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振

时间:2024-05-11 01:18:19编辑:小简

郭元振的个人简介

郭元振(656~713),中国唐朝将领。名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据《旧唐书》记载,少有才智,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持节为朔方道大总管。时玄宗于骊山讲武,因军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随即又被起用为饶州司马,抑郁病逝途中。

生平经历

年轻的郭元振负气仗义,好使气任侠,不以细务为意,爱打抱不平,还参加过铸造私钱、贩卖人口的活动,结交联络的人口有数千人。这件事传到皇后武则天那里,武后召他进宫,当面查问这件事情。郭元振毫不隐瞒,并慷慨陈词献上这篇古剑篇。武后听了他的一番谈论,不但不加责备,还把他的诗篇传抄数十份赏给学士李峤、阎朝隐等人。并破格提升了郭震。授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曾出使吐蕃。长安元年(701)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治边有方。起初,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南北界域相距不过400余里,突厥、吐蕃常发兵前来袭扰。他于该州南境设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北境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要道,开拓州境1500余里。从此,巩固了凉州防务。他在任五年中,广屯田,兴水利,对凉州地区的安定和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神龙年间任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不久,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景云二年(711)任吏部尚书,后转兵部尚书。先天元年(712)为朔方军大总管,筑丰安(今宁夏中卫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以加强边防。后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持节为朔方道大总管。时玄宗于骊山讲武,因军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随即又被起用为饶州司马,抑郁病逝途中。

史籍文献

《广卓异记》云:“郭元振为通泉尉,前后掠所部千余人遗宾客,百姓苦之。武右使籍其家,有书数百卷。令问其资财所在,知皆已济人,于是奇而免之。召见,大称旨,令口占《古剑歌》进,天后奇之,命缮写,赐诸学士。”

《册府元龟》云:“郭元振为通泉尉则天闻其名召见与语甚奇之时吐蕃请和乃授元振右武卫铠曹充使聘於吐蕃。”

《尧山堂外纪》:“郭震,字元振。美丰姿,张嘉贞欲纳为婚,曰:“吾五女各持一丝幔后,子牵之,得者为妇。”元振牵一红丝,得第三女,有姿色。弱冠举进士,后同中书门下,封代公。唐宰相二亲存者,惟元振一人。〕

郭代公尝山居,中夜有人来叩,面如盘?寅,公了无惧色,徐染翰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乃公之警句也。题毕吟之,其物遂灭。数日,公随樵者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数斗,所题句在焉。

郭元振初授通泉尉,尝盗铸及掠卖部口以饷宾客。武后召欲诘,既与语,奇之。

相关典故

【元振济窆】

元振博济。者乞资。不问姓氏。尽数与之。

【原文】

唐郭元振、年十六。为太学生。适其家寄资钱四十万。有服者叩门云。五世未葬。各在一方今欲迁窆。乏于资财。求相济。元振不问姓氏。悉与之。无少吝。及长为官。善抚御。夷夏畏慕。后封代国公。

元振贤乎哉。年仅十六耳。且其家所送之资钱有四十万之多。虽服者五世未葬。各在一方同时迁窆。亦不需如此之多。且服者亦不冀其全助也。而竟如数与之。且不问其姓氏。尤为人所难能。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有个郭元振。年纪十六岁的时候。在太学里读书。这时候刚巧他的家里带来了四十万文钱。给他做零碎用度。有一个穿了丧服的人。到郭元振的门口请求着道。我家里五代的灵柩。都没有安葬好。散处在各地方。现在要想迁来安葬。可是没有钱。所以特地向先生来请求救济。郭元振也不问他姓甚名谁。就把家里寄出来的四十万文钱。尽数给了这个穿丧服的人。一些儿也没有吝惜的脸色。等到后来郭元振年纪长大了。做了官。善于抚恤人民、和驾御下属。所以无论本国人、外国人。都畏惧他羡慕他。后来封到了代国公。

文学贡献

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上一篇:侯震山

下一篇:黄竹三