为讲习班讲课、座谈;浙江卫视拍摄临床工作录像;被《中医杂志》聘为第三届编委会顾问。
2001年1月~2002年12月
江苏讲学;天津讲学、义诊;上海讲学;中央电视台《黄帝内经》摄制组拍制写作、科研、临床工作录像片;浙江电视台拍摄“名中医馆”录像片;自传式书稿《诗意流年》在
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杭州电视台拍摄“精彩人生”录像片;学院第二门诊部成立,应邀门诊;被《中医药学刊》聘为顾问。
2003年1月~2006年12月
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奖牌;浙江省劳动模范协会颁发“省先进工作者01670会员证”;被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聘为理事,参加北京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教材编委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书画展”优秀奖;第七期全国名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讲习班授课并招收弟子;被《中医杂志》聘为第四届编委会顾问;被《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聘为专家编委会常委;《何任医学经验集》在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被中国中医科学院聘为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抚今忆昔说中医》发表,驳斥“取消中医”之谬论;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中医研究所成立;继续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撰稿等工作。
2007年1月~2007年12月
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成立,任名誉院长、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被浙江省中医院聘为首席学术顾问;浙江省何任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家人事部、国家中管局“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承高级讲习班”北京讲学;浙江中医药大学“远志大讲堂”首场报告会讲学;国家中管局邀请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秋赏月;主编《名医手稿》,由华宝斋杭州富阳古籍印刷厂印刷装订;继续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撰稿等工作。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评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王国强副部长在杭州为何任教授颁发证书,省长吕祖善、省委常委王贺文、副省长郑继伟亲切看望何任教授,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浙江中医药大学隆重召开何任教授当选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何任名中医工作室建立;《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先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全国《金匮要略》师资进修班等讲课;“中医中药中国行”浙江省中医药工作座谈会,提出“中医人要有中医思维”,在《中国中医药报》头版专文刊登;《金医要略临证发微净》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金匮要略通俗讲话》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再版;浙江电视台拍摄《中医故事》纪录片;继续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撰稿等工作。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中华中医昆仑·何任》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何任》在中国中医药出版再版;继续从事中医医疗、教学、撰稿等工作。
2012年2月23日(农历壬辰年二月初二)7时38分.
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目录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湿温证治 一、湿温之辨证方法DD三焦与卫气营血 二、湿温治法大要DD湿热俱清 三、湿温典型病案举例 四、湿温证治心得 五、湿温及温症医案6则 喘证论治 一、喘证之作主要责之肺肾 二、喘之辨证先当明其虚实 三、治喘要领DD肺肾虚实四字 四、诊治喘证注意点 五、喘证医案6则 血证论治 一、血证简意 二、治血要领 三、治血方药 四、咳血治验 痛证论治 一、痛证当辨病因与病位 二、痛证论治方药举例 三、头痛证治 四、胃脘痛证治 五、腹痛证治 六、其他痛证医案6则 恶性肿瘤证治 一、治疗的基本法则DD扶正祛邪 二、应用扶正祛法的十二字要诀 三、应用扶正祛法的注意事项 四、常用正恶性肿瘤的扶正祛邪方药 五、恶性肿瘤的预防及其他 六、肿瘤医案11则 妇科病证治 一、治妇科病当重视调经和气 二、月经不调DD益母胜金丹 三、痛经DD当归芍药散 四、崩漏DD黑薄黄散 五、带下DD完带汤 六、妊娠恶阻DD顺肝益气汤 七、妊娠胎漏DD所以载丸 八、脏躁DD甘麦大枣汤 九、更年期综合征的三种证型辨治 疑难杂病证治 …… 诊余漫话 治学经验类 《金匮》研究类 方剂药物类 医事忆当年 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