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鹏的个人简介
何旭鹏 青年作家,摄影师,1986年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人,2006年计算机专业毕业,自学新闻本科。中共党员。在报社、电台做过通讯员、记者、编辑、策划。后从事教育工作,在语文教学及作文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为小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成长研究会研究员。
个人简介
爱好文学与摄影,出版著作3部,发表各类作品80余万字。先后在《定西日报》、《甘肃日报》、《中国青年报》、《辽宁青年》、《中国校园文学》、《作文与阅读报》、《作文周刊》、《教师报》、《微型小说》、《青年诗人》、《星星诗刊》、《青少年摄影报》、《国际摄影报》等刊物发表作品370篇(幅),个人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并入选作品集。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歌协会会员,甘肃省定西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士,华语作家委员会签约作家,知名文学网站专栏作家、中华诗网特邀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冬天里的彩虹》、《山村女教师》,诗集《留住心中的月亮》、个人作品集《青春的风铃声》。诗集《留住心中的月亮》在全国诗歌比赛中获二等奖。
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评为“2005年度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人才奖(文学类)”,先后荣获“优秀青少年作家”,“国际金榜作家”,“中国当代杰出诗人”等荣誉称号。
执教以来,辅导学生1000余人,有100多学生的作品先后发表并获奖,多次被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报社、华语作家委员会、中国散文学会等单位授予“优秀辅导教师”、荣获“伯乐奖”、“辅导教师金奖”“报导老师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出版的作品1、大学期间成立“绿荫”文学社 编辑出版《绿荫报》,整理出版《绿荫文学社优秀作品集》
2、19岁出版个人作品集《青春的风铃声》
3、20岁出版第一部青春校园长篇小说《冬天里的彩虹》,诗集《留住心中的月亮》
4、2008年完成第二部有关教育题材的小说《山村女教师》
文学艺术方面
2003年蓓蕾杯文艺作品大奖赛 获优秀奖 (第二课堂杂志)
2003年蓓蕾杯征文竞赛三等奖(第二课堂杂志)
2003年第三届中原杯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南腔北调杂志)
2005年第七届“神笔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三等奖 (作文周刊)
2005年第二届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青少年日记文艺作品大赛)
2005年第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优胜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年第五届中华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二等奖 (中国散文学会青少年创作中心)
2006年全国诗歌大赛全国 一等奖 (中华诗网)
2006年“世纪杯”校园文学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 (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2006年第七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 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06年第七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 二等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06年“讲述我的母亲”征文活动中作品《两代人的母亲》获 二等奖 (定西日报)
2006年全国爱情爱杯诗歌大赛 作品《那一夜我流泪了》获 三等奖(诗歌信息资料中心)
2007年“中文国际金榜作家奖”评选中荣获“国际金榜作家”称号 (中国青年作家网)
2007年荣获“优秀青少年作家”荣誉称号 2008年全国教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竞赛 作品《故园风情》获 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
2009年被世界少年作家网聘请为专栏作家 (世界华人少年作家协会)
2009年全国教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竞赛 作品《烟雨鳌坊 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
2009年第二届新作家原创文学大赛 二等奖 (当代青少年作家创作委员会)
2009年荣获“当代杰出诗人”荣誉称号 (当代诗人联谊会)
2009年第五届中华情全球写作大赛 作品《父亲要的只是一声问候》获青年组 银奖 (中国散文学会 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
2009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 作品《腾飞吧,祖国》获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 神州书画报社)
2009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 作品《怀念定西洋芋》荣获三等奖(中国散文学会 北京市写作学会)
教育教学方面
2006年第七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 优秀辅导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08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二等奖(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组)
2008年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二等奖(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组)
2008年论文《浅谈写作中要把握的五要》获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 聘为中国教育学会成长研究会研究员
2008年论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获教研成果一等奖
2008年荣奖“全国千名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2009年信息技术学科命题比赛 三等奖(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组)
