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舫的个人简介
胡靖舫先生,原籍河南省汲县,1920年2月22日出生。1927年9月至1932年8月,在河南省汲县第四小学求学;1932年9月至1933年8月,在河南省汲县女子中学求学:1933年9月至1937年8月,在河南省汲县县立女子简易师范学校求学;1938年2月至1940年6月,任四川省西阳县龙潭镇四川省立第三中学教员;1940年秋,任重庆市立第五小学教员;1940年冬至1942年夏,考入重庆前中训团音乐干部进修班学习声乐;1942年9月考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声乐,1946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1946年8月至1949年6月,任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音乐组助教;1949年9月至1953年5月,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声乐讲师兼少年班副主任、辅导员;1953年6月至1956年7月,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民间音乐研究室副主任;1956年9月起,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期间,曾兼任附中声乐科主任、赴现代京剧《龙江颂》剧组任声乐教员);1979年2月光荣退休。之后,因学校教学工作需要,长期返聘。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
人物经历
胡靖舫先生,原籍河南省汲县,1920年2月22日出生。1927年9月至1932年8月,在河南省汲县第四小学求学;1932年9月至1933年8月,在河南省汲县女子中学求学:1933年9月至1937年8月,在河南省汲县县立女子简易师范学校求学;1938年2月至1940年6月,任四川省西阳县龙潭镇四川省立第三中学教员;1940年秋,任重庆市立第五小学教员;1940年冬至1942年夏,考入重庆前中训团音乐干部进修班学习声乐;1942年9月考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声乐,1946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1946年8月至1949年6月,任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音乐组助教;1949年9月至1953年5月,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声乐讲师兼少年班副主任、辅导员;1953年6月至1956年7月,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民间音乐研究室副主任;1956年9月起,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期间,曾兼任附中声乐科主任、赴现代京剧《龙江颂》剧组任声乐教员);1979年2月光荣退休。之后,因学校教学工作需要,长期返聘。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
人物事迹
胡靖舫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青年时代就追随进步,曾在经济上帮助过我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之初,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会,在音乐会中担任独唱,歌唱新时代,歌唱新生活,讴歌人民讴歌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胡先生曾从自己每个月的工资中拿出一定数额的钱款长期捐助抗美援朝。本院党组织公开时,委任胡先生为党的宣传员,她认真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在师生中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学校开展好各项工作。1958年8月28日,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由林阳、王品素同志介绍,胡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更紧密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连在了一起。
1956年,学校创办了民族声乐专业,胡靖舫先生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成为系里第一个民族声乐专业的老师。怎么教好民族声乐专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胡先生谦虚好学,她与王品素等老师一起,在干中学、学中干,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向戏曲演员、民族歌唱家学,甚至向自己的教学对象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刻苦钻研语言、风格、发声方法等民族声乐专业教学的业务知识,日益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艺术修养,并大胆付诸于实践。1963年,我院成立民族声乐系,胡先生为系核心组成员,之后一直担任教研组长。
在民族声乐专业课堂教学中,胡靖舫先生倡导采用西洋唱法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民声教学成绩斐然,尤其是民族班,曾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大亮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海之春”曾举办上海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独唱专场音乐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还被拍成了电影。
胡靖舫先生忠诚于党的音乐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她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民族声乐专门人才,有的在国内外高规格声乐比赛中获得大奖,成为著名歌唱家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如阿旺、杨学进、巴哈古丽等;有的成为全国各艺术院团的独唱演员、领导,如曹新华、项定秀、曾新芳等;有的成为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教学骨干力量,如全花子、王淑英、罗余瑛等。
胡靖舫先生多年来积极主持本院民族声乐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油印成册七集――“中国民歌选”第四集,“民族声乐教材选”1、2、3、4、5集,“外国民歌选”一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两集――民族声乐作品选(独唱歌曲部分),独唱歌曲集――民族声乐部分。上述教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深受广大师生喜欢。
胡靖舫先生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并在认真概括的基础上曾撰写过数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文章,发表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等刊物上,如“民族声乐教学的体会”、“向戏曲演员采访学习的一些体会”等。为年轻教师提供了教学借鉴。
鉴于胡靖舫先生的勤奋努力与突出成绩,1951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工会第一届选模大会推选她为“甲等模范”;1987年11月,学校授予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成绩优秀奖”。
在“文革”中,胡靖舫先生曾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被任意揪斗、强迫劳动,但胡先生对党和人民的信念坚定不移。平反昭雪后,她以更旺盛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自己一生钟爱的声乐教学事业中去。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她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更珍惜生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在音乐园地里的耕耘。不管是在职在编,还是退休返聘,党叫干啥就干啥,只要教学工作需要,只要学生需要,她一定倾尽全力,无私奉献。
胡靖舫教授除了培养汉族歌唱演员外,为我国兄弟民族:壮、苗、藏、维吾尔、彝、朝鲜、普米、傣族等培养了众多的歌唱人才,不少学生在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奖,其中四个学生获得国内外金奖、四个学生获得第一名。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民族风格与美声唱法紧密结合,先后在 《人民音乐》、《音乐研究》 上发表学术论文,努力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受到声乐界的重视, 几十年来的教学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为此曾两度荣获教学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