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明

时间:2024-05-11 11:46:58编辑:小简

胡卫明的个人简介

胡卫明, 1968年11月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生平简介

1985年,他考入西安美院油画系,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起步。四年的学习,似不曾安于科班的教条,而更迷恋于对西方古典与现代绘画沿革的探求,并尝试着对接的可能,1989年在毕业时,他以放逸的近乎于疯狂的一组油画作品,真挚的感情流露,把他四年的学养与眼界尽情的释放出来。并举办了个人画展,毁和誉是不言而喻的,但他毕业了,并拿到了学位。他象一个不安分的艺术青年一样,面对生活,去重复社会对他的磨砺。他长久的沉默于比农民还算优越的无奈之中。他欢娱于妻子音乐旋律的无形的陶醉,以及天伦子嗣的福秘。十五年的时间名利似与他远去,他确从没有扔下画笔。

不知这个默默无闻,一身“刺猬相”永不言败的胡兄与时下“大师相”的著名与金钱有无历史连带!百年后人们能否回头再见我胡兄与他的艺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艺术史总是在不断的纠正着荒谬,存世着“佚名”,因为他有一个庸俗永不能及而美丽的梦。

胡卫明早年在文化馆八年,无异于画家“贫穷”的“抗战”。他画画,他教学生,他获得了生命的活力。也使他更进一步进入欧洲艺术“大传统”特殊的一种复读与研究。而后入艺术师范作美术讲师的工作,使他有更多的时间畅想他的艺术方向,学生时代对现代主义质朴而纯情的的直见(还带有摹仿之痕),对性主题迷茫而生涩的肉欲感,以及那扭曲的弗洛伊德的梦魇,已经在他的画面中消逝了。新表现主义绘画似对他产生了新的启蒙,而使他青年时代浓列似火的激情凝结了,并产生了画面的量感,现代主义绘画的形色也不曾减弱他作品中个性的音调,而这两种来自不同时代的语汇,在他的画面谐调相处,竟发出异趣之味,这种源于中国古代壁画中已经变异的“线”构成了他个性的连接,霸悍而古朴,形色诙谐而鲜明,成为他特定的样式。他的这批作品曾被美国的"知识分子"喜爱和收藏。后又被台湾"知识青年"认知而购买。

近几年,胡兄似无意于作品的现世,总是在寻找更为直接的感受性表达,追求随意性的理智设计,是现实生命克隆时代的梦想。他没有停止,没有也无法复制他精神的快感。在俗而又俗的生活中,日复一日的体味着不俗的酸甜苦乐,在家庭,师友,学生和大自然中间捕捉获得生息与活力。

教育经历

我无法看到他四十不惑的老态,他的画笔在默默的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EEESeniorMember、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权威刊物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PartB:Cybernetics的AssociateEditor。1998年1月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3月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即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4月起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曾多次到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厄巴那-香槟分校、英国雷丁大学和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以及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和卧龙岗大学做访问研究。200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排名第二)、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二等奖(个人奖)。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已在《IEEETrans.onPAMI》等国际刊物、《中国科学》等国内一级刊物以及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32篇,到2008年2月为止SCI收录18篇、EI收录45篇、ISTP收录32篇;SCI他引236次、GoogleSchoolar他引1007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他引73次。申请专利15项。有多套软件产品在国内有关单位推广使用,完成的商业化软件产品―方正智绘地图晕渲系统广泛使用于测绘、地矿、农业、林业、出版等行业。目前主要从事视频信息处理与网络信息安全识别方面的研究工作。
价值观,对于我们这些学政治的人来说,应该是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直到今天晚上看到一个人并为之鼓掌、为之喝彩之后,我才对这一词语有了真正的理解。

2005年2月2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放了一个名为“胡为民医生”的片子,讲的是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叫胡卫明的医生辞职的事。为何辞职?为何在全国掀起这么大的影响呢?这是因为胡卫明这个“为民”医生虽然医术精湛,非常敬业,可他通过个人网站用辞职信的形式揭露了医疗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开票提成、违规采购、虚高药价等腐败现象而被人们视为“异类”。看完片子,不经意我也成了一个“异类”,想要说上几句。

医院里的开票提成等腐败问题或者说是腐败制度每个医生都是心知肚明的,可很多人都认为是正常的,而胡卫明则不以为然。当记者问及此时,胡卫明医生说,这是因为他与他们根本的分歧是在于他与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胡卫明医生坦言,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乡村教师家庭里,知道老百姓的每一分钱来得都不容易,他的理想是用最少的钱把人们的病给医治好。而他们的价值观在于自己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当然是越多越好,他们的眼睛始终都在盯着百姓的钱袋。因此基于不同的价值观,便有了截然不同的医疗行为。他从人们的健康出发,开能治病又便宜的药,搞社区心血管病知识讲解,建立别人没有做过的“全国心血管患者资源网”,而他们从个人的经济利益出发,开不一定能治病但价格惊人的药品,乱开住院单,随意抬高药品价格。胡卫明称,这就是医德。

工作经历

杨志毅院长可说是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在全省公开招聘的第一个院长,胆量很大,敢于改革。最终的政绩表现为该医院多修了几幢房子,增加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院长办公室的办公设备更加漂亮。于是乎,就有人在会上大唱赞歌,说什么社会要前进,一定不能少了杨院长这样的人才。这些收入是怎样来的呢,都是老百姓通过看病的形式掉在医院里的钱。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不怎么恰当的话“一将成名万骨枯”。

拍马屁的人,虽未经考证,但我相信,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了。因为给他人拍一下,他人会感到舒服,随手扔出一根骨头,骨头上可是有油水的呦;有了油水,便有了营养,有了营养,便长得白白胖胖,就有机会变成扔骨头的人。由此可见,这类人永远也不会消失。如果你问他的良心在什么地方,他可能会随口答曰:“可能在扔骨头的时候一并扔掉了吧,也许是让狗给吃了。”

医院里的普通医务人员在记者要求采访他们时,大都喜欢脚底{油。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她说是刚来的。又逮到一个,他说他不知道这档子事。又逮到一个,他说其他医院、其他人都这样。唉,这是怎么了?这个社会的人怎么都那么怕事呢?难道在学校里,他们的老师就没有给他们说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吗?这可能是对“明哲保身”这个成语生动的解释吧。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记者总算在晚上接待了几位客人,也有人主动去找记者反映情况。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当记者问医院的纪检委书记,胡卫明与杨志毅的事有人说是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你怎么看待时,纪委书记说:我以个人的党性担保,这绝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问题,而是正确与错误、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问题。如果我说的话不真实,我愿接受任何处分,我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毕竟有人敢于站出来,毕竟有人站在了真理这边。虽是少数,又有谁说,星星之火不可以燎原呢?

看完片子,我为子击节,为之呐喊。可世间总会给人一些遗憾、一些不完美。娄底市委市政府努力挽留胡卫明,可没有说要对杨志毅怎么样。他还是该院院长,在记者面前仍然那么猖狂,在市民面前还是杨眉吐气,在我心里还是那么讨厌。

胡卫明揭穿了医疗行业腐败的内幕,他是英雄。纪委书记说出了真话,他也是英雄。我也很想当一个英雄。

当然,这种现象不只是医疗行业中才有。其它行业如何,那就应该多进行几次新闻调查,我希望多看见一些这样的新闻调查。

上一篇:黄庆怀

下一篇:何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