2009年第八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 优秀指导奖(华语作家委员会 华语作家网)
2009年第三届“我的作文我做主”全球少年写作大赛 优秀指导奖 (华语作家委员会 北京中教联创国际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华语作家网)
2009年第五届青少年中华情写作大赛 辅导金奖 (中国散文学会)
2009年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生博客写作大赛 优秀组织奖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语文报社 中华语文网)
2009年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生博客写作大赛 优秀指导奖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语文报社 中华语文网)
2009年第二届“语文报杯”原创多媒体课件大赛作品《竹影》初中组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
2009年首届中学生原创文学大赛暨全国百佳文学社团评选活动 获伯乐奖 (语文报社)
2009年所创文学社“广豪文学社”在首届中学生原创文学大赛暨全国百佳文学社团评选活动 荣获 “全国百佳文学社团”称号
2009年首届华西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荣获 伯乐奖 (路遥文学院)
2010年第九届全国少年创新作文大赛 优秀指导奖(华语作家委员会 北京中教联创国际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华语作家网)
2010年第十八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 优秀指导一等奖 (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组织委员会)
2010年首届全国原创试题大赛作品 套题《人教版初中语文上期中试题》荣获 三等奖 (语文报社)
2010年首届全国原创试题大赛作品 专项题《狼》荣获 三等奖 (语文报社)
2010年论文《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荣获 一等奖
自强是男儿的脊梁
何旭鹏是一个20岁刚过的小伙子,但是与同龄人相比,他也算是小有成绩。他爱好广泛,擅长写作、摄影,他的作品在国家各类刊物上已发表了180多篇,他的散文、小说、诗歌在全国“十佳大学生作品集”中排行第二,他现在是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如今已出版个人作品集《青春的风铃声》、长篇小说《冬天里的彩虹》、诗集《留住心中的月亮》。也许很多人都很佩服他,但是又有几人知道,在他成功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辛酸历程。
旭鹏来自于农村,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苦难。由于生活所迫,自小他就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小时候他就很努力,在他的心中藏着一个美丽的大学梦,他想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改变贫穷的生活。15岁那年,正当同龄人尽情享受童年美好时光的时候,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从那以后,他的大学梦也就破灭了。那一年,他的母亲离开了他们,原本幸福的家庭破裂了,从此双目失明的奶奶用她弱小的身体撑起了那个破裂的家,给他们两代人当起了母亲。这对于旭鹏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失落的父亲,面对不再有温馨的家,他伤心过、流泪过、自暴自弃过、甚至想过放弃学业离开那个家。是双目失明的奶奶给了他爱,让他重新体验到了家的温暖,将他从悲观的深渊中拉了出来。
在奶奶的关怀下,旭鹏重新站了起来,他继续一边学习,一边帮助奶奶打理着家里的一切。2002年,他顺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同时他也收到了陇西师范的录取通知书。父亲让他去上师范,将来早一点就业,供弟弟上学。虽然他不情愿,但是面对年迈的父亲,面对那个贫困的家,旭鹏没有选择。来到师范以后,旭鹏学习很努力,学习之余继续写作,同时他还学会了摄影,为校报写起了新闻。在学校他很活跃,积极参加学校各类组织,成立了文学社,办起了自己的报纸。后来又加入了党组织。师范学习期间,他很少向家里要钱,他的生活费全是靠稿费以及给同学照像得来的。
旭鹏的生活很艰难,但他仍然帮助比他更困难的学生。有一次,他从一位公寓管理员口中得知,他们所住的公寓的管理员生活很艰难,她的丈夫去世了,三个孩子都由身患重病的她拉扯着,每月她就用200多块钱的工资,维持着家里的生活。旭鹏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助她们,将自己用不完的作业本,一些文具全都给了她的三个孩子,并且给她上初一的女儿写信,鼓励她努力学习,并且每个月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吃俭用下50元偷偷寄给她。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旭鹏那怕自己饿肚子,但每月给她女儿寄的钱从未停过,他一直默默坚持到了现在。2006年是旭鹏师范生活的最后一年,他想出一本书为自己的师范生活作个总结,于是他将自己发表过的作品整理了起来,用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稿费和照像的费用出版了作品集《青春的风铃声》。相继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冬天里的彩虹》和诗集《留住心中的月亮》,他的诗集还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三本书的出版,旭鹏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因为他知道没钱可要。面对所取得的成绩,旭鹏没有丝毫的骄傲。虽然生活给了旭鹏太多的苦难,但他还是一步步坚持走了下来。的确,是自强,让他取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成绩。
儿行千里怕母忧
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我要说,儿行千里怕母忧。离家千里的儿子,也同样担忧着家里的老母亲。离家千里,家里的老母亲是不是在为自己操心?是不是在牵挂着自己的生活?每一个远离家乡的儿女都怕母亲为自己担忧,因为每一个作儿女的都已让母亲操了太多的心。
傍晚,我到火车站接人,车还没有到,便站在一个电话厅旁等待。这时,一个衣服不整,愁容满面的打工青年来到电话厅前,一边翻着破旧的电话本,一边拨起了电话。(我和他离得比较近,可以听得到电话里的对话。)
“喂,小张吗?我是刘华。”
“噢,是老同学呀!你好!有事吗?”
“是这样的,我现在已经到了城里。在火车上,我的钱被偷了,能不能借我100元,等我找到工作后,马上就还给你。”
“这个……老同学呀,说实话,最近我的收入也不好,等我的工资发了以后再说吧!”
“老同学,那借我50元也行。”他连忙说道。
“我实在没有钱!”对方很不高兴。
“那谢谢你!”
他无奈地挂了电话,又拨通了另一个电话。
“喂,是李厂长吗?”
“是啊,你哪位!”
“是我啊!我是咱们村的小刘呀!以前还替你家放过羊呢!”
“噢!是小刘呀,我记得!有事吗?”
