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房的个人简介
河中房杨氏是杨震五子杨奉的后裔,是上谷房杨氏的分支。杨震的第十二代孙、也是上谷太守杨珍的曾孙杨顺出仕后举家迁往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子孙称河中房。
简介
河中房(华山杨氏文化)。上谷太守杨珍的曾孙杨顺出仕后举家迁往河中,其子孙称河中房。
历史事件
河中房的大唐宰相就是众所周知以从祖妹杨玉环而荣显的杨国忠。
杨国忠(?一公元756),《辞海》中记其为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五世祖杨汪曾在隋文帝时赐爵平乡县伯,历秦州总管府长史。场帝即位后,追拜尚书左永,越王侗为傀儡皇帝后,微拜吏部尚书;曾祖杨令本为库部郎中;祖杨友谅为昊陵令;父杨暄为宣州司事参军。
杨国忠,本名杨钊,自幼不学无术,饮赌无度,为宗族亲友所不齿。至三十岁时方有所收敛,便发奋从军。此时,其叔父杨玄玻在蜀州(今四川崇庆)任司户参军,杨国忠常来往家中,经杨玄玫指教自四川从军,并以屯优被授新都尉,迁任益川(今四川成都)长史。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杨玉环被玄宗册封为贵妃,杨玄瑛被赠兵部尚书,杨氏一家"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杨国忠自然也沐恩及第,成为朝廷的显贵。特别是唐天宝八年,玄宗召公卿百僚去视察左藏库,喜国库丰盈,货币山积,立即对当时任专判度支事(管理财政的官员)的杨国忠大加赞赏,赐金紫光禄大夫、兼权太府卿事,并将其名改为国忠。从此杨国忠身兼十五职,权倾朝野,出人禁中,日加亲幸。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奸相李林甫死,杨国忠代为右相,大权在握,公卿以下,颐指气使,凡有才情声名者,只要和自己有隙,便一概贬官到基层去。节度使安禄山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又恨又怕,行为还有所约束。到杨国忠任丞相时,安禄山则心中不服,言行举止都带有蔑视之意。杨国忠耿耿于怀,屡屡告玄宗说安禄山预谋造反,唐玄宗不信,杨国忠就说:"陛下试召之,彼必不来。"玄宗召之,安禄山闻命即至。
杨国忠失信于玄宗,心中不快,只盼安禄山早日起兵造反,以取得玄宗的信任。
时安禄山恩宠特深,总握兵柄,杨国忠知其跋扈,总想剪除心腹之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为了逼迫安禄山反叛,杨国忠命京兆尹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宅第,抓捕了安禄山家中的宾客,斩尽杀绝。安禄山知道后既惧又恨,于是在汉阳发兵十五万,讨伐杨国忠,长兵直人,势如破竹,渡黄河,陷洛阳,朝廷命右金吾将军高仙芝任兵马副元帅,募兵十一万,并使宦官边令城监其军,于河南陕州拒守。岂知令城与仙芝发生矛盾,诬高仙芝与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勾结谋反,玄宗大怒,斩了高仙芝与封常清,平叛军队只好退屯潼关。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六月,玄宗又令镇守潼关的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进兵夺取洛阳,哥舒翰以函关距京师三百里,利在守险,不宜出攻和军队未曾整编训练停当为由,要求缓几天再东进。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按兵不动是企图算计自己,就在玄宗面前诬陷哥舒翰另有所图,逗留养寇。玄宗便下命令要哥舒翰立即出发擒敌。由于准备不足,唐兵与安禄山的军队战于灵宝,屡战不胜,大败逃回潼关。叛军乘胜追击,致潼关也陷落敌手。哥舒翰束手就擒,只好向安禄山投降。
潼关失守,唐玄宗惊恐不安,带着文臣武将丢弃长安向西逃去,走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境),军中上下怨声载道,共同谴责亡国之祸皆由杨国忠一人承担,异口同声要求把杨国忠斩首间罪,并连累从妹杨玉环赐死,韩、虢国二夫人也被乱兵所杀。杨国忠专权误国,死有余辜,也给杨氏家族史上涂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杨国忠有四个儿子,长子杨暄为太常卿兼户部侍郎,二子。杨础为鸿护卿。两兄弟分别娶延和郡主及万春公主,各立第于亲仁里,穷奢极侈、同死于马嵬军中,三子杨晓走汉中郡,被汉中王所杀;第四子杨稀走陈仓,为追兵所杀。
杨国忠著有《破吐蕃献俘表》一文,收集在《全唐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