“李厂长,我刚到城里,不知你们厂还要不要人,我想找点活干。”
“对不起呀,小刘,我们厂已经招满人了。”
“李厂长,求求你了,活多苦多累我都能干,只要有吃有住的就行了。”
“我们厂真的不要人了。”
“求你了,李厂长,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他哀求着。
“我说了,我们不招人了。好了,我还忙着呢。”
对方生气地挂了电话。
夜幕降临,打工青年满脸都是痛苦与无奈,他背靠着电话亭坐下,无奈地望着回家的人群。突然间,他好像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一次拨了电话。
电话通了。
“妈,是你吗?”他小心地问道。
“儿子,是妈呀!妈一直在这里等你的电话。”
“妈,我已经找到工作了,每月500元,管吃管住,你就别为我担心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快回去吧!你还要走十多里山路呢!”
突然间,我的鼻子里酸酸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一位白发母亲走了10多里山路去一个共用电旁等待出外打工儿子的电话。也许从儿子上火车的那天开始,她每天就这样等待着。
电话里头传来了哭声。
“那好吧!儿子,我回去了,如果太累太苦了,就回来,别苦着自己。”
“嗯!”打工青年擦了一下眼睛。
打工青年挂了电话,两行晶莹的水珠顺着他的脸颊滑了下来。不知为什么,此时,我的心好似被什么刺了一下,感觉好痛。我拿出身上仅有的50元,塞在了他的手中。我同样是一个打工者,打工路上的艰辛我是深有体会。50元对他来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我知道今晚他至少不会挨饿吧!
儿行千里母担忧。同样,儿行千里怕母忧。千里之外的打工儿女,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愿让自己的母亲担忧。打工青年虽然欺骗了母亲,但这种欺骗是伟大的、感人的,这种伟大的欺骗我想只有在亲情之间才会发生吧!
父亲要的只是一声问侯
父亲要的只是一声问候
我成长的脚步在父亲的额头上烙下了一条条深深的烙印
父爱如山,伟岸而朴实;父爱似海,深不可测。一直以来,总觉得今生无法回报父亲。可是自从给父亲买了一部手机后,我才明白,父亲其实是很容易满足的。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段铃声,就可以让父亲那布满“深沟”,像黄土地一样的脸上开出花来。
父亲老了,老得就像是掉光了叶子的树,孤独地在秋风中摇曳。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斗大的字都不识几个,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们兄弟身上。母亲走后,父亲累死累活拼命地在土地里奋斗,供我读完了师范,将小弟送进了大学。由于劳累,刚过40的父亲看起来就像个小老头。每当看到年迈的父亲,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痛。
师范毕业后,我没能顺利就业,于是南下打工,从此家里就剩下父亲一个人了。一年之后我有了手机,可每次打电话回家却很不方便。因为家里穷,没有安装电话。每次都是先打到邻居家,然后再叫父亲来接。打的次数多了,邻居也不高兴,有时候打过去邻居也懒得去叫父亲。父亲给我打电话时,总要跑上10多里山路到镇上的公用电话厅去打。
这两年,家景也慢慢好了起来,经济也不再那么拮据。农闲下来时,父亲就跟着别人走南闯北做点小生意,以贴补家用。其实我知道,如今家里也不怎么用钱了,小弟办了助学贷款,生活费也花不多。父亲只是一个人耐不住寂寞,不愿待在家里而已。好几次,我劝父亲给家里安部电话,方便联系,可父亲就是推辞着不安。他说:“现在我时常也不在家,安部电话谁用呀!”
2008年春节,正好赶上雪灾,我没能回家过年。有一次上街,见一家手机超市在春节期间搞活动,于是给父亲买了部手机寄了回去。没过多久,父亲打来电话,说他收到了手机,问我是不是花了很多钱。听得出父亲很高兴。他让我在外小心一些,不要挂念家里。
自从父亲有了手机之后,我便经常给他打电话。彼此话不多,每次总是说不到两分钟,父亲便催着挂电话,他说长途太贵了。虽然每次打电话给父亲总是重复着那几句话,可是我能够听得出父亲每次都很激动,很开心。有时候打电话回去,父亲说话的声音很响亮,我知道这个时候他身旁一定有人。
有时候父亲的电话响了半天后才接通,我问父亲是不是因为手机的铃声太小而听不到。他笑着说:“没有,声音挺大的。每次看到你打来电话,我觉得这手机的铃声都好听,于是就想多听一下。”有一次父亲给我打来电话,说以后让我给他发短信,这样可以节省一些电话费。我笑着对父亲说:“爸,你又不识字,发短信有什么用呀?”“我可以让虎子(我侄儿)给我念呀!”他说道。我说:“爸,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钱,打电话方便些。”父亲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大娃,我晓得你一个人在外面也很不容易,能省一毛就省一毛吧。我老了,啥也不图,只盼你们过得好一些。没事的时候打个电话回来问候一下,报个平安,我也就安心了……”
那一刻,我的心好痛,鼻子很酸,好想哭。
出门在外的打工朋友们,儿行千里母担忧。时常记得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年迈的父母,给他们报个平安。很多时候,父母要的只是我们作儿女的一声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